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代不乏人的李流芳家族之李名芳篇

代不乏人的李流芳家族之李名芳篇

關注嘉博,獲得更多活動資訊

【 文脈賡續 賢才輩出】

代不乏人的李流芳家族

02

嘉定望族:李流芳家族 — 李名芳篇

汝筠的成就雖然與長兄李汝節相去甚遠,但文行也能表率鄉里。萬曆年間,他出資修建了南翔六如庵前的南井亭,為周圍居民提供了便利。李汝筠有五子,長子李元芳、次子李名芳、三子李流芳均名載史冊。若論在文藝方面的成就,則首推李流芳,後文有專節介紹, 茲不多言。

李元芳,字茂初,秀才。剛直不阿, 不肯諂媚顯貴。刻意為詩,尤工七言長句,著有《夢庵集》。詩風恬淡自然,直吐胸臆,不為格律所束縛。

李謙深山幽居圖軸

孫李謙,字自牧, 精繪事,以工細勝。曾孫李孝一、李孝哲(愚),繼承家學,亦有畫名。

李名芳(1565—1593),字茂材(一作茂才),天資絕人,十餘歲已馳騁文壇,文詞若鸞翔鳳翥,又如雲霞燦爛。

吳興董宗伯將其延至家塾,塾中皆浙江飽學之士,名芳時年僅十三,但才學卻能與他們相頡頏。宜興縣令覺得難以置信, 遂令其當面為文,名芳頃刻寫下數千言, 宏麗無比,又命賦七言詩,亦雋永秀整。縣令驚嘆不已,認為他是王勃、李賀再世。

程嘉燧像

名芳與程嘉燧、王衡、唐時升等交善。程嘉燧與名芳生於同年,二人自幼交好,嘉燧稱名芳「幼時,讀書一過輒成誦,日獵子史百氏,落筆為時文,皆千餘言……八九歲時天材絢發,已若不可追躡。年十四,其試文已傾倒當世之名公巨人,越境踵門來求識面」(程嘉燧《松圓偈庵集》卷上《李翰林遺稿序》)。

王衡也贊道:「茂才年十二三,落筆便驚人。」(王衡《緱山先生集》卷九《李茂才文序》)

唐時升 《三易集》

唐時升則曰:「余所見蚤慧而有文者曰李茂材,十餘歲已名聞大江南, 爭致禮幣,願以為師友。」(唐時升《三易集》卷二十《壽李母沈孺人六十序》)

萬曆二十年(1592),名芳首度赴京應試即考中進士,又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成為前途無量的後備官員。時人將早慧的名芳比作唐代的王勃和李賀,孰料一語成讖,名芳和王李一樣才高八斗,也如他們一樣天不假年。

程嘉燧 《松圓偈庵集》

在供職翰林院後的第二年,名芳就一病不起。當時,好友唐時升做客王錫爵京城府邸,聞訊後「戰汗而蘇,發函申之,三複驚呼」(程嘉燧《松圓浪淘集》卷下《祭李茂材》), 至名芳處朝夕問候,與名芳堂兄先芳一起遍求名醫,然而治療已成徒勞之舉。

名芳有詩集《李翰林稿》(一作《李翰林集》),程嘉燧為撰序云:「所為五言古、近體諸詩,皆清閑妙麗,已能根柢於古之作者。」(程嘉燧《松圓偈庵集》卷上《李翰林遺稿序》)

光緒《嘉定縣誌》卷三十二《雜誌下》載其佚題詩一首, 論明初鄭和下西洋事:

漢武雄心未肯降,艨艟百艦發婁江。

海中此日揚波少,何用勞師及外邦?

詞句開張,聲韻鏗鏘,可知其詩風也有豪放的一面。傳世文章有《重刻陸宣公(贄)奏議序》,載崇禎《嘉興縣誌》卷二十一。

錢謙益 《初學集》

繼妻沈氏,崑山人,二十六歲寡, 內撫幼子,外持門戶,可謂女中強者。卒後, 錢謙益為其撰《旌表節婦李母沈孺人墓志銘》(錢謙益《初學集》卷第六十一)。

(1589 或1590—?), 字緇仲,三歲(一作四歲)喪父,母親沈氏導之向學,督課甚嚴。成年後通古曉今,才氣逼人,叔父李流芳畏之如敵,然而屢躓科場,七應鄉試,均榜上無名。

生性放曠不羈,時常流連於青樓紅粉。乙酉之變前,李宜之的家境是十分富足的, 他從閔氏手中購得猗園(今古猗園),並加以修整。

古漪園梅花亭舊影(1910年前後)

順治二年(1645),李家在南翔組織鄉兵準備抗清,一部分鄉兵誣陷李氏已潛通清軍,哄入李門,逢人便殺, 李宜之的三個兒子無一倖免。當時,李宜之因客居南京,方才逃過一劫。回鄉後已家破人亡,滿目凄涼,寓居城中侯氏東園,自號寓園主人(一作寓園居士), 抑鬱而死。

吳偉業像

著有《猗園詩集》、《寓園文集》,卒後由友人吳偉業募款刊行。

錢謙益曾為其詩集作序,序稱李宜之少年時「握筆數千言,旋風驟雨,發作於行墨之間, 雖老於文學者,靡不望而卻走也」,中晚年曆經坎坷流離,「才華志意漸歸平實」 (錢謙益《有學集》卷第二十《李緇仲詩序》),但平中見奇,淡而有味,藝術水準更上一層樓。

錢謙益 《有學集》

熟爛史書,曾指出「二十一史或紀志表傳不符,或官爵姓名謬誤, 或年月時世互差」(光緒《嘉定縣誌》卷十九《李宜之傳》),擬加以考訂和補正, 後因家族變故未能成書。又精通戲曲, 吳偉業完成《秣陵春傳奇》後,特意請其改定,使得該劇更臻完美。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定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代不乏人的李流芳家族之李汝節篇

TAG:嘉定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