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不如意就哭鬧,心理學家給出提高孩子自控力的3個方法

一不如意就哭鬧,心理學家給出提高孩子自控力的3個方法

在《自控力比智商更重要,也許你已經放棄治療,但請不要放棄孩子》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自控力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技巧,指出養成習慣是提高自控力的最好方法,這一篇文章我們重點從心理認知的角度來看怎麼提高自控力。自控力其實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由情緒控制、認知調節和執行控制三部分組成。小孩子總是會被眼前的甜食所誘惑,又認識不到對將來的不利影響,再加上理智腦發育慢,自控力表現的自然很差。

舉一個父母經常遇到的情況為例,孩子鬧著要吃冰淇淋,但是父母擔心孩子吃太多甜食不利於身體健康,就不讓孩子吃,結果孩子大哭大鬧。仔細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就會發現,在情緒控制環節,孩子無法抑制想吃冰淇淋的衝動,這是原始的生理本能對甜食的渴望;在認知調節環節,孩子認識不到吃太多甜食的壞處,只知道冰淇淋很好吃;在執行控制環節,孩子用大哭大鬧來反抗父母。只有認識到自控力有這三個環節組成,找到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能針對性地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美國有一項研究,讓4歲的孩子玩一個複雜的開鎖遊戲,目的是想看看孩子們能堅持多久。研究人員把孩子分成兩組,給其中一組孩子戴上蝙蝠俠的頭飾,讓他們想像自己是蝙蝠俠在開這個鎖,另外一組是常規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假裝自己是蝙蝠俠的孩子會花更多時間研究開鎖,也會試更多不同的方法。研究人員後來給這個結果取名為「蝙蝠俠效應」,因為他們發現一個簡單的假裝遊戲,竟然就能讓孩子產生這麼大的改變。

小孩子一般都喜歡玩假裝遊戲,在遊戲中他們會把自己想像成某個遊戲角色,也會按照角色來思考去行動。平時讓一個小孩安靜地站著,他可能堅持不到一分鐘。而如果是在玩遊戲,需要他假裝在守衛一座城堡,他就能堅持很久。孩子玩假裝遊戲的時候,他們是從第三視角來看待問題,看問題的角度變了,孩子會更加冷靜、理性。 讓孩子用第三方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衝動,其實就是拉長了孩子和衝動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他們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把刺激分成兩種,一種是能激發人愉悅反應的熱情緒,比如你看到棉花糖,想到的是棉花糖甜甜的軟軟的,這種食慾上的刺激能讓你產生愉快的反應,自動激發你想吃的渴望。另外一種是偏理性認知層面的刺激,比如看到棉花糖,想到這是一種白色的、高熱量的食物。引導孩子從熱刺激轉換成更加理性的抽象認知,孩子會更加冷靜,就會抑制想吃棉花糖的衝動。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語言的框架效應,即對一個客觀上相同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我們可以簡單形象地稱為潑冷水策略。

比如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喝可樂,父母可以發揮外腦的作用,引導孩子一起看可樂的配料表,讓孩子認識到一罐可樂含糖量高達39克。你可以告訴孩子,人一天吃糖最好控制在25克之內,對於小孩子來說要更少,你可以喝可樂,不過保證不要超過每天吃糖的最大值,不然會對你的健康有危害。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計算,10克糖大概等於多少可樂。對於一些可能引起孩子衝動,你想加以控制的行為,你都可以增加對那些事情的客觀性的描述,讓孩子從理性的角度看問題,幫助孩子更理性地面對自己的衝動。


在執行控制環節上,你可以採用延遲滿足策略,引導孩子多想未來可以獲得的好處,這也有助於降低衝動,類似於望梅止渴和畫大餅。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常常使用時間辭彙的孩子,比如會說:我「即將」寫完作業,或我「稍後」就能出去玩,他們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我們還以棉花糖實驗為例子,你可以告訴孩子:「棉花糖確實很甜很好吃,但是如果現在吃,你只能獲得一塊,如果能等15分鐘,你就可獲得兩個棉花糖。」這樣教他們用時間辭彙,讓孩子認識到等待可以獲得更多好處,他們就更能控制現在,堅持下去。

面對哭鬧的熊孩子,你是否同樣不能自控?你的自控力又是那個環節更薄弱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葦子洲 的精彩文章:

TAG:葦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