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夏漫談之《道,中華文明之源》

華夏漫談之《道,中華文明之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這件事,如今即使是小學生都知道了。不僅如此,大家也都知道中華文明是其中唯一延續至今的。

以『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的標準而言,我們無疑是成功的。至於未來能夠延續多久,所謂終點會是什麼樣子,目前怕是沒有人能夠預測。不過,倘若希望追根溯源尋找起點,雖然同樣十分困難,但至少該是一件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

考古、斷代之類的事情自有專家去進行。作為愛好者,能做的只是基於自己的有限認識給出抽象性的觀點。而在我看來,所謂中華文明之源,應當就是『道』這個概念被提出的那一刻吧。

『道』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作為最初的思想根基,沒有它的誕生,也就沒有後來先秦諸子百家燦爛的黃金時代。

那麼,什麼是道呢?

用白話文的方式,(雖然也許還不夠貼切)能夠用來解釋『道』的辭彙,只有也只能是「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肯定,是因為前人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法自然。

如今對於古漢語,很多人都喜歡去拆字解釋,比如「法」解釋為「效法」等等。但這麼做的結果只能是將句子的意思弄得似是而非。其實最直白的,所謂「道法自然」其實就是在說:真理是客觀的。

不知道多少人能意識到,這句話的分量是非常非常重的。

讓我們橫向比較一下。

在距今2500年前左右,在地球的不同地區,幾處率先發展的文明不約而同地走到了奴隸帝國的鼎盛階段。於是人類社會也迎來了第一次思想黃金期,在此期間湧現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其主要成就集中於三個文明圈:印度、古希臘、中國。

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我們如何描述當時的鼎盛,它們都處於奴隸社會階段。人類為達到這個階段花了數十萬年。但就現在看來,不過是剛剛脫離原始蒙昧而已。

因此,在這個階段塑造人類文明的最大因素不是理念、科學,財富等人類概念。而是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動植物資源等客觀因素。

很顯然古印度,古希臘,古中國各自的客觀自然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他們所發展的哲學也非常不同。

古印度處在南亞次大陸溫暖潮濕煙瘴叢生的地區。而他們的哲學由於當下資料的缺乏和研究的艱澀,並不為大眾所熟悉。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古印度哲學絕大多數是以經文的形式存在,偏向虛無和神秘主義。

古希臘處在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這塊地區的特點一是氣候宜人,二是物產資源缺乏。因此古希臘對商業有強烈依賴,而他們確實也有商業的條件,周邊的古波斯,古埃及,歐洲內陸以及亞平寧半島眾多尚在文明襁褓中的人類部落都提供了商業的可能。

商業不僅提供了物產,也提供了不同背景、信仰的人們之間平等對話的機會,同時對商業城鎮的管理體制提出了特別的要求,這些都成為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基礎。

我們知道古希臘哲學開明度很高,特別在貿易造成的多文化聚居社會基礎上產生了最早的民主政體,構成了西方現代政體的基礎。同時由於貿易,航運等需要湧現了一大批數學,物理,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古埃及對人類發展的貢獻。

而與古印度,古埃及兩大文明相比,同時期的中華文明則是最幸運的,也在事實上達到了最高的層次,這並非出於民族自豪感而提出的觀念,而是基於客觀事實作出的推斷。

中華文明的誕生地位於黃河長江之間的中原地區,這塊地區綜合幅原廣度、氣候適宜、物產豐富、地質地貌多樣性等各種因素,都是並存的時代文明中最好的。也因此,中國先民有最好的條件去與自然共生,並改造自然為己所用,正是以這些有利因素作為基礎,這塊土地上生存著同時代最自信的人類。

最自信的人類的哲學,自然也與眾不同。中國人在研究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時候,不需要藉助神靈庇佑。老子登高望遠,說出了讓當時只有中國能夠提出的觀念『真理是客觀的』。不僅如此,而後的孔子又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仁』的概念。子曰:仁者,愛人也,孔子認為,真理只有基於人的認識才有其『存在性』,才有其價值(關於『仁』的不同認識,是儒道兩家的核心分歧,這裡暫時不展開)。這一下子,就讓中國領先了世界2000餘年。

由於在資源、認知和生產力上的局限,古代文明受到「自然之力」的影響非常大。地震,火山,狂風,海嘯,疫病都可能摧毀文明。因此尋求特殊力量(即神)的庇護幾乎是人類共同的選擇,要他們擺脫神的影響而談論哲學和真理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看到古印度人匍匐於神的腳下。

古希臘人藉助貿易,意識到了民主包容的重要性,並在實際需要的推動下發展了科學,但他們依然無法擺脫神的陰影。古希臘三傑之首的蘇格拉底便死於一場「不公正的審判」,罪名正是:不信神。

而東周時期的中國同樣貿易頻繁。與古希臘不同的是、這些攜手前行的貿易國之間雖各自獨立,但名義上都臣服於周。不存在異教隔閡的人為藩籬。

於是只有中國人擺脫了神,甚至不需要商業為媒介。面對哲學、科學疑問的中國人之間可以很直接地就事論事,無須貿易介入,更不需要建立在宗教寬容、政治民主的基礎上(恐怕他們想都沒有想過這些),簡直是天賜良機。

然後有了「道」。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具體的闡述。以此為始,孔子進一步說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國人開始為了尋找各自的「道」而上下求索:

君臣之道、社稷之道、縱橫之道、王霸之道、以至於武道、劍道、花道、茶道、詭道……各階層、各行業、各細分領域的各種「道」層出不窮。中華文明進入了綿延近2000年的領先世界之旅。

我們說「道」的思想之偉大,並不僅僅是說老子(或者叫李耳)個人所學或研究學問之精深。而更多是指「道」的思想無負於這片廣袤中原大地在特定時期賦予的,華夏族群在人類哲學史上佔據制高點的契機。這是中華文明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歡迎光臨平蹤,想進一步了解我們,歡迎瀏覽:

《平蹤微公號的正確用法》

《關於打賞》

《聯繫我們》

《關於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蹤 的精彩文章:

TAG:平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