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為何演變成藩鎮之禍?從「郭李不協」談唐軍鄴城慘敗

安史之亂為何演變成藩鎮之禍?從「郭李不協」談唐軍鄴城慘敗

原標題:安史之亂為何演變成藩鎮之禍?從「郭李不協」談唐軍鄴城慘敗


758年9月至759年3月唐軍集中九節度使的龐大兵力進攻鄴城,試圖繼收復長安、洛陽後,徹底消滅安慶緒的叛軍,平定這場大亂,開始進展順利,不久唐軍合圍鄴城,可鄴城久攻不克,史思明率軍來救,九節度使相繼潰敗,唐軍由勝轉敗,整個戰局陡然逆轉,史思明殺安慶緒後稱帝自立、再陷洛陽,安祿山叛亂演變成安史之亂,持續八年,最後唐軍不得不以承認安史叛將割據河北為代價名義上平定了安史之亂,種下了藩鎮割據的禍根,唐朝至此之後再也無法完全復興,從以後的歷史看,鄴城會戰是唐軍以武力徹底平定這場大規模叛亂的最後機會,終因大敗而成為空談,這場雙方主力決戰的結果影響深遠,而唐軍戰敗的原因一般歸咎於唐肅宗不置元帥,而僅以大太監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唐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在最後安陽河決戰時遇上了大風,導致最後的慘敗,這個說法其實是有非常大的疑問,更像是事後的推托之詞,而天氣的影響則是對雙方的。


一、關於不置元帥:


唐軍不置元帥史書給出的理由是唐肅宗以郭子儀、李光弼皆是平叛元勛,難以相互統屬,所以未任命明確的統帥——(上以子儀、光弼皆元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這個說法無論是從時間、還是郭子儀的地位恐怕都是難以成立的,首先唐軍九月在野戰中大敗安慶緒,十一月方才包圍鄴城,戰事進展順利的前兩月,李光弼並未趕到鄴城,負責統領河東軍隊助戰的是河東兵馬使薛兼訓,史書有郭子儀統領九節度的明確記載—(十月,郭子儀領九節度圍相州),而且郭子儀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唐肅宗並未罷掉郭子儀此職,在這一階段,說唐軍不置元帥,缺乏統一指揮都是難以成立的,發生變化是李光弼十一月趕到之後的事,之後也並非不置元帥,而是分置元帥,而其中的原因恐怕也不是普遍認為的唐朝不信任將領如此簡單。



▲郭子儀畫像

二、鄴城之戰的經過:


758年7月、8月郭子儀、李光弼分別入朝,被加封為中書令、侍中,這顯然是唐肅宗對安慶緒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前奏,八月、郭子儀趕赴洛陽行營,正式組織軍隊準備發動大規模進攻,或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矛盾,唐肅宗定性李光弼、王思禮部只是助戰,李光弼並未親至,而僅是派河東兵馬使薛兼訓帶兵加入了郭子儀大軍,九月二十日唐軍渡過洛河、戰局進展順利,數次野戰大敗安慶緒——(汾陽自上都赴軍[63],領十六萬至衛州城下。而慶緒以馬步十萬來逆戰,數合皆敗。慶和恃以弓矢,獨自出陣射官軍,中箭棄鎗,墜馬就擒。慶緒大敗,遇夜走歸相州,汾陽遂收諸道兵馬。薛兼訓、董秦等二十一萬眾於相州西南三十里下營。十一月五曰,慶緒以五萬眾列陣於愁思岡,賊眾大敗,殺二萬餘人,遂至城下,四面穿濠圍之。慶緒以殘傷出戰,多至摧敗,卻入城守。),至十一月唐軍完成了對鄴城的合圍,戰局卻在此時發生轉折,一是安慶緒命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二是之前並未親自參戰的李光弼卻趕到鄴城—(慶緒乃入城固守,子儀等圍之。【章:十二行本「之」下有「李光弼引兵繼至」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慶緒窘急,遣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且請以位讓之。),唐軍的統帥問題就此完全激化。



▲李光弼畫像


乾元初子儀統朔方之師與河東節度李光弼等九將兵十五萬進討史思明之遺寇十月渡河下衛州十一月圍安慶緒於相州時以子儀光弼皆是元勛重將難相統屬故不立元帥但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是以眾軍進退無所承稟自冬徂春不能立功正月始詔子儀為攻城副元帥光弼為野戰副元帥。

