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著貓先生去尋古-陶器的故事

跟著貓先生去尋古-陶器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小貓塾!今天貓先生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陶器的故事。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也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誌之一。而我們中國是最早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那麼讓我們就一起看看與陶器有關的那些故事吧!

什麼是陶器

陶器,簡單的說是用粘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如果簡單的形容陶器的起源,可以理解為自從人類開始使用火之後,偶然發現一種泥土在被火燒後能夠形成硬塊,於是就嘗試將泥土捏製成不同形狀後用火燒制後所形成供生活實用的器物。

在沒有陶器之前,人們吃東西多是用烤或生吃,有了陶器之後食物的食用方式也變得多樣起來,同時各種陶器類型的出現,也讓生活水平變得提高。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 - 原料

大家最熟悉的陶瓷和陶器還是有區別的,最主要的就是原料不同。

陶器是用什麼做的呢?簡單的說,是粘土,也就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色白的土壤。

對於陶器的原料最多的說法涉及到的是高嶺土,這裡還是簡單解釋一下,我查了一些資料,大概歸總如下:

粘土:是由某些岩石的風化物(雲母、石英、長石、高嶺土、多水高嶺土、方解石以及鐵質有機物)所組成,在800度高溫下可燒製成陶器。

高嶺土

高嶺土:是風化了的瓷石,最早叫瓷土。康熙時法國傳教士殷宏緒到景德鎮,看見瓷工正在用高嶺村產的瓷土,就記載為kaolin,高嶺土的名字是這麼來的,特稱變成了統稱。不過高嶺土和瓷土也有區別,瓷土可以單獨燒成瓷器,熔點為1780度,而高嶺土的熔點為1785度,需要和瓷土混合配比才能燒製成瓷器。現如今燒制瓷器主要原料是來自高嶺土。(另外補充一個,高嶺土也叫做觀音土,古時候作為饑荒時期人們用來充饑的食物,這種土像麵粉一樣細膩,但是不能消化,吃了之後會造成腹脹,無法排便,最後會被撐死,也是歷史上一段悲慘的回憶。)

簡單總結為粘土的熔點低,用來燒制的成品為陶器高嶺土熔點較高,配合瓷土燒製成的成品為瓷器

陶器的發展歷史

維斯特尼采愛神

有記載證明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維斯特尼采愛神。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

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出於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

相對於上面而言,其他國家地區也有早期陶器發現,如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在生活中的應用

陶器被發明之後,首先用於的地方就是飲食相關,比如最早的鍋--鬲,最早的蒸鍋--甑,裝水的壺等等。在這裡貓先生就列舉一些親自參觀過的國內幾大博物館裡的文物給大家欣賞一下,也歡迎大家多去博物館鑒賞真品。

紅陶蛇紋鬲 - 首都博物館

陶甑 - 陝西歷史博物館

豬形陶鬹(音同歸)與陶釜 - 國家博物館

從左至右:陶網墜、陶紡輪、陶拍(用來拍陶土坯表面的工具) - 洛陽博物館

大家可以從上圖中看到,有了陶器之後,人們的生活質量大為改觀,隨著人口增長與生活需求不斷增加,對於陶器的生產量需求也有大幅的提升。那麼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陶器是怎麼做的。

陶器的製作過程

早期的陶器都是靠人工製作的,也就是都用手捏製成的,因為如此所以早期的陶器工藝水平相對次一些,陶土不經過淘洗,雜質較多,呈紅色,器形多不規整。而且火的溫度較低,800度左右,見水容易散開破碎,並且也無法支持大批量生產。

於是人們就發明了一個重要的工具,陶輪,也就是輪製法。把土坯放在圓輪上面,用陶輪高速運轉的提拉力使陶器成形。並且所用的陶土多經過選擇和淘洗,比如炊器里添加細沙增加耐火性,食器和水器用細泥土,以適應不同的用途。簡單說就是現在大家去陶藝坊中常見的那種制陶方法。

