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唐歷史 | 武氏姑侄、裴炎有「立武氏七廟」之爭嗎?

隋唐歷史 | 武氏姑侄、裴炎有「立武氏七廟」之爭嗎?

原標題:隋唐歷史 | 武氏姑侄、裴炎有「立武氏七廟」之爭嗎?


《舊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三十七?裴炎傳》有一段「奇文」:


「太后臨朝,天授(690年)初,又降豫王為皇嗣。時太后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太后將許之。炎進諫曰:『皇太后天下之母,聖德臨朝,當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禰,以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太后曰:『呂氏之王,權在生人;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存歿殊跡,豈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殷鑒未遠,當絕其源。』太后不悅而止。」


這段話牛頭不對馬嘴。天授年是690年,加之後邊還有「又降豫王為皇嗣」的話,更加確定是武則天踐祚的690年發生的事。可是,裴炎已於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被斬於洛陽都亭驛了。


這段話既然不對,就有個取捨問題。正確的取捨應該是取「天授初,又降豫王為皇嗣。時太后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因為,宗廟問題是國家大事。《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封建社會的規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武則天只有當了皇帝以後,才能把「立武氏七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所以,武承嗣提出「立武氏七廟」的時間節點只能是在天授元年武則天坐上了皇位之後。所以,什麼「炎進諫曰……」就是胡說八道了。這實際上是封建史家強加給武則天的,很荒誕。但是,到了《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四十二?裴炎傳》,其取捨走向卻與我們的分析截然相反。該傳抹去了「天授初,又降豫王為皇嗣」,把這段話後半段稍加改造後複述了下來:

後已持政,稍自肆,於是武承嗣請立七廟,追王其先,炎諫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臨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事乎!"後曰:"呂氏之王,權屬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跡異,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難圖,漸不可長。"後不悅而罷。


奇怪的是,《新唐書》雖然在這裡說「後不悅而罷」,但在《新唐書?本紀第四?武則天中宗》里卻不盡然。即武則天雖沒有「立武氏七廟」,但還是於光宅元年(684年)做了「追王父祖」的事情:


(光宅元年九月)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氏為王妃;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皞為太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附和了《新唐書?裴炎傳》的說法:


(光宅元年九月)武承嗣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后從之。裴炎諫曰:「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后曰:「呂后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太后不從。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妣為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彟為太師、魏定王;祖妣皆為妃。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堂於文水。


請注意,《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所說對武則天父親武士彟的追封,一個是「魏王」,一個是「魏定王」,基本一致,但是在兩《唐書》《外戚傳》里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則天臨朝,追尊士矱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屬,五代祖已下,皆為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外戚》:後監朝,尊(武士彟)為忠孝太皇,建崇先府,置官屬,追王五世。


那時武則天還沒有當皇帝,就敢把其父追封成「忠孝太皇」嗎?「皇」是一個非常忌諱的字眼啊,這意味著什麼還用解釋嗎?兩《唐書》迂闊起來直叫人目瞪口呆。再說,你《新唐書》在《武則天本紀》里可是說的「魏王」啊!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很顯然,《新唐書》之所以犯迷糊是因為偷懶。這一段抄的痕迹十分明顯。《舊唐書》犯了一個小兒科的錯誤,《新唐書》來了個「舊書新隨」,也跟著犯。

就《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選擇可以看出作者的傾向性,只要抹黑武則天的,他們就很一致,不管什麼真假。但說實在,這個說法確實是站不住腳的。武則天臨朝之初,既不可能有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之事,也不可能有裴炎進諫之事。除了上面所說諸史矛盾之處外,還有以下六條理由:


一、高宗去世後形勢嚴峻,武則天只能夠精心應對,不敢造次。


公元684年,對於武則天來說,是困難的一年。先是高宗於年初去世,千斤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接著接班的老三兒子李顯視朝政如兒戲,引起大臣不滿;繼而忍痛撤下李顯,換上沒有做過一天太子的老四李旦。但由於李旦沒有理政經驗,不免茫然無措;最後沒辦法,武則天只好披掛上陣,親自臨朝。但是,內有宰相裴炎欲發動兵變,蠢蠢欲動,外有以徐敬業為首的一批受處分的官員起兵造反,一時黑雲壓城。但是武則天就是武則天,她以大無畏的精神,鎮定應對,先抓裴炎,再出兵揚州,只用了三個月,就使國家重新走向安定。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怎麼可能「立武氏七廟及追王其祖」?即便她此刻的皇帝夢熾烈如火,但條件遠不成熟。試想,從高宗去世到武則天神授元年九月稱帝,期間是六年多的時間。如果能夠一蹴而就,她又何苦名不正言不順地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這說明在男權社會裡,一個女人要成為最高統治者是很不容易的。不僅路漫漫其修遠兮,而且中途風狂雨暴,必須十分小心。只要出現一步閃失就會前功盡棄,更何況剛剛起步?


