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莆仙文化:文徵明與莆陽情誼二

莆仙文化:文徵明與莆陽情誼二

林俊像

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洪君墓志銘

二、林俊薦文徵明之事

《皇明世說新語》中載:見素,嘉靖初再起為刑書(刑部尚書),適文徵明應貢至京,乃游揚於公卿間,得授翰林待詔。見素曰:「吾此行為文徵仲了此一事,不為徙行矣。」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卷二)載:林見素嘉靖初再起,為刑部尚書,方到京,適文衡山應貢而至,見素首造其館,遍稱之於台省諸公。時喬白嚴為太宰,素重見素,乃為力主授翰林待詔。見素曰:「吾此行為文徵明了此一事,庶不為徙行矣。」

2007年西北師範大學李文海著碩士學位論文《文徵明詩文研究》中載:「嘉靖元年(1522),世宗起用致仕的副都御史(實右都御史)林俊為刑部尚書,林俊經過蘇州時,邀文徵明去舟中相見。林俊與文林(徵明父)和吳愈(徵明岳父)都是舊交。林俊弟林僖曾做過長洲縣學教諭,了解文徵明比較詳細。徵明年輕時,與林俊見過面,而且時有書札來往,一敘談,林俊更為傾倒,馳書工部尚書兼領蘇、松水利的李充嗣,請他向朝廷推薦文徵明。到54歲,才照例送去北京國子監,至京後,投卷吏部,等待考試。由於林俊和吏部尚書喬宇的斡旋,就根據李充嗣的奏章,奉旨授翰林院待詔。」

嘉靖二年(1523),54歲的文徵明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舉薦以貢生入京,四月至京師,甫十八日,吏部為覆前奏,有旨授翰林院待詔。參與《武宗實錄》和《憲皇帝實錄》的編纂。他受到少數翰林的羞辱,主要是嘉靖三年左順門哭諫事件對文徵明影響很大。嘉靖五年(1526)十月,時年57歲的文徵明選擇致仕南歸蘇州定居。

文徵明出仕,官翰林院待詔之事與邑人刑部尚書林俊的大力幫助分不開,主要有三種原因:林俊與文徵明父文林、文徵明岳父吳愈都是舊交,友情深厚。文徵明才30歲(弘治十二年,1499)時,其父文林卒於溫州知府任上(年55歲),家庭遭此重大變故。文徵明少時即享才名,書畫造詣深。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八年(1495)26歲到嘉靖元年(1522)53歲,參加了九次鄉試(實際上有十次應試機會,三十二歲那年,文徵明因丁父憂放棄了一次),均落第(沒有中舉人)。大才子缺大舞台發揮。

林俊(1452—1527),字待用,號見素,晚號雲庄逸老。莆田縣城內聯桂坊(俗稱柴坊巷,今荔城區鳳山社區東大路)人。景泰三年(1452)二月十一日生。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成化十五年(1479)授刑部主事,成化二十年(1484)遷本部四川司署員外郎。極論妖僧繼曉,下獄,謫姚州判官,累遷湖廣按察使,引疾告歸。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起召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台,提督巡江兼理操江。弘治十六年二月,受命巡撫江西,正德元年(1506)七月,升右副都御史致仕。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一作正德五年)復以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平藍鄢諸寇,晉右都御史。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致仕,俊歸,蜀士民號哭追送。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世宗嘉靖登極,敕召為工部尚書,嘉靖元年(1522)正月四日,始赴召。四月改任刑部尚書。嘉靖二年(1523),乞致仕,連上八疏,七月二十二日奉聖旨,特允所請,加太子太保致仕。嘉靖六年(1527)四月初六,是夜二鼓卒於家中。享年七十有六。卒後入祀莆田鄉賢祠。隆慶元年(1567),贈少保,賜葬祭,謚貞肅。墓在尊賢里(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溪白村隔壠大觀山)。其著有《西徵集》、《見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見素續集》十二卷。另撰寫有《木蘭陂集序》。其中《見素文集》十四卷,被收進《四庫全書》。

