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人們有自己的創造力,卻放棄自我,追隨他人

為什麼人們有自己的創造力,卻放棄自我,追隨他人

微信號:FN-LouBao

——願安·蘭德的思想之火能在中國也燒起來

「能拯救美國的不是奧巴馬或是任何一任總統,而是安·蘭德」。

安·蘭德被奉為美國精神的奠基人。如果不看安·蘭德的作品,很難想像,一個蘇聯移民在美國竟然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安·蘭德相信人們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動;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沒有任何人有權利透過暴力或詐騙奪取他人的財產、或是透過暴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

不得不佩服安·蘭德對個人主義,對反個人主義或者利他主義的獨立個人的英雄式崇拜見解之深刻。這在她的小說《源泉》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在小說中,主人公霍華德·洛克在所有人的反對聲中仍然堅持自己對建築的見解和風格。洛克與他人的每一次對話都那麼震憾。

系主任為了「挽救 」洛克,試圖說服他放棄自己的風格,追隨大學和社會的標準。洛克的態度堅決:

——「我親愛的小夥子,誰能讓你這樣做?」

——「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誰能阻止我這樣做?」

洛克從一開始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有自己的創造力,卻放棄自我,追隨他人。

——「.....每一種建築形式都有自己的意義。每個人都創造自著己的意義,具有自己的形式,抱有自己的目標。為什麼別人所做的事情那麼重要?為什麼僅僅因為它不是你自己的作品,它就變得神聖了呢?為什麼任何人或每一個人都是對的,只要他不是你自己?為什麼這些人的數量竟然取代了事實和真相?為什麼真是的東西被迫成為算術問題,並且只是建築的次要部分?為什麼要歪曲所有的意義,卻轉而去附和他人的一切?肯定是由某種原因的。是什麼原因我不知道。我從未弄明白過。我倒是很想搞清楚。」

後來小說情節的展開就是根據洛克的這一段思考。

小說的反派——彼得·吉丁是安·蘭德在小說中塑造的反面,彼得為了獲得社會標準意義上的成功,不斷通過犧牲自我和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大學畢業時,彼得為自己是繼續深造還是去事務所工作猶豫不決,他向洛克請教,洛克的建議是:

「如果你想聽我的忠告,彼得,那你已經犯了一個錯誤。詢問我的建議和詢問任何人的建議都是錯誤的。絕不要問人家的看法。不要向他們詢問你工作上的事。難道你還不清楚你想要什麼嗎?要是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那怎麼行呢?」

洛克的客戶——芒迪先生給主人做了一輩子的管家,退休後,他想要和一個和主人家一樣風格的住所。洛克對此表示反對,他的建議是:

「你(指芒迪先生)並沒有擺脫它們對你的束縛——你在為自己戴上永遠的枷鎖。如果你把自己的餘生就關在這樣一棟抄襲來的房子里,你會感到快樂和幸福嗎?還是你為自由而抗爭一次,為自己建起一座嶄新的房子?你要的不是倫道夫家的房子。你要的是它所象徵的東西。可是它所代表的正是你一輩子與之抗爭的東西。」

洛克不知道如何說服他的客戶詹因斯採用他的設計,他只是讓詹因斯知道:

「難道你不知道大多數人接受事物是因為那就是人們所給予他們的東西,而他們是什麼觀點都沒有的嗎?他們期待你考慮他們所想的東西,你是願意聽從他們的期待?還是願意聽從自己的判斷?」

馬勒瑞是一個出色的雕塑家,因為堅持自己的雕塑風格而被打壓。洛克欣賞馬勒瑞,把自己承建的神廟中雕塑讓馬勒瑞來做,為了說服他,對他說道:

「看到一個人被肇事司機撞倒後流血,沒什麼人會離開不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看到斯蒂文·馬勒瑞時卻頭也不回。可他們難道不了解,如果痛苦能被估量的話,當斯蒂文·馬勒瑞不能做他想做的工作時,那痛苦和被坦克摧毀後屍橫遍野不是一樣嗎?」

在和華納德探討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時,洛克對此的看法是:

「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是偉大——在別人眼中的偉大。是名譽、羨慕和妒忌心——都來自於他人。別人宣布說他犯下了他根本就沒有犯的罪行,他反而很滿意人家這麼認為。他人就是他的動力和首要關注的東西。他想要的不是偉大,而是被人認為偉大。他原本並不想搞建築,他只是想被人稱作建築師,讓人羨慕。他借鑒別人的東西,因為他想給別人留下好印象。這才是你們所謂的真正的無私。他所放棄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

