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要重視受難節?

為何要重視受難節?

受難節與復活節、聖誕節一起同為基督宗教三大節日(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部分東方教派都過這三節),其意義在於紀念耶穌基督的受難。然而在當前教會裡有這麼一種現象,很多教堂在聖誕節時總是人山人海,很多難得去次教堂的信徒也都會出現。可相比之下,受難節就顯得冷清許多,有時候甚至連教堂都未能坐滿。

受難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期,是基督徒需要格外重視的。首先,受難節是紀念耶穌的受難,而十字架上的受死是救恩計劃的關鍵部分。由於始祖亞當的墮落,罪就進入了世界,人類便失去原有的美善,神人關係遭到破壞。罪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罪並非很多人所認為的法律或道德的越界,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不信神,妄想與神同等,將自己的判斷等同神的意志。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軍政強人將自己視為神,利用暴力強制人們接受他們悖逆彎曲的思想,為滿足自己稱霸的野心,不惜發動戰爭,導致千百個家庭毀滅,成千上萬人死亡。由於罪,人類放縱自己、慾壑難填。人類為達目的可以不折手段,甚至骨肉相殘。罪破壞了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人與人、人與自我等原本和諧的關係,造成了千百年來人類、自然的種種災難。

人類也為罪付出了慘重代價,按照墮落後世界的法則,罪的工價乃是死,身陷罪中的人類的結局只有滅亡。死亡是公平的也是殘酷的。人類面對這問題,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法解脫罪和死亡的捆綁。死亡權勢帶給人類的只有悲傷、恐懼、絕望。然而,儘管世人是那麼地不善、悖逆,但主卻沒有放棄他們,祂以大愛差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向世人講述生命之道。更為重要的是,耶穌具有完全的人性,是無罪之身,可以作為人類的贖價,祂於是通過十字架上的受難,以自己的生命修復了破碎的神人關係,並且戰勝了撒旦的權勢,讓人能夠獲得永恆的救恩。因此基督徒重視受難節乃是紀念耶穌受難的偉大時刻,在這基督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

耶穌的受難充滿痛苦和屈辱,這體現了祂對世人的愛,我們要為此而感恩。耶穌之所以選擇受難,根本原因在於人類陷在罪中,只有祂的死,才能洗清人類的原罪。但更為重要的是,祂選擇殘酷與羞辱的刑罰——十字架、

十字架(希臘文σταυρο?)是一種殘酷的刑具,歷史非常悠久,具體出現十字架刑罰非常殘酷。刑具的形狀是兩條架成十字形的原木。(有「T」、「X」等等外形)行刑前,犯人會先行背著十字架的橫木遊街,直至走到行刑場所。行刑方法是先把犯人的雙手打橫張開,並用長釘穿過前臂兩條骨之間,把手臂釘在一條橫木上,再把橫木放在一條垂直的木上,再把雙腳釘在直木上面,然後把十字架豎起來,任他慢慢死去。若時限到了之前犯人還未死去,看守者會把犯人的雙腿打斷,加速犯人的死亡。因為釘在十字架上的死囚由於背部緊貼十字架,無法令肺部有充足擴張的空間納入新鮮空氣,故呼吸時需依靠雙腿撐起全身,令背部稍微離開十字架。雙腿若被打斷,犯人亦無法撐起身體,最終因缺氧窒息而死亡。

當羅馬的戰旗插在東方各國的土地時,把十字架的酷刑繼承下來,主要用於對奴隸、叛亂者或非羅馬公民(等同於二等公民或劣等民族)的刑罰,比如著名的斯巴達克起義的戰俘就被釘死在十字架。而根據羅馬的死刑制度,羅馬公民犯了死罪,只能採用斬首、火刑、絞刑等等處決方式,而不可使用十字架的酷刑,比如使徒保羅擁有公民身份,但與其他使徒不同,他沒有被處於十字架的極刑,而是被斬首。由於十字架的酷刑用於低賤的人,被行刑者不僅只是承受肉體的痛苦,更有極大的精神戕害,要遭到大眾的侮辱、歧視。因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曾說:「十字架這個詞本身應該從羅馬公民的思想和眼睛甚至耳朵中移除。因為不只是十字架刑的實際執行,甚至提到十字架刑這一詞對羅馬公民和自由人是不妥當的。」

雖然有人會說盛行於中國明清時期的凌遲處死也很殘酷,但是我們要知道,凌遲是殘忍,但適用於所有犯罪的人,並不像十字架那樣專用於卑賤的人。耶穌為了救贖世人的罪,情願擔負人類歷史上最殘酷,最恥辱的十字架,這完全體現了祂的舍己、謙卑、博愛、犧牲的偉大精神。十字架的酷刑,是在祂舍己犧牲的大愛和人類殘酷悖逆的大罪之間強烈的對比中,體現了救贖大功的偉大意義,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救贖的來之不易,對主耶穌長闊高深的大愛充滿萬分的感激,

正如使徒保羅指出:「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7-8)耶穌的愛也因此具有超越性,我們每年紀念受難節的意義也在於,感恩耶穌的救贖大功,默想其長闊高深的愛。這是每個弟兄姐妹必須重視,也希望大家能夠像聖誕節那樣,在受難節的當天,來到教堂聚會,與主內肢體一起紀念耶穌的聖死。

註: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觀點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音時報 的精彩文章:

燕京神學院棕枝主日紀念崇拜

TAG:福音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