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平陰走出去的「帝王之師」 在家鄉留下了哪些「足跡」?

從平陰走出去的「帝王之師」 在家鄉留下了哪些「足跡」?

平陰縣東阿鎮,原本是老東阿縣城之所在,明代後期,這裡曾出過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就是「一代帝王師」于慎行。

3月22日,平陰縣博物館,「帝王之師于慎行文化大展」正在這裡舉行。有關於慎行的生平、著作、碑刻等等文物薈萃一堂,帶我們到歷史深處「尋找于慎行」。

于慎行(1545—1608),字無垢,一字可遠,號谷山,又號谷峰,世稱於閣老,東阿縣縣城(今平陰縣東阿鎮)人,官至東閣大學士。

于慎行朝服像,明代會稽金生繪。

于慎行的故事,要從當時東阿縣苫山村(今屬聊城東阿縣)的一戶顯赫之家說起。這一家父子三人同為進士(劉約、劉田、劉隅),其中劉隅罷歸故里之後在家閑居三十多年,他看好了東流泉的水光山色,在此建立自己的隱居之所「東流精舍」,並將原來廢棄的「弘福寺」改為「東流書院」並在此教書。劉隅的哥哥劉田英年早逝,劉隅收養了侄女,教其讀書。而在學生們中間,劉隅還發現了一個神童,名叫於玭。劉隅覺得自己的天才學生於玭和賢淑的侄女是一份良緣,就將侄女許配給了於玭。兩人婚後生了五個兒子,其中第四個兒子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于慎行。

于慎行幼年跟隨父親於玭輾轉陝西為官,母親劉淑人能詩文善訓導,使于慎行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據說于慎行八歲時,看鄰家造新房,有老人出一句「磨磚砌地」,于慎行即刻對以「鍊石補天」,人贊其曰「出口即有宰輔氣象」。也是在八歲那一年,于慎行隨父回到家鄉東阿,入私塾,跟隨當過知縣的本縣人周南先生學習。十三歲時,于慎行「居劉氏(外祖父家)之北樓,畢經史及諸代文集」,學問大進。十五歲,于慎行遇見了一生中的貴人——當時的山東布政使朱衡。朱衡聞慎行之名,招之赴濟南,安排慎行與他的兒子朱維京共同學習,老師都是飽學鴻儒。十七歲,于慎行中得舉人,結束在濟南的學習回到家裡。二十四歲,也就是隆慶二年(1568年),于慎行得中二甲第六十一名進士。

二十六歲,于慎行成為翰林院編修,預修《世宗實錄》,由此開始了他一生引以為豪的史官生涯,此後又參與預修《穆宗實錄》,並於三十二歲任《大明會典》纂修官。也是在這一年,于慎行開始擔任「日講官」,正式成為萬曆皇帝的老師。此時,年輕的萬曆皇帝還算得上勤政勵學。于慎行講的課給年輕的萬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史載于慎行「主講唐史,每至成敗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論說,上輒為竦聽」。皇帝稱讚他:「於先生朗朗超著,一字朕所會心,此豈咄嗟偶合者。」就這樣,于慎行給皇帝值講前後十四年,由此贏得了「一代帝王師」的美譽。

于慎行一生曾三次歸隱家鄉,除了第一次是病休,其他兩次都體現了他正直耿介的性格。一次緣起於內閣首輔張居正,萬曆五年十月,張居正之父卒於江陵,居正欲奪情(不回鄉奔喪、守制),慎行引綱常倫理及先賢故事草疏切諫,得罪了張居正;另一次則是直接得罪了皇帝,萬曆十八年,在貫穿萬曆朝的最大爭論點——立太子的問題上,于慎行態度鮮明,請求儘快行立太子之禮。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朝廷推內閣大臣七人,首為慎行,而且皇帝欽點于慎行「再辭不允」,于慎行只好帶病赴京,可惜赴任十幾天後就因病去世,死前一日長嘆:「吾終不能報國矣。」

「帝王之師于慎行文化大展」的策展人,是平陰縣博物館原館長翟建平。從去年7月開始,翟建平就開始長達數月的「尋找于慎行」之旅,尋找的結果十分豐碩:不僅徵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文獻資料,還發現了散落的珍貴碑刻等珍貴文物。

于慎行摩崖榜書「削成四方,壁立萬仞」拓片製作現場。

翟建平說,尋找于慎行的足跡,主要有四個地點:一是位於如今平陰洪範池鎮的書院村,村裡還有東流書院的部分老屋,正是在這裡,于慎行的父親於玭被劉隅看中。二是位於現在聊城東阿縣的苫山村,這是于慎行的外祖父家,他曾在外祖父家的北樓勤奮讀書。三是位於如今平陰縣東阿鎮的于慎行老家,于慎行當年在家隱居時,當時的官員為了他出行方便,專門為他在城牆的東南角修了一個門。如今,這個東南門的遺址還在,而且於慎行故居的大門和地基也還在,於氏祠堂雖然已經沒有了,但於氏家譜碑還在。四是位於如今洪範池鎮的於林,也就是于慎行的墓地。

於林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最南是高大的林門石牌坊,稍後便是闊大的卷棚頂大門。入林內是寬闊的墓道,原來的墓道兩側從南向北依次是形體高大的華表、十二通碑、石虎、石羊、石馬、石俑等,華表後東西兩側分別有六通龜駝碑,再向北分別是享堂和于慎行墓。1966年,紅衛兵打開了于慎行的墓葬,除了棺和屍骨,只有幾個陶俑隨葬,穿戴的服飾瞬間化為灰燼,而那些精美的石雕、石刻,或被拉倒,或被砸毀,大部分都被用於修建「文革橋」。當時的有心人在於慎行墓誌、于慎行夫婦墓誌的背面書寫了毛主席語錄,才將其保護了下來。

而在這次尋訪中,翟建平還在於林附近洪範池供銷社倉庫發現了于慎行父親於玭的墓誌,「其中的墓誌蓋埋在石灰中,雖然能看清字,但卻不敢弄拓片,怕損壞。墓志銘則保存較好。此外,我們還發現了由邢侗書寫的于慎行的墓碑殘件,填補了邢侗手書碑刻的空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平陰縣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也是平陰縣的國寶——《于慎行東閣衣冠年譜畫冊》(以下簡稱《畫譜》),這是于慎行60壽辰,由會稽金生所繪,「生平履歷,自幼至老,種種狀貌衣冠及所遇之境,共成三十六幅,匯為一冊。」于慎行親筆為畫冊寫了序文,又為每幅畫寫了文字說明。400多年來,幾經輾轉,《畫譜》雖有流失但體系完整,現存金生畫頁二十二張,于慎行手書文字說明五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尋找于慎行」的過程中,對《畫譜》也有重要收穫,翟建平說,「蘭州大學王傳明教授1988年在於慎行老家調查時拍到了《畫譜》的其中五張照片,這一次王教授把照片提供給了我們,另外我們這次還在於慎行老家一個人手裡得到了另一張《畫譜》照片,雖然只是照片,但它們所記錄的六張圖,對研究《畫譜》還是很有價值的。此外這次我們還在於氏後人家裡找到了供奉于慎行的牌位和用來存放牌位的神主樓子。」

翟建平說,作為一代帝王師,于慎行的人生和足跡都值得我們繼續研究。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帝王之師于慎行文化大展」的舉行,于慎行故居將得以重修,于慎行紀念館也有望建立。

本文照片均由翟建平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老濟南宴席上這差事 賴漢子幹不了好漢子不想干
董鳳岐:濟南「面神」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