「投奔別人很容易。堅持自己的見解則很困難。你可以為聽眾偽造美德,可是你卻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偽造它。你的自我就是最嚴厲的法官。他們從自我身邊逃跑了,他們一生都是在逃跑中度過的。捐幾千塊錢給慈善機構就以為自己很高尚——這種做法比起自尊建立在個人成就的標準上要容易得多。為能力尋覓一個替代品是很簡單的——唾手可得的替代品:愛,魅力,寬厚,仁慈。可是能力是沒有替代品的。」

「準確地說,那就是二手貨的致命傷。他們並不關注事實、思想和工作。他們所關注的只是人。他們不問:『這是真的嗎?』他們問:『別人認為這是真的嗎?』不是去判斷,而是去重複。不是去做,而是為了給人留下做的印象。不是創造,而是誇耀。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友誼。沒有美德,但有影響力。如果沒有了那些實幹的人、思考的人、工作的人和創造的人,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那些人便是自我主義者。你並不是在通過別人的大腦進行思考,你也不是藉助別人的雙手去干你的工作。當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時,你便保留了意識。喪失了意識便是喪失了生命。二手貨沒有現實感。他們的現實並不在他們自己的意識里,而在某個空間里——那個空間將一個人體與另一個人體分離開來。不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關係——錨泊於虛無之上。那便是人們身上存在的我無法理解的空虛。那正是當我面對一個委員會的時候就止步不前的原因。一群沒有自我的人。沒有推理過程的觀點。沒有剎車和引擎的運動。沒有責任的權力。二手貨也有所行動,但是他們行動的根源分散在每一個別人的活人身上。它們無處不在也無處可尋,所以你是不能與他理論的。他對理性一竅不通。你沒法同他交談——他不可能聽你的。你被一個空空如也的法庭審判了。一大群盲目的群眾瘋狂的衝過來,毫無感覺毫無目的地把你碾得粉碎。」

在最後的審判中,洛克在對自我做辯駁,其實他更多的是對集體主義的批判。

「創造者並非無私的。他們力量的全部秘密就在於——它是自給自足的,自我驅使的,自我激發的。那就是原動力,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是最原始的動力。創造者不服務於任何人和任何事。他始終為自己而生存。 「而且只有通過為他自己生存,他才能成就人類的榮耀。這便是成就的本質。」

「但是,頭腦是個人的屬性。並不存在所謂集體的大腦這種東西,並不存在所謂集體的思想。由一群人所達成的一致只不過是一種妥協,只不過是從許許多多人的思想中推論出來的一個結果而已。它只是一個二手的結果。首要的行動——推論過程本身——必須由每一個人來獨自進行。」

「自我主義和利他主義。自我主義被理解成為了自我而去犧牲別人。而利他主義則被理解成為了他人而犧牲自我。這種觀念使人無可避免地與他人拴在一起,除了選擇痛苦之外,他一無所有:要麼為了他人自己忍受痛苦,要麼為了自我使他人蒙受痛苦。如果再加上一條,人必須在自我犧牲中發現快樂,陷阱便已經設好了。人被迫把受虐當作他的理想——他若不想成為一個受虐狂,便只能成為一個施虐狂。這是對人所犯下的最大的欺詐罪。」

在小說中,洛克的因為堅持自己的風格,所遭遇的阻力越來越強大,但洛克並沒有因為各種現實的壓力而屈服。

正如安·蘭德自己所言,「《源泉》之所以具有如此恆久的魅力,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對青年志氣的認可,同時他歌頌了人類的光榮,顯示了人類的可能性有多大。

願安·蘭德的思想之火能在中國也燒起來。

(全文完。如對本文有任何建議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也歡迎關注本公眾號,期待我們成為朋友。)

關於作者:任職於某外企做技術諮詢,業餘喜歡讀書、碼字、遊歷、攝影。

做實事,結交有志之士,乃人生兩大快事也。

「漏報」(一個技術顧問的公眾號)

漏報是一個專業術語,意為尚未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

結合本人的專業和思考,分享另一種看問題的視角。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漏報 的精彩文章:

TAG: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