文林(1445—1499),字宗儒,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父。明成化八年(1472)進士,十年任永嘉知縣。弘治十年(1497)十一月升溫州知府,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二十九日到任。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初七卒於溫州知府任上。年五十五。

吳愈(1443—1526),字惟謙,晚號遁翁,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崑山市)人。文徵明岳父。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轉員外郎。出知敘州府,在敘九年,遷河南參政,兼理屯田。有蜚語中之者,遂自免歸。

三、文徵明與林僖

林僖,字待受,莆田聯桂坊(今荔城區鳳山社區東大路)人。祖父林宗,兄林俊、林侃。弘治八年(1495),其與兄林侃同登福建鄉試宋元翰榜舉人。曆元和縣、長洲縣(原均屬蘇州府,今屬江蘇省。長洲縣,後改名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學教諭,祀名宦。正德八年(1513),升壽州(今屬安徽)知州,文徵明作《丘壑高閑圖》,慶師僖升知州。沈周為僖賦《廬山高》詩。僖性嚴政肅,崇儒愛士。正德十年(1515),知州林僖大修壽州孔廟明倫堂、尊經閣、進德齋、修業齋、育才齋、師生居所、飲食之所、牌坊等。使明代壽州孔廟的規模基本確定。自是,壽州仕學彬彬有聞矣。尋以劇疾解任,士人至今懷之。

文徵明,生於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初六日。弘治元年(1488),時年19歲(虛歲),考中長洲縣學生員(生員,俗名秀才)。至嘉靖元年(1522)已是53歲了,仍是一名生員。林僖曾任長洲縣學教諭,掌教誨所屬生員。文徵明以諸生獲出門下。兩人私交甚篤。林僖升壽州知州時,徵明作《丘壑高閑圖》以表祝賀。

四、文徵明與洪珠

洪珠,字玉方,號西淙。莆田縣黃石(今荔城區黃石鎮林墩村)人。明代書法家。正德八年(1513)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嘉靖元年(1522),授戶部主事,升郎中。嘉靖七年(1528)任紹興府(今屬浙江)知府。嘉靖十二年十月遷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後轉雲南按察使,嘉靖十七年(1538)十月升廣西右布政使,遷貴州左布政使,二十年(1541)四月升應天府府尹,嘉靖二十二年(1543)五月冠帶閑住。其工書法,曾於杭州西湖岳王廟墓道前方照壁上,為岳飛榜書「盡忠報國」四大字。嘉靖十八年(1539),洪珠在廣西右布政使任期內為桂林南溪山劉仙岩題「升真古洞」崖刻(行書),為桂林月牙山龍隱岩題詩刻(草書)。

洪珠一生擅長書法,楷、行、草皆工。明朱統重刊《書史會要》載:「洪珠,字玉方,號西淙山人。官參政。善行草。」其與文徵明結為「文字交」。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一)錄其詩《送洪玉方》一首,詩云:「才接鴛行喜有餘,又驅王事駕軺車。君頻有役難為別,我老思家欲附書。道路風波方浩蕩,歲寒冰雪定何如?此行國計從知重,四海民勞亦可虞。」依詩文按年編次,查此首詩作於嘉靖四年(1525)十月至十二月(農曆)間。是年十月二十九日,嘉靖帝諭旨,敕戶部主事洪珠漕運京儲,命前去浙江地方,督理糧運。翰林院待詔文徵明賦詩《送洪玉方》為洪珠送行。

五、文徵明書丹洪珠父洪瞻《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洪君墓志銘》

宋湖民著《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1961年11月)第88—90頁載《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洪君墓志銘》,銘文如下:

