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叮叮叮!巴塞爾藝術展又來香港啦!

叮叮叮!巴塞爾藝術展又來香港啦!

? 文章版權歸芥藍杏仁團隊和原創者所有

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芥藍杏仁團隊

GIF

如果你混跡當代藝術圈,恐怕不會不曉得,最近在香港發生了什麼頭條。

若你不知道,大概只會好奇:為什麼機票變貴了?為什麼酒店都被搶光了?

——因為「香港巴塞爾」開始了。

所以,「香港巴塞爾」是什麼?

這可不是單純把兩個地名湊CP那麼簡單。

這就跟張學友蕭敬騰要開演唱會一樣,讓素來形象高冷的當代藝術圈人士,也要分分鐘發瘋。

「香港巴塞爾」的正式稱呼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是一個大型的、世界級的活動。雖然掛著「藝術展」的頭銜,但說明白了,就是一次狂歡等級的藝術品交易大會。

來自全世界的畫廊老闆、藝術掮客、策展人士、頂級藏家,還有跑斷腿的媒體朋友們,不管平常有多忙,肯定起碼要提早半年把行程空出來,這短短不到一周的時間,他們必須出席。

藝術品作為一種高端的消費品(或投資標的),在西方世界行之有年。國內雖然也有收藏古董的百年風氣,但香港巴塞爾讓人一擲千金的交易主角,基本上還是當代藝術。

國內的當代藝術市場大約十年前開始井噴式崛起,即便近幾年稍有疲軟的態勢,放在全球視角之中,依舊是一個發展中的、值得開發的龐大市場。

許多在國外經營多年的老字號畫廊、拍賣行與博覽會,都摩拳擦掌想在中國搶到一桶金。而有著殖民背景、雙語環境,又是特別貿易區有關稅優惠的香港,自然是一個進入中國極適合的跳板。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在20世紀70年代,於瑞士的巴塞爾成立,是全世界第一個藝術博覽會,至今每年6月舉辦,已經壯大為足以動員全球藝術精英的王者展會,展會上的交易數字,牽動一整年的環球藝術品價值曲線。

2013年,巴塞爾藝術展買下原本香港自家的藝術博覽會「ART HK」,在香港開設「分號」,意圖不言而喻。以其自身的品牌號召力,加上中國充沛的資金運作,「香港巴塞爾」發展六年,已經成長為亞洲地區不可或缺的文化熱點。

然而在藝術圈,有個不問就顯得不夠專業的問題:「外來勢力如何與本土生態產生連接?」我們用人話來表達就是:「有沒有搞錯啊?你們歪果仁跑來香港賺錢,但是為我們香港做了什麼嘛?」

這項質問,從2015年左右開始在藝術圈出現。畢竟在當時,香港巴塞爾已經開辦第三屆,蜜月期、磨合期、試用期都過了,大家也不再客氣了。

香港在獨特的歷史因素下,產生與內地不一樣的人文風貌。這不光體現在港式茶餐廳、街頭招牌,或周星馳與功夫電影這些層面。

向來是「走心」路線的藝術家,他們腦洞大開的作品,也帶有與內地藝術家不盡相同的表達風格與創作核心。

但是只要走一趟熱鬧盛大的香港巴塞爾,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內地畫廊還是海外畫廊,掛在層層白牆上,數以萬計的藝術品之中,竟然看不到幾個香港藝術家的作品。

這個問題嚴重嗎?

在藝術圈很嚴重。

會上頭條,還會變成碩士論文的研究議題,被別人扒光來看。

面對這樣的指責,香港巴塞爾是有反省的。

我們就不深度探討香港巴塞爾團隊如何「與本土生態產生連接」,這是藝術批評者要用5000字高深的專有名詞來處理的話題。

我們就看一個很簡單的街頭一景吧。

霸王等級的藝術展從歐陸的巴塞爾發跡,除了在香港有分號,在美國南海岸的邁阿密海灘也有一個。怎麼為母品牌與子品牌做出明確的形象劃分,本來就是一個巨型企業需要重視的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邁阿密海灘的官方宣傳照里,總是會有映襯藍天白雲的大排棕櫚樹,讓人看著都想點一杯雞尾酒,在海鷗與比基尼齊飛的陽光沙灘上奔跑。

那麼怎麼宣誓「香港分舵」的特色呢?從被質疑的2015年開始,香港的宣傳團隊就開始購買叮叮車的車廂廣告。這個公關手段實行了好幾年,而且官方也非常樂意提供包著展訊車皮的叮叮車照片,作為宣傳重點。

這無疑是很「親民」的一個橄欖枝了,畢竟,有誰不知道在港島主要幹道上往來的叮叮車呢?那一陣陣「叮叮叮」的清脆聲響,以及酷似倫敦雙層巴士的高瘦造型,儼然就是香港文化獨具一格的風景。

