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由文藝的守望者——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亮相中間美術館

自由文藝的守望者——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亮相中間美術館

2018年3月24日下午,《新月:趙文量、楊雨澍回顧展》在中間美術館會議室開幕。此次展覽在中間美術館三個展廳,展出了趙文量、楊雨澍兩位老藝術家大約180件油畫和紙本作品,包含肖像、風景、室內、花卉等多種題材。

1967年的玉淵潭

在二層展廳入口,一張巨幅照片首先映入觀眾眼帘,那是一張拍攝於1967年北京玉淵潭公園的黑白影像。那時的玉淵潭公園曠遠寂靜,濃密的樹蔭遮蔽了畫面大部分空間,岸邊一個小小的人影手搭取景框,瞭望著遠方的風景,那就是當時30歲的趙文量。這張影像彷彿是趙文量和楊雨澍一生的藝術寫照,徜徉于山林自然之中,躑躅獨行於艱困人生之路。

趙文量和楊雨澍的藝術人生

趙文量和楊雨澍這兩個名字幾乎不為一般美術愛好者所知,但熟悉中國現代美術史的觀眾會知道,在現代美術活躍的上世紀80年代之前60至70年代,就有一個在北京民間非常活躍的「無名畫會」,這是一個由多位藝術青年自發組織的以繪畫寫生為主的自由藝術團體。在當時權威的官方美學和嚴肅的社會背景下,他們的藝術實踐無疑是離經叛道,甚至有著相當的危險。而正是無名畫會和之後的星星畫會點燃了中國現當代美術大潮的早期火種。而趙文量和楊雨澍無疑是無名畫會的核心成員。

趙文量與楊雨澍及其他畫友去北京八大處寫生

趙文量和楊雨澍兩人於50年代末在學畫的經歷中相識,從此開始了長達一生亦師亦友的友誼。1961年起,楊雨澍開始跟隨趙文量學畫。他們的一生經歷坎坷,失學、失業,生活一直困窘,繪畫成為了他們生命的核心和唯一寄託。

從1963年開始,趙文量和楊雨澍的創作以戶外寫生為主。兩人在外出寫生的過程中陸續結識了一些青年繪畫愛好者,這些年輕人受到他們繪畫風格的吸引,與他們一起學畫、作畫,形成了鬆散的繪畫團體「玉淵潭畫派」。70年代中期,他們又結識了新的一批年輕的業餘畫家,並繼續堅持在嚴苛的政治環境下從事繪畫創作,趙文量和楊雨澍在其中扮演了導師的角色,這些人就是「無名畫會」的主要成員。他們在1974年12月31日舉辦了一次秘密畫展,後來又分別於1979年和1981年舉辦了兩次「無名畫會」的公開展覽。20世紀80年代,在風起雲湧的現代美術運動中,趙文量和楊雨澍沒有響應這股潮流,而是繼續深化和開拓在60—70年代形成的創作方法,並且有意識地選擇了封閉隱居狀態,他們訴求於中國古典藝術的道德理念和美學作風,淡泊名利,將近乎苛刻的自持狀態一直持續到今天。他們平素少有和各藝術圈來往,有限的幾次展覽也是學者和專家主動策劃幫助下完成。

中間美術館館長盧迎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趙文量在開幕式上致辭

楊雨澍在開幕式上致辭

開幕式上,年逾八十的趙文量和年逾七十的楊雨澍與大家見面並致辭。這也是他們少有的在公眾展覽露面的場面,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到這兩位傳奇色彩的老藝術家。趙文量雖已81歲高齡,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老先生甚至帶來一台掌中寶錄像機,記錄此次開幕式的盛況。楊雨澍因為做手術的原因,走路時要拄拐,但老先生穿著酷酷的黑皮衣,筆挺的牛仔褲,身材健碩,穩重從容。從他的畫像就能看出楊老先生年輕時是一位濃眉大眼、絡腮鬍的陽剛型男,即使到了晚年,也保持了這份氣質。趙老先生簡略回顧了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經歷。在1957年他在俄羅斯畫展上第一次臨摹義大利小女孩的畫,從此之後他建立起不進美院也能學畫的信心。他認為自己當時對色彩的追求是自然而樸素的,並非是刻意學習馬蒂斯這樣的現代藝術家。楊雨澍的發言不多,但中氣十足。他認為自己從十幾歲學國畫時就樹立了要創作體現中國人美感的畫,他喜歡風景畫的原因也來源於此。最後他動情地說:「生活中我是弱者,一生中貧窮與孤獨如影隨形。有一點值得寬慰的是,上帝讓我做了一個文藝的人,我為此也努力了一輩子,我按照自己的意志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不管什麼時候我都要畫畫!」兩位老先生感人至深的講話激起現場觀眾熱烈掌聲。

