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骨髓瘤這所迷宮的預後判斷該如何打開?

骨髓瘤這所迷宮的預後判斷該如何打開?

多發性骨髓瘤 (MM) 是血液系統的常見惡性腫瘤,好發於老年人。發病率位居血液腫瘤的第 2 位,僅次於淋巴瘤。

早先的有關 MM 預後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的臨床特徵方面如:年齡;一般狀態;還有血色素、血小板、乳酸脫氫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C 反應蛋白(CRP)水平;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類型;骨髓侵潤程度和骨病嚴重程度;外周血出現漿細胞等。

基於對上述指標的多因素分析而建立的 DS 分期和國際分期系統(ISS)分期在預後判斷中各有利弊。DS 分期從不同方面衡量了腫瘤負荷,但其缺點在於骨病的數量這一重要分期標準依賴觀察者的主觀判斷,而且 DS 分期僅能適用於評價已經確診的 MM 患者。ISS 對於 MGUS/SMM 和其他漿細胞相關疾病無效,不能用於上述疾病的鑒別診斷。III 期患者的 β2 MG 增高可能反映了腫瘤負荷增高也可能是因為腎功能衰竭。因此,ISS 分期不能用於治療預後分層,並不能準確反映腫瘤負荷。

考慮到細胞遺傳學的價值,人們試圖建立包含細胞遺傳學因素的 MM 的預後體系,如 IFM 和 Mayo clinic 都建立了基於細胞遺傳學特點(如是否具有 t(4;14)、p53-等)和生化指標(如白蛋白、β2 MG 水平)的分期或預後判斷系統並指導治療。最近,人們建議將 FLC 加入 ISS 分期系統,發現 FLC 是獨立於 β2-MG 和白蛋白的預後因素。FISH 和常規染色體監測在預後判斷中的作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基因表達圖譜可用於風險分析但缺乏統一的平台不容易廣泛開展。

因此,建立既能反映腫瘤細胞生物學特點又能反映患者臨床特點的預後判斷體系是 MM 預後判斷的發展方向。

那麼,骨髓瘤預後判斷指標的發展歷程如何?預後指標監測的技術與意義有哪些?未來預後判斷體系的建設方向如何?

本期「王亞非醫生直播間骨髓瘤篇」丁香園特邀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王亞非教授,和大家一起來討論《多發性骨髓瘤的預後判斷指標》的話題。

直播時間:2018 年 3 月 29 日 19:30~20:00

參與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骨髓瘤 的精彩文章:

面對現實:多發性骨髓瘤必知的5個要點

TAG:骨髓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