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別說話對象,講究分寸,個人文化教養與理解話語的能力密切相關

區別說話對象,講究分寸,個人文化教養與理解話語的能力密切相關

事實上,我們說話的對象是社會上的各種人,他們的年齡、性別、性格、脾氣等各不相同,他們各有不同的思想認識。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異的,說話的分寸也就是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做不同的處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對同輩人與對長輩(或上級)、對陌生人與對知己、對不同性別的人說話都應講究分寸,考慮到聽者的接受程度。

比如,有這樣兩個句子:

(1)這事你錯了,應該找人家賠禮道歉去。

(2)這事咱們也有不對,最好還是去向人家說清楚。

兩句話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但前一句說得較直率,有勸誡的口吻,較適宜於長輩對後輩(如老師對學生),或者知己之間。第二句話婉轉多了,如對人稱的處理就很巧妙。他對又對方不直稱為「你而用「咱們」。其實說話者不一定介入了這件事,只是為了把話說得婉轉或表示自己與對方更貼心。另外,把「賠禮道歉」說成「說清楚」,也是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對方更容易接受。可見,後一種也是勸,但不是勸誡,更多的是請求,比較適合後輩對長輩、對關係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對一些自尊心特彆強的人,這樣講就有分寸了。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否則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託人辦事的目的,往往還會傷害對方。之,了解了對方的情況,即使發表一些大膽的言論,也不會對對方成傷害。

1.看對方的身份地位

比如,與上司說話或是探討工作,就應該盡量用「請教」的語氣向上司多請教工作方法,多討訁教辦事經驗,他會覺得你尊重他,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辦事過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裝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後主動去問上司:「關於這事,我不太了解,應該如積辦?「或「這件事依我看來這樣做比較好,不知局長有何高見?

上司一定會很高興地說:「嗯,就照這樣做!」或「這個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體這樣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不但會少錯誤,上司也會感到自身的價值,有了他的幫助和支持,後面的情就好辦多了。

2.針對對方的特點

《論語》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一次,子路問孔子:「學了禮樂,就可以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就行動起來呢?應當先聽聽父兄的意見才好。」接著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說:「好啊,學了禮樂,就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嘛!」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公西華對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平常前怕狼後怕虎的,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過人,有點魯莽,應當讓他冷靜點。」孔子能做到因材教,話因人異,不愧為傑出的教育家、口才家。

鬼谷子指出:「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卑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意思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須憑見聞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須憑辨析能力;與口才雄辯的人說話,言辭要簡明扼要;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言辭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利;與地位低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要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

3.重視對方年齡的差異

對年輕人,應採用煽動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口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態度。

4.文化程度的差異

個人的文化教養與理解話語的能力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說話要善於根據對方的知識水平選用合適的話語表達。如果不看對象隨意用詞,就不能取得預期的交流效果。比如,某幼兒園大班的一個小朋友,見媽媽留客人吃飯,便也拖著客人的衣角不讓走。客人問小朋友有什麼好「招待」的,小朋友只是瞪著眼望著客人。客人忙改口說:「你有什麼好吃的?」小朋友這才「巧克力、口香糖數開了。這裡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適合了小朋友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一般來說,對於文化程度低的人所採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確,多使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以採取抽象的說理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麗說八卦 的精彩文章:

女人,對方把私事告訴你,你千萬不要把私事當做新聞一樣到處傳播

TAG:海麗說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