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家·劉若望·為蒼生也為自己,吶喊出有救贖希望的未來

藝術家·劉若望·為蒼生也為自己,吶喊出有救贖希望的未來

若望蒼生,兼濟天下

天空是劉若望許多作品中的終極目的地,

人群、狼群、猿群……

齊刷刷地昂起頭向著天空吶喊,

又靜謐,安然地等待著莫名的回應。

這像極了聖經里描述的,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

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

在他並沒有改變,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17)」

那個最終指向里有許多事物的答案:

我們為什麼存在?

為什麼會遭遇那些孤單,不測和痛苦?

一切在三秦大地走出的劉若望心中,

早已有了答案。

從陝北農村的窯洞里,

憑藉自學走向國際化的藝術舞台,

劉若望的成功是不能被輕易複製的。

直到他長大成人,

家裡的年收入不過一千多元,

極度貧困的經濟狀況使得他只讀到大二,

就不得不在沒有學雜費的情況下退學。

整個青春時期都貫穿著沒有錢的困窘和自卑,

劉若望因此失去了和人交流的慾望,

窩在沒人能找到的地方,

孤獨地畫著速寫。

從那個時候起,

畫畫就不僅是他的興趣愛好了,

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陪伴。

退學後他在西安附近漂泊,

自己買畫冊,書籍,

學習素描,油畫,做雕塑;

離開西安後他又做了「北漂」

一線城市的龐大和高消費,

讓劉若望更顯貧困,也更加自卑。

就像文藝作品中的黃金定律:

大事兒都是內心自卑的人干出來的。

這種情緒帶來的巨大壓力,

最終會轉化為強大的反抗爆發出來。

劉若望的成功除了極高的天賦,

更多的就是源於這種爆髮帶來的動力。

他的作品看過之後,會喚起觀者的一種跟從欲,

這大約與他天主教的信仰有關。

「若望」,《聖經》天主教漢譯本的人名,

即新教漢譯本里的「約翰」,

這個名字在中國並不陌生,

著名的天主教士湯若望架在中國40多年,

架起中西交流的橋樑,

之後的幾百年里,

中國人中叫若望的人很多,

劉若望只是其中的一個。

家裡人本來不希望他去上大學,

而是成為一名嚴禁刻板的神父,

年輕人卻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劉若望嘴上說著自己不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但潛移默化的宗教影響力仍然會透過他的作品流露出來。

從「原罪」這個非常西式的名字可以看出,

藝術家是從全人類的視角出發來闡釋其觀點。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

這組群像仰望天空的方式,

又像是一種對人類精神狀態的內觀:

我們也許能,也許不能,

脫離自身「猿」的屬性。

無論意圖為何,

仍然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組作品是一個關於人類「墮落天性」的寓言:

我們那瀕危的、

但或許仍有獲得救贖之希望的機會。

西方藝術評論家這樣解讀劉若望的作品,

一座座冰冷的鑄銅猿人,

讓人想起耶穌基督的話:

他既來了,

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

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東方紅》

這是劉若望的早期作品,他的家鄉是革命老區,卻沒有摘取到任何果實,仍然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老家的人民當年流血捨命像劉志丹那樣,現在還是落後,只會唱紅歌《東方紅》,而孕育黃土高原信天游的老調調《東方紅》再也找不回來了。人們只好樸素的舉起手,向老天爺求告。

《狼來了》

獲「那不勒斯文化經典大獎」,被評為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十大不可錯過的展覽」之一。劉若望本人也因此被中國世界新聞部公布為「中國當代藝術標籤藝術家」。環境與資源問題是當下的重要課題,作品《狼來了》很好地詮釋了這一主題:他竭己所能地用宏大而沉重的群雕形態表達自我敘事——獨自揮鐧面對狼群的戰士,揭露的不正是此時此刻被資源枯竭、環境急劇惡化包圍的我們么?由此引發自省:在進化論驅動下的人類,這個千萬年殘酷「生存競爭」勝利者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麼?

雕塑之後,

劉若望又開始畫巨幅油畫,

還是以他關注的蒼生萬物為主,

雄鷹、獅子、老虎,

這些動物身上無不透露著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困於荊棘之中的百獸之王,

就像現實里遭遇了各種風波的自己,

渴望著撕裂那片阻隔,

重振雄風的那一刻。

這種很具有心理投射性的作品,

讓觀看者帶入無數個自己,

在畫布的對立面也靜靜蟄伏著。

Q:你的作品讓人看了會很有共鳴,同理心,想到自己不平坦的那些遭遇,這是怎樣做到的呢?

A:其實我畫的所有東西,我做的所有東西,都是想記錄我的心境,我的一個認知,我畫畫是憑藉一種感覺。我不喜歡邏輯的東西,比如形的塑造,關係這種東西要有,但它不是邏輯的,有些東西是合乎邏輯的,有些不合乎邏輯。個人的感受就像啟發你的一個點一樣,但它不是你想要的最終目的,最終目標。我不是針對誰,而是針對大的社會環境,對人造成的危機。大概是這樣,就會讓很多置身於同樣大環境中的人,有和我一樣的感受。

Q:有人說藝術家都是偏執的,在他專心投入的領域裡,你是怎麼樣畫畫的呢?

A:對我來說每天就像工作一樣,早上我起來去畫畫,我休息一會兒,然後畫畫。中午我再休息一會兒,到晚上下班了我就去睡覺。工作能夠讓我找到安慰和安全感。我曾經得過很重的心肌炎,那時候醫生都快給我下病危通知了,但是我挺過來了,接近過死亡以後,人會不再輕易害怕什麼,反而會平和。

Q:你的許多作品裡都能看出些宗教意味,和你的天主教家庭有關嗎?

A:有一些關係,我是從兩方面理解這個東西,所有的東西不是簡單的唯一的一種答案。文化文明,教人慢慢的剋制獸性,因為人都是有獸性的,因為有文明以後人才會要穿衣服,人才會要剋制自己的言行,人才會如何去表達,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過度的用我們文化的變異,我可以代表人民槍斃了你,這就是一種文化的變異,當這種文化被利用的變異會產生另外一塊,把人正常的一種發展又給破壞了。我的作品中會有這些思考。

·

·

·

END

劉若望

1977年 生於陝西佳縣,

2005年 畢業於中央美院助教研究生課程班,

2005年 作品《東方紅》參加中央美院

「學院之光」優秀作品展並獲獎。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穆霖 首席記者│張爽

編輯│王小軒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註明◎

加入我們,一起向有情懷的生活邁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午文化 的精彩文章:

匠人·一對建築師戀人改行做木匠,做出的小器物成為蔣方舟的心頭愛

TAG:正午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