沒坐過一次叮叮車、沒拍一張叮叮車的照片,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自己去過香港。

香港巴塞爾不是人,不坐叮叮車。

他們直接承包了叮叮車的車皮,沿著維多利亞港呼嘯而過。

「叮叮車」正式的名稱是「香港電車」。在香港,它已經運行了114年。

除了香港,如今想在國內看到這種車頂上拉著電線滿街跑的有軌電車,大概只能在民國背景的連續劇裡面了。

其實,國內有些城市交通,也有有軌電車,但是車體造型都不如香港那樣,帶著一份特殊又懷舊的韻味。那些在地面爬行、阡陌交錯的鐵軌路線,就像張愛玲故事裡的上海灘,積澱著獨屬於那個時代的顏色與氣味。

曾經一度有消息指出叮叮車將走進歷史。幸好,到了2018年,我們依然聽得見那「叮叮叮叮」的運行聲,隨著海風貫穿在那些再平凡不過的香港生活作息裡面。

就像維他奶,你總是會愛上那一口甜膩的黃豆香。

叮叮車之所以能躋身為香港的代表印象,不光是那魔性的鈴響,更在於它五花八門的車身廣告,遊走在琳琅滿目的街頭招牌之間,兩者相得益彰、絕妙搭配,不湊個CP怎麼行?

當我們看著各種五顏六色的叮叮車車皮,如同時尚周的超模在皇后大道與彌敦道走秀,抬頭還有掛滿了油麻地或銅鑼灣的廣告霓虹,取代了港人百年來的滿天星斗。

那些被焊死在高樓上、充滿了書法美感的店商招牌,是不能移動的。相較之下,從東跑到西,又從西跑到東的無數叮叮車,或許更符合當代的宣傳效應訴求,承載著不同的廣告語言與視覺美感,在電線的拉扯下,流溢出香港街道記憶深處的時代光譜。

叮叮車不光車皮廣告的多樣性可以視作一種藝術之美,事實上,連車站都可以是一場藝術秀的平台。

就在香港巴塞爾買下叮叮車廣告,試圖對香港展現合作誠意的2015年,有一個叫「站?藝廊」的藝術活動,就把叮叮車站變成了畫廊現場。

香港電車公司聯合香港的民間藝術機構,主要以兩位年輕香港藝術家唐詠然與黃錫煌的作品,取代車站的燈箱廣告。這些作品不光是擺著好看,主題都是佔據港人童年的零食、小吃或玩具,還有可以跟觀者進行互動的視覺表現。

在這裡,別怕美術館裡不能靠近作品的那套規矩,快打開手機的美妝App,就怕等車的你不來跟畫作擺拍兩張,上傳朋友圈。

而香港巴塞爾也不再滿足於做一個花錢買廣告的爸爸。2017年,他們直接邀請香港藝術家伍韶勁,結合叮叮車,創作了一件體驗感十足的藝術作品《二十五分鐘後》。

這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作品:你不需要理解什麼高深的藝術知識,也不需要鑒賞什麼大師作品,你可以只是一個路過的人,偶然搭上這班被黑皮包覆的特殊電車。電車裡面被改造成了相機構造最初始的暗箱,香港喧囂的街景透過僅有的車窗投射在昏暗的車廂中。在這短暫的25分鐘里,文學家劉以鬯的《對倒》文句節錄,就是你的站牌指示資訊,而大街上的車水馬龍會在你的面孔上留下錯落的光影,印下如時光一般流動而過的都會寫真。

或許,你也可以用最平凡的方法體驗叮叮車。

搭乘它,從上環到筲箕灣、從堅尼地到跑馬地。靠在車窗上吹一吹充斥粵語音調的南風,或到二樓居高臨下,用一個俯角數一數究竟有幾家7-11便利店……

也許你一不小心,就搭到了那個包裹著香港巴塞爾展訊的叮叮車。叮叮叮叮叮,把你拉到了汕頭街,再走幾個街區,就是藝術展所在的香港會議中心。

這個貌似高大上的、由全球藝術資金堆砌起來的盛大party,究竟有沒有為香港藝術圈做出什麼實質性的貢獻,也許不是我們這些圈外人員會去思考的問題。

但如果,這天你剛好看見一輛僅有兩個顏色交疊、寫著「ART|BASEL|HONG KONG」字樣的叮叮車從你眼前駛過,你會不會靈光乍現,原來我們一成不變的每一天,跟沉澱的傳統、創新的藝術,還有這麼點「意想不到」的聯繫。

文 | 八月桂

圖片來源網路,侵歉刪。

?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台等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抓取,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芥藍杏仁 的精彩文章:

TAG:芥藍杏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