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這部關於腐爛的紀錄片噁心又獵奇,評價卻超過了99%的美食片

這部關於腐爛的紀錄片噁心又獵奇,評價卻超過了99%的美食片

「思想腐壞」可能是我們曾聽過對人最沉重一種評價了。

腐爛、腐敗、腐壞,無論是原義還是引申義,這些都不是什麼積極正面的辭彙。

腐爛是人類天生就十分反感的自然過程,它總伴隨著惡臭、變質、危險而出現。

這導致了絕大多數人幾乎從沒近距離接觸或觀察過腐爛,這當然是最安全的做法。

但我們的本能卻也驅使我們放棄了腐爛當中那些有趣的美麗。

即便是在信息發達的今天,腐爛仍舊是一片還未被完全開墾的良田。

當然,這種臟活累活終究有人干。

又是我的老朋友BBC,他們組織科學家們在愛丁堡動物園裡搭建了一間透明的「腐爛實驗室」

在這個密閉的隔絕空間里,布置了一個充滿各種食物的家庭廚房,以及一個微縮版的庭院。

BBC用樸實的鏡頭記錄下兩個月里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命名為《生命循環:奇異的腐爛科學》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我們平常都不會正眼瞧的過程里究竟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

首先要交代的是這場大戲豪華的道具布景。

由於道具過多,重點介紹戲份最多的幾個,它們分別是:

看起來有些厭世總被誤認為是鹹魚的新鮮海魚。

鮮嫩欲滴五彩繽紛比街市販子口中吹得還要新鮮的果盤、菜盤。

身光頸靚圓潤肥美上圍傲人的一隻去頭新鮮大種雞。

不老不嫩「眼鼻相通」且姿勢羞恥的一頭白條豬。

它們將會在28攝氏度,66%相對濕度的環境里一起度過兩個月的美好時光。

等黴菌和蒼蠅以及其他演員入場就位,我們的好戲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最初的24小時過去之後,房間里的情況似乎變化不大,但已經能讓人感受到腐壞的氣息了。

首先是放在灶台上的辣醬牛肉,它的表面已經開始發霉,證明空間里充斥著大量的真菌孢子。

我們肥美的大種雞似乎正在遭受某些皮膚困擾,它的表皮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色澤變化,形成了某些深淺交替的斑塊。

我們「高級肌膚檢測儀器」(其實就是紫外線)對其照射,就能找到導致這種變化的罪魁禍首。

紫外線的照射下,雞肉表皮上的一些區域發出了亮眼的熒光,那是假單胞菌留下的痕迹。

假單胞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微生物,是我們腐爛大戲中細菌類主角的其中一種。

通常它們是衝到腐敗最前線的一支急先鋒部隊,因為這些機會分子早在生物死亡之前就已經捷足先登了。

在宿主還沒死亡前,假單胞菌通常非常安靜靦腆,在皮膚表面以分泌物勉強過活。

一旦死亡發生,它們便會以極快的速度蠶食宿主的肉體,並大量繁殖。

然而皮膚表面不僅僅有假單胞菌,還有非常多其他種類的細菌無時無刻地在爭奪地盤。

不同種類的細菌以種為界各自為戰,會向同類發出信號聯合共同對抗別種細菌。

例如這群為實驗而魔改的大腸桿菌,在菌群到達到臨界大小時,所有的菌體會一起閃爍。

這個過程里它們會釋放化學物質,探測自己團體的個體數量,同時試探鄰近的同類。

細菌們的這種策略自然相當成功,但它們貪婪地分解營養物質的同時也給別的競爭對手放出了信號。

分解肉類的過程中,細菌破壞細胞分解蛋白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釋放出了強烈的臭味。

這種氣味對我們人類而言代表著危險,如果不加以區分就貿然食用非吐即瀉。

因此我們對肉類腐壞的氣味極其敏感,本能地抗拒和作嘔,這背後可能犧牲了無數位為食而亡的勇士。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厭惡就有人青睞。