做好了陶器泥坯之後就要開始最重要的一步 -!最早的燒陶方法是不在窯里燒的,基本上都是在地上直接燒,比如平地堆燒、泥質薄殼封燒等方式。

簡單點解釋就是,把幹了的陶泥坯放在柴草上,點著了火之後進行燒制,溫度也就800-900度左右。

陶器製作與燒制

再往後的時候就有了專門燒制陶器的地方,稱為。而常見的燒制方法也被稱為豎穴窯燒陶(也有橫穴窯)。

由於原料不同,所以對應的燒制溫度也不同,所燒製成的陶器也就分為軟陶硬陶。軟陶採用的是一般的熔點低的粘土,硬陶原料成分中主要是二氧化硅相對增加,鹼性氧化物減少,致使陶器的燒成溫度達到了1100度,硬陶更為堅實,吸水率下降,敲擊能發出清脆的聲響,結實耐用。西周時期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

原始瓷豆、瓷尊、瓷鼎 - 浙江博物館

說到這裡,要提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最早的瓷器。根據考古發現,在

商代中期出現一種帶有青灰色或青黃色或青綠色釉的器皿,同時在周代也發現了很多類似的器物,經過後人實驗發現燒成的溫度在1200度左右,這是陶向瓷過度的產物,於是被稱為原始瓷(如上圖)

陶的其他產品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陶的應用也開始向其他領域開始發展,首先被應用的就是建築領域。比如用於引流水所用的陶水管,蓋房子所用的陶磚和陶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磚漢瓦。

陶水管 - 西安博物院

漢代瓦當 - 西安博物院

不過這裡也要說一下,其實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磚瓦,只不過在秦漢時期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上更為上乘,所以「秦磚漢瓦」更為後人所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時期的萬里長城的城牆磚。

除了磚瓦以外,還有一個更為著名的陶制產品 --陶俑

首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秦始皇兵馬俑(據分析燒制溫度在900度左右)。漢代也有很多陶俑,可以說陶俑的出現使得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殉葬制度得以改變,具體的就不在這裡說了,以後會給大家專門介紹一下殉葬文化。如果大家有機會去西安的漢陽陵(漢景帝劉啟 - 漢武帝他爹的陵墓)的話,可以很清楚看到盛大的陶俑坑葬(如下圖)。

陶俑陪葬坑 - 西安漢陽陵博物館

陶羊 - 西安博物院

十二生肖彩繪陶俑 -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陶器除了在生活中作為器具所使用,也逐漸成為了藝術品的存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

磚畫像 - 南京博物院

磚畫像:古人用刻有畫像的木范(也就是模子),壓印在半乾的土坯上,再放入窯中燒成的。最後還要在畫面上施以紅、綠、橙黃、白等顏色。

龍山文化薄胎黑陶高炳杯 - 國家博物館

薄胎黑陶:古人先把半乾的陶坯用卵石等打磨光滑,然後在陶窯中應用煙熏法進行滲碳燒成。

三彩鳳首壺 - 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三彩: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一般需要經過二次燒成,第一次燒坯件,大約溫度在1050度,第二次是釉燒,也就是在素燒之後的坯體上掛釉,然後在氧化焰中燒成,溫度一般在850-900度。也就是先高燒然後再低燒……估計很多朋友應該也都知道唐三彩是明器,也就是隨葬品,所以……

談古論今的題外話

我們在去博物館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匆匆經過陶器展示的部分,可能相比青銅器和金銀玉器來說,陶器在觀賞與工藝上要相對遜色一些。不過我希望在大家了解到陶器的一些相關介紹之後,在前往各大博物館的時候可以多去欣賞一些曾經代表文明進程的陶器們。

貓先生也並不是專家,我查閱了很多前輩們寫的資料和文章,整理匯總了他們辛苦考證的資料分享給各位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了解背景後對以後的博物館之旅會有一點點幫助。在此也向那些專註於歷史文化領域的那些專家前輩們致敬,感謝他們為後人了解歷史文化所做出的貢獻。

謝謝大家關注小小貓塾,下次咱們再見!喵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貓塾 的精彩文章:

TAG:小小貓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