二、太廟是社稷歸屬象徵,唐命未改就「立武氏七廟」,是自作死。


中國古代天子權力來源有二:一是來自所謂的「君權神授」,即所謂的天意,一般都是開國皇帝;一是來自王朝創始者、受命者的代代傳遞,即所謂的權力繼承,多是接班皇帝。此時的武則天還在為李唐王朝打工,這兩條都談不上。如果武則天要當皇帝,就要革唐命,就必須有祥瑞出現,即證明你當天子是天命所在。但現在還拿不出來,即便你故弄玄虛拿出來,人們也不能接受;所以,此時你武則天就不能立武氏七廟。不能立硬立,就會適得其反。所以,武則天此時執政的重點,就是要好好表現,既拿出政績,又要對李唐王室恩威並用,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擁護。說實在,武則天就是這麼乾的。例如,高宗去世不久,武則天就任命韓王元嘉為太尉、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明為司空、滕王元嬰開府儀同三司、魯王靈夔為太子太師。這是對老一輩的人,而對於高宗其他嬪妃所生的兒子同樣予以安撫。三月初五,改封杞王李上金為畢王,鄱陽王李素節為葛王。四月初十,改封畢王李上金為澤王,授任蘇州刺史;葛王李素節為許王,授任絳州刺史。確實,在皇帝還姓李的情況下,在李唐王室主要成員還在狐疑之際,武則天怎敢輕舉妄動?武則天,也包括武承嗣,怎敢說出「立武氏七廟」的話?這不是明顯要取李家天下而代之?此時出手,基本沒有勝算,會讓武則天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說什麼「太后將許之」,完全是想當然!


三、事後賜裴炎河東縣侯,與「後愈銜怒」的情況矛盾,不太可能。


《新唐書》記載:裴炎反對立武氏七廟,「後不悅而罷。承嗣又諷太后誅韓王元嘉、魯王靈夔,以絕宗室望,劉禕之、韋仁約畏默不敢言,炎獨固爭,後愈銜怒。未幾,賜爵河東縣侯。」試想,裴炎先後兩次觸怒武則天,武則天怎麼可能還會對裴炎晉陞爵位?除非這兩件事不存在。也就是說,當時武則天對繁重的朝政獨木難支,迫切需要取得宰相的支持與幫助,就把裴炎由永清縣男拔成了河東縣侯。按照爵位公侯伯子男的順序看,裴炎是連升三級。應該說,這時候正是武則天與裴炎合作的最好時期,雙方沒有什麼矛盾。後來之所以反目成仇,主要是裴炎與揚州徐敬業暗中來往,平叛不力,又陰謀發動對武則天的兵變。所以,由《新唐書》這段記載來看,裴炎與武則天之間因為立武氏七廟發生爭執不太可能。


四、承嗣重在「立武氏七廟」,裴炎所詰則是「追王祖禰」,互相不搭。


如上所述,在「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太后將許之」之後,裴炎進諫的話是:「皇太后天下之母,聖德臨朝,當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禰,以示自私。且獨不見呂氏之敗乎?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根本沒有提及「立武氏七廟」的話。同樣,武則天的回答「呂氏之王,權在生人;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存歿殊跡,豈可同日而言」也沒有提到「立武氏七廟」。其實,「立武氏七廟」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說武則天只是追封她祖上三代為王,正如武則天所言「今者追尊,事歸前代」,問題還不是很大,但要「立武氏七廟」就涉及大是大非的根本大問題,就是僭越,有代唐的不軌之心。這麼看來,就有兩種可能:一是所謂的武承嗣所請根本不存在;二是武承嗣所請的內容只是「追王父祖」,並沒有「立武氏七廟」。那「立武氏七廟」從何而來?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哎,咋說呢,就武斷地臆測一回吧,除了封建史家做小動作,塞入其非武私貨外,別無他途。