蒼蠅對腐壞氣味的敏感程度可以說是登峰造極,通常在腐敗發生的前幾分鐘,它們就已經趕到了戰場。

它們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尋找合適的地方,一次性產下大量的卵。

即便如此爭分奪秒,等到它們的後代出現時,幾乎已經是一個星期以後的事了。

而在另一邊,腐壞的這個階段還有更加有趣的事情發生。

細菌的捷足先登,並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它們將要迎接來自黴菌的巨大挑戰。

黴菌是整個腐爛過程中最中堅的力量。

它們是真菌的一種,廣泛分布在地球的各個角落,真菌通常也是最最常見的一種分解者。

這間房子里有超過1000種黴菌,它們幾乎可以分解任何一種自然有機物。

水果和蔬菜這類素食是它們的主戰場,當然肉類也不會被放過,只是它們要和細菌們一爭高下。

我們知道水果蔬菜存放時間過長很容易發霉,但麵包其實才是黴菌最理想的生存環境。

當我們發現食物發霉的時候,實際上看到的是黴菌實體的一部分而已,它們實際上已經在更深處紮下了根。

所以不要妄想刮除菌絲來清除黴菌,這些黴菌可能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它們所釋放出的化學物質種類繁多,但究其根源都是為了殺傷競爭對手。

例如那種常見於爛柑橘上的灰綠色黴菌,它就能產生一種高效的物質作為腐爛競爭中最有力的生化武器。

這種黴菌所產生的毒素多種細菌都有很強的殺傷力,它們通常都是黴菌的競爭對手。

這一現象在1928年才被人類發現,它們的名字是青黴菌和青黴素。

當然,並非所有黴菌的毒素都對人體溫和,黃曲霉菌就是一種毒性非常劇烈的黴菌。

它所產生的黃曲霉毒素毒性之烈可以排進自然毒素排行榜的前十。

這一切都發生在一次腐敗的黴菌競爭當中,似乎看起來有些不太起眼。

但如果講起黴菌所屬的真菌故事,你一定會驚嘆它們的力量。

真菌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的可以寄生在螞蟻的大腦,將螞蟻變作自己的傀儡;有的將自己改造成了一個陷阱,埋伏蛔蟲幼蟲使其窒息,最終美餐一頓。

然而最令人感嘆的是真菌曾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環境。

在腐生真菌還未出現的年代,地球是植物的天下,它們瘋狂生長,用陽光固定碳質,大量放出氧氣。

當這些樹木完成了生命周期,那些被固定的碳仍舊留存在樹榦的木質素當中。

於是那個時期的地球大氣含氧量極高,最高可能達到35%左右,比如今21%高出了非常多。

這導致很多動物的體型都十分巨大,例如生活在泥炭紀翼展70厘米的兇猛蜻蜓。

而腐生真菌的出現改變了這種情況,它們分解樹木的殘骸,將有機物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重新釋放到空氣當中。

地球大氣開始進入平衡穩定,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趨於良性,而這都是不起眼的真菌帶來的。

腐爛的第16天,這裡的景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蠅蛆已經盡數孵化,並且已經來到了它們最活躍的時期,巨大的數量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

鮮嫩多汁的肉類已經全部被它們佔領了。

那條看著曾經新鮮的海魚變得更像鹹魚了,看似完好的表皮之下已經被蛆蟲啃食殆盡,散發出極度噁心的氣味。

這些蛆蟲因為非常容易引起人們噁心反應而缺乏關注,實際上它們是為食腐而高度演化的高效機器。

它們的頭部有一對非常尖銳的弧形掛鉤,可以有效地撕下食物。

而在它們光滑的體表有幾圈長滿突起物的環狀組織,這能保證它們在多變的環境中自如地行動。

最讓人驚異的是它們呼吸方式,兩個呼吸孔位於蛆蟲的尾部而不是頭部,這樣的布局可以保證它們在深入食物內部的同時依舊呼吸通暢。

看到這裡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噁心感,這與我們對腐壞氣味的反應類似,都是寫在本能里的保護機制。

即便面對的是實驗室飼養無菌無害的乾淨蛆蟲,也鮮有人能克服這種天然的恐懼。

第23天,分解者的競爭逐漸白熱化,屋子裡的食物已經逐漸枯竭,腐臭味的濃郁程度也接近極限。

臭味的主要來源還是肉類,在腐敗過程中它們釋放出硫化氫、二氧化硫、氨氣等刺激性強烈的氣體。

而同樣腐爛的蔬菜水果則很少會有產生令人作嘔的刺激性氣味,這是為什麼?

