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珍惜吧,頭一回能在內地大銀幕看到他

珍惜吧,頭一回能在內地大銀幕看到他

GIF

是枝裕和有多受歡迎?

這麼說吧……

去年北影節他的影片套票(含8部影片),小萬找了3個朋友幫忙一起搶票,卻無一擠進伺服器;

沒搶到票的不止小萬一個,甚至還有影迷要拿辛苦搖到的車牌號換套票的。

同時他常年活躍在世界頂級電影節上,也是日本近年來國際關注度最高的導演之一。

今天,他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將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合作影院上映(萬達76家影城放映,名單見文末)。

這部提名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懸疑片,是是枝裕和首次登陸內地院線。

看到這般畫風肅穆般的海報,有影迷就問了:

是枝裕和難道要撕碎一貫的治癒系標籤,轉型抽絲剝繭的懸疑題材?

NONO,絕沒有這麼簡單,千萬不能把這部電影當成懸疑片來看

為什麼?還要從是枝裕和獨特的風格說起——

希區柯克有一句有名的言論:一個偉大的故事源於生活,只不過是把生活中乏味沉悶的部分剔除掉了而已。

好電影本質是講一個好故事:立意+主角x衝突,其中戲劇衝突的設置被視為「好故事」的重要衡量標準。

是枝裕和反其道行之。

偏偏走出了一條「用平淡日常里的瑣碎細節表達主題」的蹊徑。

在他的故事裡,衝突是最不明顯的標籤。

在做電影導演之前,是枝裕和有8年的紀錄片拍攝經驗,這讓他在電影創作之初,就帶著一種天然的內斂、細膩和剋制

因此,是枝裕和的作品如同潺潺的小溪一般,溫柔平靜但卻擁有滲入萬物的力量。

沒有強烈的起伏和衝突,習慣用平實的電影語言展現家庭中最真實的生活。

《海街日記》

他對電影人物塑造的理解里,「人比故事更重要」

所有人物都真實得像生活在你周圍,但隱藏著的是枝裕和對人性和生命最深刻的探索和反思。

處女作《幻之光》里,被前夫無故自殺困擾著的女主由美子,沒有痛不欲生,沒有尋死覓活,她帶著孩子改嫁,繼續平淡生活。

遠離喧囂的海邊漁村,夏天的西瓜風扇,溫暖的一家三口。

但「郁夫為什麼自殺」的疑問一直深埋在她心底,指引她苦苦追尋那些離開的人之於她的意義。

痛苦並不都是歇斯底里,迷茫也非全要借酒澆愁。

由美子對人與人之間離別的思索,就藏在雲淡風輕的日復一日里。

東方人的性格特質多內斂,看似擰巴、較勁,但這才是我們生活原本的樣子。

2004年,造就了史上最年輕戛納影帝(柳樂優彌)的《無人知曉》亦是如此。

在這個故事裡,被親生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擠在狹小的公寓里,一邊掙扎著活下去,一邊希冀著母親的歸來。

大兒子用盡全力照顧兄妹四人的起居,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生活萬劫不復。

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無疑是一出巨大的悲劇

但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四個孩子沒有抱頭痛哭,也沒有驚慌失措,他們的無助被導演安排在了一個又一個微小的細節變化里

房間的燈壞了、蠟筆用完了、房間越來越亂了、媽媽留下的錢從萬元變成千元最後只剩下寥寥幾個硬幣……

在悲劇之外,是枝裕和用了更多筆墨去展現四個孩子互相扶持著前行的一年時光。

即使遭遇了巨大不幸,他們的生活里也充盈著普通孩子該有的小確幸。

大量明亮又瑣碎的鏡頭形成鮮明對比,舉重若輕的鏡頭語言讓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題更具張力。

而孩子們曇花一現的笑臉,卻又強烈撕扯著每一位觀眾的心。

即使是拍攝真實事件改編的社會悲劇,是枝裕和也無意用誇張的手法和鮮明的論調對社會進行批判。

他依然是用最克制的鏡頭把現實展現在你面前,然後引發你對「生而為人,身不由己」的沉思。

巔峰之作《步履不停》更是是枝裕和風格的極致體現。

在這部紀念自己母親的作品中,是枝裕和用115分鐘記錄了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一天。

古板又嘮叨的父母,毫無耐心的兒女;

盼望著團圓的父母,急於逃離的兒女;

先後離世的父母,後知後覺的兒女;

是枝裕和在自己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說:「因為對母親之死的悔恨,純粹以私人的感情拍攝了電影《步履不停》。」

但就是這樣沒有任何說教、沒有正確與否、也沒有標準答案的日常瑣碎,卻戳中了所有觀眾對家庭與親人的思索。

《步履不停》在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放映後,就有一位當地觀眾問是枝裕和:「您為什麼這麼了解我的母親?」

沒看錯,這位觀眾從這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母親。

「如果作品中蘊含著稱得上訊息的東西,那必定不是創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和觀眾發現的」,這就是是枝裕和作品的魔力。

這次在國內銀幕與我們見面的《第三度嫌疑人》,也是充斥濃厚的是枝裕和風格。

與前面提到的諸多代表作不同,這部電影是是枝裕和向推理懸疑片發起的新挑戰

電影講述了律師重勝(福山雅治 飾)為有前科的殺人犯三隅(役所廣司 飾)辯護,卻因為三隅不停翻供而導致最終敗訴的故事。

影片中律師、殺人犯和受害者女兒咲江(廣瀨鈴 飾)圍繞殺人動機展開了一系列探尋。

雖然是懸疑片,但這部影片沒有抽絲剝繭的本格推理過程,也沒有社會派的深挖人格。

是枝裕和只是用法庭+懸疑為載體,實則將筆觸瞄準了絕對正義與相對立場的思辨,主觀視野和客觀真相的矛盾。

首先,與以往懸疑片直到最後一秒才揭露真相相反,是枝裕和開頭就明確指出了兇手其人。

反之,他串起整部片子的線索是「作案動機」

圍繞著「作案動機」,是枝裕和成功塑造了兇手、法官、檢察官、律師、受害者家屬等一系列形象。

其次,與大多數劇情緊湊,節奏緊張的懸疑片不同,《第三度嫌疑人》依然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劇情緩慢但又水到渠成,這也讓很多習慣懸疑片的觀眾無法適應。

但緩慢≠拖沓,是枝裕和實則有條不紊的將犯罪真相與道德審判的一一拷問。

一個被殺害的壞人,一個殺了人的好人,一個只願意看到對訴訟有利的真相的律師。

在曲折的人性面前,是非黑白如何辨明,孰是孰非又由誰來界定?

一入羅生門深似海,影片越往後,真相越模糊,主角和觀眾都在盲人摸象

影片中飾演受害者家屬的廣瀨鈴站在法庭外說:這裡誰都不說實話

變了的是題材和載體,不變的是風格和初心。

是枝裕和在倫敦電影節與影迷的互動中,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好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地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改變的電影。」

他過往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第三度嫌疑人》也不例外。

最後,小萬附上《第三度嫌疑人》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的萬達院線76家展映影城名單

這部不一樣的懸疑片,不多見。

具體排片以當地影城為準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和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達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這份頂級片單,搶到票算我輸
黑馬新番,又把時間梗玩出新花樣

TAG:萬達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