五、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正月,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始有此議。


據《舊唐書卷二十五?志第五?禮儀五》:


垂拱四年正月,又於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京廟之儀。別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則天尋又令所司議立崇先廟室數,司禮博士、崇文館學士周悰希旨(迎合),請立崇先廟為七室,其皇室太廟,減為五室。春官侍郎賈大隱奏曰:「臣竊准秦、漢皇太后臨朝稱制,並據禮經正文,天子七廟,諸侯五廟。蓋百王不易之義,萬代常行之法,未有越禮違古而擅裁儀注者也。今周悰別引浮議,廣述異文,直崇臨朝權儀,不依國家常度,升崇先之廟而七,降國家之廟而五。臣聞皇圖廣辟,實崇宗社之尊;帝業弘基,實等山河之固。伏以天步多艱,時逢遏密,代天理物,自古有之。伏惟皇太后親承顧托,憂勤黎庶,納孝慈之請,垂矜撫之懷,實所謂光顯大猷,恢崇聖載。其崇先廟室,合同諸侯之數,國家宗廟,不合輒有移變。臣之愚直,並依正禮,周悰之請,實乖古儀。」則天由是且止。


垂拱四年武則天的權威已經很高,稱帝只是時間問題。儘管如此,在立武氏七廟上仍持謹慎態度。她的做法非常周密,就是先「於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四時享祀,如京廟之儀」,然後再「立崇先廟以享武氏祖考」。李氏放在武氏之前,尊武先要尊李,堵住李唐王室的口,讓李唐王室無話可講。在這種情況下,她才發出制命,「令所司議立崇先廟室數」。於是崇文館學士周悰希旨,請立崇先廟為七室,但春官侍郎賈大隱依然堅持要符合「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的禮制。其實,這個規矩武則天心裡清楚得很,她不過是試探一下,造造輿論。這時已經從嗣聖元年過來了近四年,立武氏七廟的條件依然不很成熟,更何況四年前?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所謂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裴炎力諫之說不過是往裴炎臉上貼金,給武家姑侄臉上抹黑。


六、天授二年武則天稱帝,建太廟奉武氏七代神主,合理合法。


同樣據《舊唐書卷二十五?志第五?禮儀五》:


天授二年,則天既革命稱帝,於東都改制太廟為七廟室,奉武氏七代神主,祔於太廟。改西京太廟為享德廟,四時唯享高祖已下三室,餘四室令所司閉其門,廢其享祀之禮。又改西京崇先廟為崇尊廟,其享祀如太廟之儀。


另據《舊唐書?本紀第六》:


(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神皇父贈太尉、太原王武士彟為孝明皇帝。


這裡把神皇父親武士彟追贈前的身份說成是太原王,根本不提什麼「忠孝太皇」,不知道兩《唐書》《外戚傳》里的「忠孝太皇」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從武則天嗣聖元年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到如今正式成為女皇,六年過去了。這時候,立武氏七廟才算水到渠成,情通理順。此時,我們再回到《舊唐書?裴炎傳》,就會發現,把「太后臨朝,天授初,又降豫王為皇嗣。時太后侄武承嗣請立武氏七廟及追王父祖」放到這裡是多麼合適。也許有人會說,《舊唐書?裴炎傳》只不過是把年份搞錯了,就是筆誤。其實不然。如果真是這樣,後邊的「又降豫王為皇嗣」怎麼說?這可是天授初年發生的事啊?!再說,武則天一登基,也不能自己急不可耐地命令大臣「立武氏七廟」,而總要有人提請,對吧?這個提請的人應該就是武承嗣。因為這時他不僅是文昌左相,總領百官,還是武則天的侄子。可是,在光宅元年,他才是個秘書監。


所以,任何六年前所謂的武氏姑侄就要立武氏七廟的說法都是扯淡。


結論:嗣聖元年所謂的武承嗣、武則天與裴炎的「立武氏七廟」爭論純屬子虛烏有。



作者 | 宋宗祧


來源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編輯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ID:suitangshixuehu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唐史學會 的精彩文章:

隋唐歷史 | 告密,武則天支持還是鄙夷?
隋唐歷史 | 武則天被做夢之二——「鸚鵡折翅」

TAG:隋唐史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