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武宗真是一無是處的浪蕩子?看群臣為他寫《尊謚議》,寫的是啥

明武宗真是一無是處的浪蕩子?看群臣為他寫《尊謚議》,寫的是啥

前兩日,我寫了一篇《明武宗的豹房是大魔窟?大學士楊廷和日記透露了真相》,文中提到了一句「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慘遭《明史》和《明實錄》雙重黑」。很有一些讀者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明實錄》所記,全是明武宗本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給後人留下荒淫無恥、怪異乖舛的形象,全是自己作孽,怪不得別人。

但是,我還是要說,明武宗沒有子嗣,死後帝位傳給了堂弟明世宗朱厚熜。這個朱厚熜是個心機婊,其以藩王入承大統,為了爭取人心,就故意大暴明武宗之丑,以彰顯自己得國是萬民之幸。

如果不信,我們來看看武宗駕崩後不久,群臣在給武宗上廟謚的紀錄文書就一目了然了。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迹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是也。

該紀錄文書題為《大行皇帝尊謚議》。

「大行皇帝」中的「行」本意是指「遠行」,前面加一個「大」字,即是大規模的遠行,意指一去不再回頭,駕崩、去世。

即「大行皇帝」就是已經駕崩了的皇帝。

「大行皇帝」歸葬山陵的儀式內容稱為「大行皇帝喪禮」。明朝皇帝喪禮的制定,禮部要會同內閣或翰林院官,根據大行皇帝遺詔,向繼任的嗣皇帝呈進「大行皇帝喪禮儀注」,由嗣皇帝審定後依禮施行。

嗣皇帝在群臣的勸進之下擇日登極,此後的要事之一,便是敕諭令禮部會同文武群臣根據大行皇帝一生的表現進行評定、核議,為之上尊謚。

禮部同百官議定後所上的《尊謚議》,必須詳細論述大行皇帝的生平功繢,說明給此謚號、廟號的緣由,經新皇帝認可後交付翰林院撰寫謚冊文,正式上大行皇帝尊謚儀式,詔告天下、曉諭萬民。

領銜為武宗寫《大行皇帝尊謚議》的是禮部尚書毛澄,此外,還有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魏國公徐鵬舉等,時間是正德十六年五月初二日。

全文如下(為方便讀者閱讀,文字上做了些刪減和調整):

大行皇帝為有德之君,天挺英資,在東宮時,講誦不分於寒暑,興衰備覽於古今(此段表揚武宗為太子時的聰慧與勤奮)。

即位之初,便躬親理政,纂修《孝宗實錄》、《通鑒纂要》,舉尊祟之典,嘉重進士之科,創立規條,申令嚴格遵守和執行武舉之選(寫武宗登基之初,增進士額數,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事迹)。

天下多變,皇室釁生,藩鎮邊城驚於河曲,烽火達於甘泉。可謂時事艱難,至勞聖慮,命將出師,聲罪致討,大奸大惡之徒既已擒獲,四海復安(「皇室釁生」,指安化王朱寘鐇利用劉瑾專橫跋扈引發的天下不滿情緒,聯結寧夏都指揮周昂等一批軍官發起的叛亂。「命將出師,聲罪致討」指寧夏將軍仇鉞擒獲朱寘鐇,平息事變)。

振旅於疆,戰勝於外,福生於內,內外無患,是曰「聖人威嚴不殺,乃稱神武」,大行皇帝稱得上「神武」(「戰勝於外,福生於內」,指外平朱寘鐇之亂,內平劉瑾之禍)。

民間發生疫病,災禍連綿;自青州、兗州延及至長江、黃河流域,由楚地、越地遠至西蜀,盜賊滿野,流亡載途(劉瑾用事,民不聊生,致使各地起義不斷,遍及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等廣大地區,流民乞命,輾轉多省)。

大行皇帝數勤大將,累發內兵,授成算於九重,收坐勝於萬里,此乃武功之再見也。

丁丑年至庚辰年,邊境不寧,致使聖輿遠狩,而天戈至止,月捷頻聞(指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蒙古韃靼部小王子屢犯邊境。武宗親率大軍在應州破敵。此戰結束,蒙古兵多年不敢內犯)。

太陽初出,風煙頓息,誰又能意料到南昌復又成為了逆犯作亂之地(指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

流言外聞,甚於管蔡之惡;奸黨內應,急於吳楚之謀(指寧王勾結佞臣錢寧、伶人臧賢等人密謀起兵,蓄謀篡奪帝位。又企圖以其長子入嗣武宗,妄圖取得帝位)。

六飛親征,萬軍齊發,並無亡矢之費,便坐收除寇之功,此又為盛世一大武功也(明武宗於正德十四年六月御駕親征,但沒發一箭一矢,寧王已被提督南贛軍務都御使王守仁所擒獲)。

大行皇帝剛剛要收藏干戈弓矢、停息戰事,重興文治,講勢論道,再造太平,卻一病不起(明武宗於正德十五年九月六日在淮安清江浦上泛舟釣魚,不慎跌入江中,江水寒冷,重病不起,十六年三月丙寅駕崩)。

大行皇帝彌留之際,念天下之重,慮繼位之得人,遠遵皇祖之明訓,上承母后之懿旨,奉迎聖明,付託神器。(武宗無子,孝宗皇后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共議由藩王朱厚熜入繼大統,撰寫《武宗遺詔》,聲稱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以興獻王長子一朱厚熜嗣皇帝位)。

漢唐以降,人主傳授中最為光明正大之舉,沒有一件可以與今日之事可比。

遺詔一下,朝野吞聲,拊心如摧,哀傷不盡。

臣等自認為已遍觀史冊所載,歷代帝王前啟後承,必有文德以興光華文采,必有武功以振安樂氣象。漢武帝、唐武宗皆以「聰明果毅、蹈厲發揚、思欲振殊俗」揚威遠方的夷蠻部落,耀榮光而揚大烈。比之今日情形,大致相同。

故:大行皇帝尊謚宜天錫之曰:「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宏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上以配九廟之徽稱,下以新四方之觀聽。

臣等拜手稽首謹議。

最後補充說明,毛澄等百官所上廟號為「武」,按《謚法》取其「克定禍亂,又威強敵德,又保大定功曰武」之意,充分肯定了武宗成功抵禦蒙古入犯,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的功績。

「毅」皇帝,即武宗帝號。《謚法》稱:「致果殺敵,又強而能斷曰毅。」這是讚譽武宗其勇敢地殺敵立功、威武英雄的形象。

想想看,武宗一朝,既發生了劉瑾的閹黨之亂,又有兩次藩王效仿明成祖發起的叛亂,還有佞臣江彬之禍,多次農民起義,流民四起,卻在武宗的領導下一一平定、肅清。如果說,武宗為人真如《明武宗實錄》上記載的不堪,豈非中國歷史上一大奇蹟?!

所以,明武宗是否被《明武宗實錄》所抹黑,乃是不言而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文物局聽說大爺家有祖傳文物,擔心不測,主動代管,卻發生了不幸
明太祖憎惡紋身,那麼清除紋身難嗎?在宋代早有無痛清除紋身法了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