「新月」的由來

據策展人介紹,此次展覽名稱中的「新月」,取自成立於1923年的文學和政治團體「新月社」。這個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為主要成員的群體,推崇相對自由和帶有現代主義性質的創作和討論,追求技藝和形式的先在性,與左翼陣營倡導的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文學有著極大的差異。1949年之後,「新月」的聲音逐漸成為潛流和低音,只能在社會主義主流美學中提供差異化的形式語言。趙文量和楊雨澍和新月社並無直接淵源,但他們的創作迥異於在當時國有體制下政治性的審美立場和藝術語言。他們以色彩作為核心,通過自學、交流和長時間的藝術實踐,更多地偏向了具有現代主義色彩運用,開創了非寫實,抒情唯美的個人化藝術風格。這在當時具有極強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勇氣。在此,隱沒於時空的「新月」構成了兩位藝術家藝術人生的隱喻象徵。

策展人馮兮為媒體導覽

策展人蘇偉為媒體導覽

整個展覽分為三個展廳,其中二層為主展廳,策展人蘇偉、馮兮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內部的一個切片(50年代)」,「抒情小夜曲」,「兩所美術補習學校」和「從寫生到寫意,從現代到古典」幾個部分,試圖將兩位藝術家的個案置於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框架中去考察,既概括了藝術家幾個重要藝術時段,大量文獻資料也便於觀眾了解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主流藝術思潮對藝術家藝術演變的影響。展覽並沒有將兩位藝術家簡單的以與官方美學二元對立的方式呈現,而是真實呈現了他們受到時代影響的各類作品。

早期的藝術風格

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內部的一個切片(50年代)」段落中,聚焦於50年代中國官方推崇的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美學,其中博巴為代表的東歐社會主義美學已經提供了非蘇式、更為偏重形式化和色彩的藝術形式。「兩所美術補習學校」聚焦於兩位藝術家短暫的美術教育經歷。兩位藝術家的簡歷中都提到,在青少年階段他們都曾經報考過中央美院附中,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因此他們曾在北京熙化美術補習學校和北京市青年美術補習學校的歷史。兩所學校當時都是業餘學校,他們並沒有受到嚴格的教學束縛,反而在學習期間開始接觸到了一些現代美術的信息。

一窮二白,油畫,趙文量

這兩個展區中,觀眾能看到趙文量的幾幅具有典型蘇式學院風格的風景和人物作品。其中濃郁田野風情的「大樹麥田」、描繪戴紅領巾小女孩的「侄女」和繪有蘋果和白碗的「一窮二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趙文量已具備紮實的寫實技術和能力,在學院經典題材上處理的遊刃有餘,同時偏重色彩,追求形式美學的端倪已經開始浮現。

趙文量自述這段經歷時,感嘆當時去學校呆了半年,甚至當上了助教,但覺得沒意思,最後就放棄了。

多元、抒情、唯美的藝術風格

《紫菊》趙文量-1986年-布面油畫-73X65CM

雖然很多人將趙文量和楊雨澍的創作稱之為「印象派」或「馬蒂斯」,但身為自由畫家,他們不拘泥於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表現。尤其在當時官方權威化、標準化的蘇式美學下,兩位藝術家更多地出於天性,樸素自然地追求與學院寫實距離更遠的技法和繪畫因素,摸索出更為自由、多元、唯美和抒情為特質的藝術風格語言。這與六十年代初期文藝界興起的抒情思潮有一定關聯。在趙文量和楊雨澍的創作中,即興寫生、色彩和形式平面化美感的追求是他們的一個永恆的追求。這和當時學院推崇的大型主題化創作、具象立體的美學風格大相徑庭。

在今天的藝術界,唯美和抒情早已為某些當代藝術家不屑一顧,但在60至70年代中最嚴厲的政治時期,形式美感的追求經常遭到打壓和排斥,在當時無論是體制內藝術家還是民間繪畫愛好者的嘗試都要冒著相當程度的風險。

趙文量與楊雨澍-寫生的老照片

趙文量和楊雨澍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人生,從青少年時期習得繪畫之後,從此風雨無阻,幾乎沒有放下過畫筆。早年他們在北京的玉淵潭、紫竹院、八大處等公園寫生,後又多次去外地寫生。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景寫生,也有部分室內創作作品,雖然在2001年一次房間水管崩裂,水淹上千幅作品。但現存作品數量仍然非常龐大,此次展覽作品只是他們藏品的冰山一角。