李光弼至後,由於郭子儀、李光弼難以相互統屬,唐軍指揮出現了重大混亂,而此時史思明已率大軍趕到鄴城附近,攻陷魏州,並不斷襲擊唐軍的後勤線,唐軍開始陷入嚴重危機——(明遂領兵來助,殺我防堰官健,決我堤堰,又破衛尉縣,燒糧車五十乘,驅卻牛萬頭,官健走脫者一半[65]。),此時唐肅宗才命令以郭子儀為攻城副元帥,李光弼為野戰副元帥,明確郭子儀負責攻城、李光弼負責組援,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李光弼提出由他聯同朔方軍進逼魏州,牽制史思明,鄴城自然可下的作戰計劃,按官方說法反對這一作戰計劃的是此戰的第一責任人大太監魚朝恩,並以此坐實其胡亂指揮的錯誤—(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嘉山之敗,事見二百十八卷至德元載。〕必不敢輕出。得曠日引久,則鄴城必拔矣。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眾也。」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可成書更早的《安祿山事迹》告訴我們,不願意配合襲擊史思明,執意將作戰重點放在攻城的是郭子儀和朔方軍——(汾陽以諸將欲襲思明謀議不同,汾陽與李廣琛同謀,引安陽河水浸城,遂築堰開渠,而浸城焉。),朔方軍和河東軍無法配合作戰的原因在於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矛盾。



三月,唐軍和史思明的決戰爆發,郭子儀和李光弼再次出現矛盾,戰鬥力最強的朔方軍沒有出現在第一線,而列陣於鄴城南—(汾陽與光弼所謀不協,遂列大陣於鄴縣南十里韓陵山東潼水上。)李光弼、王思禮等人與史思明主力交戰,雖然有李光弼等人率軍苦戰勝之,夷傷各半的記載,但根據《李光弼神道碑》和《安祿山事迹》記載,因為朔方軍做壁上觀,被打敗的恐怕不是史思明,而是李光弼和王思禮等人,也正是李光弼等人的回軍,造成郭子儀所屬唐軍圍城部隊的災難性的潰散,唐軍分置副元帥,指揮混亂造成的嚴重後果可以想像。


(其年冬十月,與九節度圍安慶緒於相州。明年春三月,史思明至淦陽,屢絕我糧道。眾咸請公簡精銳以擊之,交鋒竟日,思明奔北於百里之外。公反旆而歸,煙塵亘天,諸將皆以為賊軍大至,遂南渡黃河。公至則無見矣,乃歸於太原。)


(官軍大敗。曰盪風起,塵埃晝昏,城下諸軍望見回軍,以為賊徒大至,一時皆潰,資糧器械並棄。)


▲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左)形象


而實際上主力未參戰的郭子儀朔方軍因為蕃漢矛盾在戰場爆發,僕固懷恩陣前射殺大將吳思禮,郭子儀率軍狼狽的第一個撤出了戰場,全軍潰散,造成了異常嚴重的損失—(邠志曰:「史思明自稱燕王。牙前兵馬使吳思禮曰:『思明果反。蓋蕃將也, 安肯盡節於國家!』因目左武鋒使僕固懷恩。懷恩色變,陰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輕兵抵相州,郭公率諸軍禦之,戰於萬金驛。賊分馬軍並滏而西,郭公使僕固懷恩以蕃、渾馬軍邀擊,破之。還遇吳思禮於陣,射殺之,呼曰:『吳思禮陣沒。』其夕,收軍,郭公疑懷恩為變,逐脫身先去。諸軍相繼潰於城下。」)(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斷,音短。〕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 盡。)反而是與史思明大戰的李光弼、王思禮部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失,得以全軍返回本鎮,鄴城會戰以唐軍的慘敗告終。


三、結論:

郭子儀本與李光弼有異常嚴重的矛盾,史稱皆在安思順麾下時,同桌吃飯都從不交談,安史之亂爆發後,雖然郭子儀不計前嫌,推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度,密切合作,在河北取得了嘉山之戰等重大勝利,潼關失陷後又同赴靈武,兩人精誠協作,但恐怕也不是全無芥蒂,到郭子儀接連率軍收復長安、洛陽後,發動對安慶緒勢力的總攻後,初期李光弼只命薛兼訓助戰應該說是非常明智的,鄴城會戰初期,由於指揮統一,唐軍取得了全勝,應是唐肅宗不願朔方軍獨竟全功,繼續膨脹,才命令李光弼在十一月趕到了鄴城,此時認為勝券在握的郭子儀朔方軍上下恐怕很難不認為以李光弼為首的河東軍是來搶奪勝利果實的,這是唐朝一個非常愚蠢的決策,毀掉了之後的整個戰局,從後來看,朔方軍和河東軍完全無法協同作戰,李光弼提出的進逼魏州的計劃自然也無法實施,到最終決戰時,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和朔方河東軍相互的矛盾,唐軍根本已是一盤散沙,最終在史思明援軍的打擊下出現了災難性的大潰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北朝 的精彩文章:

軍艦上多餘的麥子都要倒掉!二戰日本海軍為什麼固執地讓士兵吃麥飯?

TAG:看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