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洪君墓志銘

賜進士出身、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致仕,鳳山林俊撰文

賜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前大理寺卿、侍經筵致仕,澄坂鄭岳篆額

翰林院待詔、將仕佐郎兼修國史,長洲文徵明書丹

林墩洪君仲謹將屬纊,遺言曰:「吾及冠,父逸軒公饒於財,日酬應良憊,憂之,請服厥事。父曰:「而良,於儒曰不如創也」,叔果舉鄉進士弟(第)六,言驗。吾死,若必不處士葬我。」正德戊辰(正德三年,1508)月廿一日,年五十一卒。又六年(正德八年,1513),珠舉鄉薦,又八年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成進士。明年(嘉靖元年,1522),以尊號恩贈君承德郎戶部主事,配吳,封太安人。乙酉(嘉靖四年,1525)閏十二月十六日,葬君紫帽山西淙下白水南麓,言又驗。初君買地東卓,葬仲季三喪、伯氏諸嫂暨君五壽藏,備相守也。青烏家為忌,故有是役,珠來請銘。按狀洪出共工,有水德,戰國時避仇,易姓曰:「洪」。宋太師魏國忠宣公皓後三評事,自鄱入莆,居鎮前,三傳中夫公,迨子濤、溶、注,聯掇仕籍。

國朝義四居寧海,七秀徙林墩,傳彥用,傳自訓,是為君父。醇質有隱望,與母楊修謹,篤內政,嘗以寬、以謙、以節示訓,故君雅自愛惜,倜儻闊達,不規規取媕阿,人有過面規,而亦不自護秘,父歿,母欲均所業,請曰:「伯也夭而孤孱,仲也癖而理促,季也達而祿儉,宜悉所腴,兒其敝矣。」人以為難。季死,瑰方在鞠,謂吳曰:「猶子子也,毋有所薄。」比成而裕,伯氏子瑊,逼後母之妒,告諸宗逐之,伯乃有後。洪上世有寧海海橋修督功,亭,壽四、義四建也,亭圮修之,陳憲副弟負券最多,謂伯曰:「而疾也,貧甚。」焚之,凡券例不責重息。除夕,鄰父子無所承其匱曰:「其六叔乎」謂君也,果歸出酒米以餉,嗣是,歲承鄰匱為常。而祠墓祀田延師誨子弟,悉力取備,晚竟滋以落落,有主事君呼應,亦善酬矣。諱瞻,字仲謹,行建六,號南湖居士。男即主事君暨琨,亦治進士業。女三,翁渠卿、趙以新、翁槃其婿也。孫應奎、應壁、應參、應心凡四。孫女五。銘曰:

「曰步而趨,謂我腐拘。曰疏以達,而乃橛株。陰陽橐籥,厥有常化。執以左符,銖兩罔借。月旦有評,植德如植。維洪世遠,時乃今日。曠恩乞靈,亦則多有。亦則多有,維天子所受(吳人章簡甫刻)。」

嘉靖四年(1525)秋冬間,洪珠請太子太保、刑部尚書致仕(嘉靖二年七月二十日致仕)邑人林俊撰其父墓志銘文,請兵部左侍郎致仕(嘉靖四年六月十一日致仕)邑人鄭岳篆額,請翰林院待詔文徵明書丹,由蘇州刻石名手章簡甫刻銘。文徵明隸書銘文,書法藝術價值高。此墓志銘寬72厘米,高144厘米,厚23厘米。原藏林墩洪宅,今移藏黃石林墩戚公祠凌星閣內。

洪瞻,字仲謹,號南湖居士。莆田黃石林墩人。正德三年(1508)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一。嘉靖元年(1522),以子洪珠貴(時任戶部主事),贈承德郎、戶部主事。配吳,封太安人。嘉靖四年(1525)閏十二月十六日葬於紫帽山(莆田華亭)西淙下白水南麓。

章文(1491—1590),字簡甫,後以字行。南直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以善鐫刻碑版名於嘉靖中。明王世貞《弇州續稿》載:「簡甫楷法,絕類文待詔(文徵明),兼工鐫刻,待詔所書石(碑),非簡甫刻石不快。」文徵明極重簡甫所刻,每有佳書,必由簡甫所刻。由文徵明書丹、章簡甫刻字的石刻(含莆田黃石洪珠父洪瞻《贈承德郎戶部主事洪君墓志銘》)共有23品之多。(吳國柱/編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家 的精彩文章:

文徵明與莆陽情誼一

TAG: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