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為什麼又選擇閉關鎖國呢?

明朝擁有當時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為什麼又選擇閉關鎖國呢?

歐洲國家在十六世紀主導的航海大發現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航海水平上擁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相反十六世紀的時候歐洲國家海上擴上時的海運能力還沒有超越幾個世紀世界航海能力的頂峰,那就是明朝中國的海上艦隊。

歷史學家認為明朝海軍艦隊不僅規模巨大,而且也十分適合遠洋航行,全世界當時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和中國艦隊抗衡,如果中國在歐洲國家勢力到達印度洋之前就已經在那裡建立了霸權的話,那亞洲的的歷史就會被改寫,但是歷史並沒有這樣發展下去,雖然中國擁有了適合遠航的強大海軍,也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在1433年之後,明朝海軍從印度洋撤退,留下了一大片等待後來者填補的真空,這個現象長久以來困擾渴望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們,為什麼明朝明明有這個能力,但是最終還是從印度洋撤退呢?失去了發展海上霸權的機會呢?

一個比較常見的解釋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一致被確立為中國的正統,但是儒家輕視貿易行為,因為明朝對海上貿易不感興趣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這種思想一定程度的誇大了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官方編撰的史書有處於意識相態目的而修飾美化的成分,並且這些史書只記載官方的朝貢貿易,忽略了大量沒有被記載的朝貢貿易,中國人也是理性的人,對於商業和利益的判斷並不是頑固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受到儒家思想控制,在貿易有利可圖,能夠國富民強的時候,沒有理由認為所有中國人都是像儒家思想描述的謙謙君子那樣對利益不屑一顧。

那不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把中國放置在整個世界環境下來考慮,明朝的撤退根本上是經濟問題,是整個世界體系內經濟不景氣,加之國內的財政危機,迫使明朝決定退出印度洋,具體來說,明朝度過了最初的動蕩期,穩固了政權之後,曾經試圖恢復對外貿易,連接世界其他區域,重回世界體系,由於中亞對外貿易路線被蒙古汗國阻塞,唯一可行的路線就是印度洋的海路,這也是鄭和下西洋的一部分目的,明朝政府重新建設海軍,花費重金建造大量船隻,打造了當時最強大的海軍,可惜的是明朝的海上力量只能說是生不逢時,當時世界體系內的貿易受到黑死病和蒙古帝國崩潰的影響已經處於衰退當中,印度洋一帶的貿易圈當中活躍的參與者是越來越少,明朝的海上力量並不能使其收穫大量實際利益,就好像一個人的命運不僅僅取決於自我奮鬥,歷史的大背景也是極其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因素,而一個國家的國運有時候也是如此。

此外明朝還面臨著國內的經濟困難,這使得花費大量收入來維持一支強大但不能帶來收益的海軍顯得非常不划算,明朝國內的經濟問題原因很多,有官員腐敗,黨派鬥爭等等,但是明朝作為一個經濟體失去了和真箇世界體系的連接,無法從整個體系的運轉中獲利,那麼經濟實力也隨之被大大削弱,這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結果。

事實如此,維持一個得不償失的海軍似乎並不是一項明治的決策,在明朝政府內部存在各種反對聲音的情況下,明朝最終就從海上撤退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半踢車 的精彩文章:

說袁紹是個草包?且看袁紹巧玩權力的遊戲

TAG:月半踢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