在一層的展廳中,展示了趙文量和楊雨澍各自獨立的展覽空間,同時也保留了他們在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作品及文獻資料。其中包括歷次無名畫會的展覽代表作品,04年在美術館的雙個展和06年高名潞策化的展覽文獻。

《遇羅克》趙文量--1983年-45X55-布上油畫

趙文量具有高超的繪畫能力,畫面很薄,筆法精妙多變,用楊雨澍的話就是「很活」。他常常寥寥幾筆就能描繪出一片蕭瑟的樹林、春日和煦的花園或一位妙齡少女。但他不拘泥於固定風格和事物,常常根據即興感受來靈活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法來處理畫面。他甚至創作了一種簡筆風格,在展覽中的「遇羅克」像和一幅風景中,畫面大量留白,只以線條勾勒出物象的外形,彷彿是中國白描的再現。

楊雨澍像,油畫,趙文量

他的肖像創作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模特多是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無論是青春年少,眉頭微蹙的「楊雨澍」側面像,還是溫雅凝重的「詩人徐亞筠」像、色彩絢麗的「劉海粟」像、平靜圓潤的「王森然」像。趙文量賦予了畫面各自獨特的面貌。

趙文量的母親系列

令筆者印象尤深的是他在80年代初期所繪的母親系列作品。趙文量的母親在80年代初期身患重病,身為孝子的趙文量義不容辭的照顧久卧病榻的母親,為此他整整五六年時間沒有畫油畫,但這期間他繪製的小幅母親像,以強勁有力的線條勾勒出憔悴不堪的母親形象,令人想到了柯勒惠支和席勒的素描作品所達到的表現力。

背面有字的風景畫

趙文量還有一個習慣是在紙本繪畫的背面記述自己當時繪畫的心得體會,在地下一層的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在玻璃板的正面的畫面和背後的文字。其中,在一張黃昏下的樹林的小畫背面,他寫到:「68年,玉淵潭,孤寂一人,失業後,在北京除去畫和畫友,我幾乎整天處於孤立之中。」

自畫像,油畫,楊雨澍

《荒灘》楊雨澍-1975年-紙板油畫-46.5X41

楊雨澍的風格與趙文量近似,但他的作品更為厚重,用筆果斷有力,用色大膽響亮,楊雨澍有一種典型的厚重輪廓的畫法,在他的那幅經典的自畫像中體現的最為強烈。藍色的背景襯托著厚厚的白色毛衣,又粗又重的線條勾勒出青年楊雨澍魁梧的身材,濃眉一筆而成,酣暢淋漓。比起人物畫,楊雨澍更喜歡風景,他始終對於中國傳統文人美學情有獨鍾。這在八十年代一系列非寫生的靜物和風景中體現的尤為突出。這些脫離了外光和具體細節的作品,筆法縱橫,氣脈充盈,大氣磅礴。具有中國書畫金石的表現意象。

楊雨澍親手製作的小畫箱

值得一提的是,楊雨澍多才多藝,不僅善畫,而且木工手藝極為純熟。在地下一層的展廳中,陳列了他手工製作的一大一小的兩個畫箱,無論是木板和金屬片都製作的精密嚴整,彷彿是美術商店出售的產品。展覽中的有些具有濃厚古典氣息的外框也是他用廢舊的窗框木材製成,窗框天然的色彩和畫面相得益彰。

彼岸,油畫,趙文量

在三層展廳中,展陳的趙文量和楊雨澍的作品大多具有信仰和象徵性作品。有些作品有某種內在隱喻、幻想和夢境的意味。在一幅名為《彼岸》的畫中,黑色的地面上一條淡藍色的路筆直地通向布滿彩虹的天際,近景是兩隻白色的鴿子。在筆者眼中,這張色彩鮮明的小畫就是他們畢生追求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和純粹藝術的完美象徵。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2018年7月1日,展期內相關文化討論將持續進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馬可魯來到現場參觀,馬可魯早年參加過無名畫會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其他作品

《北海公園》楊雨澍-1983年-紙板油畫-35X27CM

《初春(頤和園)》趙文量-1967年-20X24

《垂柳和果皮箱》楊雨澍-1974年-紙上油畫-24.7X18

《大炮》趙文量--1980-牛皮卡油畫-33X26

《冬之夢》趙文量--1976-包裝紙盒油畫-19X18cm

《蘭荷》楊雨澍--1975-包裝紙油畫-26X16

《秋楊》楊雨澍-1972年-紙上蠟筆-11

《玉淵潭冬》楊雨澍--1968-布面油畫-37X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數字絲路」曼谷中心正式啟動
苗圩:加大提速降費力度,今年移動流量費降30%以上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