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著偏見與好奇,去an利找茬

帶著偏見與好奇,去an利找茬

點擊左邊藍字可以關注!

一個90後的時光溫度

農村自然生長,城市讀書工作。在城市膽怯地張望著,在農村高傲地孤獨著。做一餐飯,聽一首歌,讀一本書……留心處,時光便有了溫度。

時光不負 | 一場an利產品的線下分享會

老哥是一個讀完職高便參加工作的管道工人,專心於工作,少言少語。

掙錢、娶妻、生子、養家,是他信仰與恪守的人生準則。

職高畢業以來,他一直踏實地做著本職工作。

和每一個初入社會的青年一樣,出於對家的思念,老哥定期打電話,問候家人安好。

和每一個掙了錢希望回報父母的青年一樣,老哥定期往家裡寄錢,讓老爸老媽少做點「活路」。

2011年,情況反轉。

老哥沒有再向家裡寄錢,往家裡打電話頻繁了起來,不問安好,只是要錢。

每一次的理由都不同並且足夠「冠冕堂皇」。

比如,包了工地,需要資金周轉。

女朋友懷上了小孩,要用錢。

老哥一直本本分分,老爸老媽雖有顧慮,也不曾多想。

直到親戚提及老哥打電話叫他們一起去發財的事兒,老爸老媽才有所警覺。

「掙大錢你們都不支持——不信的話你們來看嘛——喊你們來又不來!」

面對老爸老媽的質疑,老哥越來越難以拿到錢,逐漸失去了耐心,一言不合就掛電話,甚至撂下狠話。

2011年,老哥被騙進了傳銷組織,被成功洗了腦。

從那時起,我對傳銷憎惡至極,也保持好奇:

是什麼樣的團隊,足以讓一個踏實的人放棄本業,成天去做虛無的發財夢?

是什麼樣的人在洗腦,足以讓一個顧家的青年,變得對家人不再溫柔?

是什麼樣的培訓內容,足以讓一個不善交際的技工,有信心憑藉人脈贏得財富?

2018年3月9日晚,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我參加了一次an利產品的線下分享會。

過往的道聽途說,配合對an利直銷模式的一知半解,潛意識裡我認為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

帶著偏見與好奇,管中窺豹。

人性掌控

【一】奮鬥人設,滿足虛榮。

「能夠來到這裡的人,都是有夢想的人——與碌碌無為之輩已然做到了不同——為夢想奮鬥的人值得為自己鼓掌。」

演說者劃定了一個圈——這個圈裡的人都是優秀的,讓我相信自己與一群優秀的人在一起,以奮鬥者自居,潛意識裡暗示自己也是/能成為優秀。

(並非否定激勵與自我激勵的作用,這裡只是希望先更多地認清自己)

【二】財富可期,誘發貪婪。

「試想一下在5月之前,完成區域內xx個鄉鎮經銷商的擴充目標,1個經銷商每天賣掉xx瓶某飲料,1瓶賺xx元——那麼,從5月開始,你每天就有xx元的進賬——1個月下來有多少,一年下來又是多少。」

演說者對目標的逐步分解,幾乎讓我相信短時間內贏得財富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注意力全然集中到後面的數字,而不是初始條件。回溯原點,我才明白從第一步開始,都建立在假設之上。

(並非站在「目標管理」的對立面,這裡只是希望先對實際客觀評價,少主觀假設)

集體自嗨

【一】會場是狂熱的。

除了演講者不時停頓下來索要掌聲,每隔一段時間台下總有幾個人帶頭營照氛圍。

比如,講到找經銷商的「要訣」——找那些有激情且踏踏實實做事的人,好的團隊決定了你的事業能做多大。

台下立馬有人叫好,然後便是一片掌聲。

我get不到他們叫好的點,只是看著大家都在鼓掌,也「隨了份子」。

(我承認一個事實——也許是因為接受教育與人生閱歷的不同,有人get到的點於他們自己是真知灼見,於另外的人卻是基本常識或令人質疑的。比如,對於職業生涯的認知,菜鳥和精英的層次是不同的)

很多人會認真記筆記,表現出對「知識」的殷切渴望。

比如,在講到「要訣」時,一些聽講者會微微抬頭仰視,聚精會神,臉上寫滿虔誠與崇拜。

突然,目光如炬,心領神會,如醍醐灌頂,立刻在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臉上寫滿自豪與驕傲。

這樣的場景令我這樣少數沒準備紙和筆的人,覺得有點心虛,生怕被演講者和旁人注意到,便裝出更為虔誠的神態。

他們的狀態好似高中課堂上我頓悟某哲學原理的洋洋自得,我的狀態好似高中課堂上我開小差怕被老師發現的戰戰兢兢。

(我在偷瞄中發現了一個事實——因為演講中多強調意識形態上的努力,而缺乏實際方法的支撐,旁邊的人在本子上記錄的,也只是「找對人才能做對事兒」這類無光緊要的東西。我內心不由自主地OS起來:這種東西與贏得財富之間差得太遠了吧,來點乾貨呀!比如,「對的人」可以參照哪些標準篩選)

【二】沒有激情的人是可恥的。

參加會議的人年齡有二三十的,也有三四十的,甚至有一位超過六十的,他們都表現得雄心勃勃。

尤其在小組討論會上定目標、表決心的兩個環節。

發言者通常抬頭挺胸,手輕撫喉嚨清了清嗓子,以短促而簡潔的語言快速完成,語言充滿激情,一字一句都滿含自信。

處在這群人當中,我有一種不自覺的臨場感受:缺乏激情是可恥的;對奮鬥「保持客觀冷靜」是可恥的。

(工作/生活中自信、有激情,是值得肯定的,這裡只是希望不盲目)

整場分享會聽下來,我得出了粗淺認識:an利的直銷模式善於利用人性的弱點,過多地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但缺乏實際指導作用。

名利與財富,或是我們大多數渴望與追逐的。

有的善於向內求,如匠人,經曆數十年如一日的磨礪而有所得。

有的善於向外求,如創業者,對政策、資本、人脈等做整合而豐收。

現實中,我們往往不是非此即彼的單一體,而是複合的。這並不妨礙我們:

認清自己,不盲從,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以自己感到踏實的方式,去走完自己選擇的路。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知識分子為啥反市場?
別慌,月亮也還在大海深處流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