植物細胞里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糖類,如澱粉和果糖,它們在腐爛的同時也會發酵。

糖類轉化為糖醇並釋放出去,氣味算不上難聞,甚至還有一絲甜味。

而動物腐爛散發出的強烈氣味也並非只能熏人辣眼。

事實上肉類腐敗的產物在自然中是一種非常容易檢測的標誌性信息。

即便屍體已經被分解者蠶食殆盡,這些化學物質依舊能在土壤中維持很高的含量。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通過導電率的檢測我們都可以輕易區分那些土壤曾經發生過屍體腐敗。

這種技術甚至可以用來在墓地尋找幾十年前丟失了墓碑的墓穴。

腐敗已經進行了30天,食物已經枯竭,原本琳琅滿目的食物已經變換了一種存在的形式。

那隻大種雞被白條豬都已經成被蛆蟲清理乾淨,全都只剩下一層干硬的表皮,內部幾乎被完全掏空。

這些肉變成了蒼蠅,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頭豬現在飛舞在整個房間里。

然而7天之後,曾經衣食無憂的「腐二代」蒼蠅們陷入了困境。

巨大的數量遠遠超過了這間屋子裡資源的承載量,食物極度缺乏。

它們甚至開始吃黴菌,吃腐爛發酵的水果,最後醉倒的醉倒,餓死的餓死。

甚至連葡萄酒瓶里都塞滿了幾百隻飢不擇食的蒼蠅,原本蒼蠅的天堂已經變成了蒼蠅的墳墓。

此時,在遠離眾人視線的微型庭院區出現了神奇的單細胞生物——黏菌

這地球上最大的單細胞生物之一,它最大可以長到3平方米。

黏菌是一種可以移動的、像一坨鼻涕一樣的黃色生物,它並非什麼兇猛強勢的分解者,但卻以獨特的取食方式吸引了無數科學家的關注。

當發現食物時,黏菌伸長擴大自己直到完全覆蓋食物,然後回收沒有接觸的食物的部分,只留下至少一條管道與主體相接,從而輸送養分。

就是這麼簡單的生存規則,黏菌卻可以解決非常多複雜的難題。

例如城市道路交通的規劃問題。

科學家將麵包片按照城市的規模與位置一一對應布置地圖,在中心處放置黏菌。

一段時間後,黏菌找到所有的食物,只留下輸送養分的管道,其布局與真實城市的道路規劃極度相似。

第44天,腐爛已經接近尾聲,屋子裡的惡臭已經散去,蒼蠅也都因為食物枯竭而死絕了。

原本濕潤噁心的腐爛物已經變得越發乾燥,原先興旺的黴菌細菌已經不再活躍。

一種生活在室內的食腐甲蟲開始露頭,他們尤其喜愛取食那些已經乾燥了的筋腱和表皮。

就這樣細水長流,甲蟲們花上好幾年時間和繁育幾代才能完全利用掉這些殘羹剩菜。

最後一周,微型庭院里存放的植物枯葉已經變成了類似土壤的形態,鬆軟又潮濕。

這個小生態里也孕育出了新的生命,蝸牛、蚯蚓、蛞蝓、蚜蟲,十分熱鬧。

腐爛的故事已然結束,剩下的只有勃勃生機。

我們曾經認為生命是一條不會回頭的直線,有起點和終點,從出生走到死亡。

但當你真正看懂了腐爛,才會發現自然實際上是一條環形跑道,周而復始地重複每一次生命的奇蹟。

完。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最通俗最應景最美輪美奐的月亮科教片
5個信號提示血液粘稠,需警惕血栓形成,改善謹記「三個字」!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