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禹稷行宮與晴川閣

禹稷行宮與晴川閣

朗誦者:漢陽區婦聯 楊曉

禹稷行宮與晴川閣

禹稷

行宮

在晴川閣東面江灘,危石壁立,這就是「禹功磯」。相傳,大禹治理江漢完工之後,曾經站在這裡,望著滔滔江漢交匯後馴服地向大海奔流而去。人們就把它定名為「禹功磯」。三國時期,這裡屬吳王孫權管轄,改為「吳王磯」。唐代道教盛行,人們又說道教祖師呂洞賓曾經雲遊到此,於是把它叫做「呂公磯」。

元世祖忽必烈在南巡中為這個石磯正名,才複名為「禹功磯」。

【有史為證】禹功磯複名

(元世祖忽必烈)問諸父老曰:「山頭石磯何名?」對曰:「聞唐時有道人呂姓吹笛其上,故名。」又問曰:「唐以前何名?」皆不能對。三問之,有一對者:「聞諸古語云,是禹功磯,後人因訛傳。」……大稱聖意,嘉獎久之。

——林元《大別山禹廟碑記》

「大禹廟在大別山禹功磯上,宋建」(《漢陽府志》)。元、明兩朝官府多次修葺擴建禹王廟。當時大禹廟是獨祭大禹的。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這座大禹廟中加祀后稷(jì,遠古時代一位善於種植糧食的先賢,舜在位時,主管農事,教民耕作。後來,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改為「禹稷行宮」。清朝同治年間重建。20世紀80年代初,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保持原貌的大修,使禹稷行宮煥然一新。

禹稷行宮肅穆典雅,古色古香。大門兩側大書「錫(cì)范」、「陳常」。「錫范」,是歌頌大禹的,源於《尚書》「天乃錫(賜)禹,洪範九疇」,意思是說,上天賜予大禹治理天下的方法。「陳常」是讚譽后稷的,典出《詩經》「思文后稷……陳常於時夏」,意思是說,有文德的后稷……遍施農政於這個大中國。宋代以來,歷朝歷代漢陽的地方官員、人民群眾每當洪汛,都要來這裡祭祀大禹、后稷,祈求平安與豐收。

禹稷行宮大禹塑像

背後是「禹跡圖」

禹稷行宮的鎮江神牛

大殿的軒廊置有「鎮江神牛」和「祭禹鐵鐘」。天井中置有鐵鼎。

禹稷行宮之側原有禹柏,「相傳大禹所植,根達於縣北四十餘里柏泉井」。禹柏在明朝末年毀於戰火。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只剩下蘇東坡詩碑。 「誰種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幾千載,柯干長蒼苔。」

這裡還有「禹碑」。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刻石衡山」。由於原碑在衡山岣嶁(gǒulǒu)峰,所以又叫「岣嶁碑」。字體形狀古怪,難以辨識。禹稷行宮的禹碑是清代文人毛會建摹寫後刻制的。

禹稷行宮旁,有「荊楚雄風」碑。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為了表彰漢陽官民抗禦長江大洪水,派荊南觀察使李拔前來視察。他手書「荊楚雄風」四個雄渾蒼勁的大字,後刻碑立於禹稷行宮外側,永志紀念。

明代前期的永樂年間(1402——1424年),大禹廟就有「晴川樓」之稱。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漢陽太守范之箴在修繕禹王廟的時候,臨江增建一樓閣,以唐朝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著名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命名,謂之「晴川閣」。晴川閣被譽為「三楚鉅麗之觀」、「楚國晴川第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共享「江南三大名樓」之榮耀。

禹稷行宮與晴川閣之間與兩側還有楚波亭、朝宗亭、曲徑迴廊等建築與眾多碑刻。

2013年,國務院將禹稷行宮暨晴川閣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末年的禹稷行宮與晴川閣

漢陽舞台 為您綻放

漢陽史話

品味歷史,感悟人生。探尋您記憶深處的漢陽,講述漢陽人自己的故事。本版塊每周六推新!

溫馨提示

所有投稿的視頻、音頻、照片、圖文等作品,視為同意「鳳舞知音」公眾號使用和發布,漢陽區婦聯和「鳳舞知音」公眾號不承擔發布後的任何法律責任,其它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使用。所有作品請自行備份,公眾號不負責保存資料,不予退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舞知音 的精彩文章:

TAG:鳳舞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