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量子疊加態的局限

曹天雲

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現象叫做疊加態現象。認為你不觀察它的時候,它可以同時處於各個不同地點,又可能既在那點又不在那點,只是各點出現的概率不同,所以,處於一種疊加狀態。而且還認為那樣的疊加狀態還處於彌散的狀態,認為它可以在全宇宙、全時空處於疊加狀態。

這時你想去觀察一下它到底在哪裡?你一觀察,它這種疊加狀態就崩潰了、塌縮了,它就真的只在某個點出現了,只出現一個,叫量子的疊加態塌縮。而且根據測量結果,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學家認為看見的電子云就體現量子疊加態的狀態。

當人們對於經典力學中的物體和宏觀物體進行測量的時候,所依靠的測量光波的波長遠遠小於被測量物體的尺寸,而測量光波的速度遠遠大於被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該測量光波的波動頻率遠遠大於被測量物體的振動頻率,因而光波媒介對於被測量物體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而在經典物理測量中所建構的具有可重複性的的觀察現象、人化現象比較穩定,符合經典力學的內容。

然而,當人們試圖去觀測電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時候,用於測量粒子的光波的反射光通過儀器放大,被人的感覺意識接收、轉換,而建構成為圖形。由於人的眼睛、大腦意識的感覺反應也有靈敏度,而且適應於一定強度的可見光的光波速度、頻率。由於這時被測量粒子的尺寸小於所依靠的測量光波的波長,或者被測量粒子的振動、波動頻率接近於、大於人們用來觀察的可見光的光波頻率的時候,人的眼睛、大腦意識的感覺反應的功能和局限,因而被測量的客體被人的感覺意識建構成為了電子云的疊加狀態;

或者用於測量粒子的光波的反射光被分子晶體儀器在一定時間內在分子感光材料上面留下感光信息,而後再被人的感覺意識接收、轉換,而建構成為了電子云的疊加狀態圖。

這樣被測量粒子的運動就會向著人們的觀察系統呈現出來疊加狀態。也就是說,人們這樣的認識反映系統將客體存在建構為處於疊加態的人化現象。這時你想進一步去觀察一下它到底在哪裡?用波長更小的光波去測量它,那麼,不僅對它的運動能量形成進一步的干擾,而且才導致那樣的疊加態不存在,塌縮了,而只在某個點出現了。這也是另一個人化現象的建構。

所以,從哲學思維上進行分析:人們所觀察到的量子疊加態和塌縮現象,都是在建立的認識系統中呈現的人化現象,體現人依賴於測量光波的波長、波動頻率相對於被測量粒子的大小、速度、振動頻率的比較而呈現出來的觀察現象、人化現象的局限。也就是體現人的認識內容的局限、認識能力的局限,而不是被測量對象本身的狀態。

對於量子疊加態這樣的觀測現象、人化現象,與其它科學測量的現象一樣,科學家建立波函數來描述它,建立薛定諤方程來描述它。並將這樣的疊加態現象與其它物理現象一起,建立聯繫,進行邏輯演繹過程、建構邏輯系統等,比如發展量子計算機等。都是在人化的、物理的現象之間建立聯繫、發展認識內容、創新人化的技術。

一些科學家沿著唯物論的觀念和思路,將量子疊加態當作客觀事物來對待,並進而將量子疊加態、彌散態、波函數當作事物的本證態,當做宇宙本體、終極去研究。那種思想的思考方向,不僅是將認識現象、人化現象當做本體,更是將人的認識內容的局限、認識能力的局限當中宇宙本體、終極來進行研究。這在物理思考上顯得混亂、在哲學思想上難以自洽、在思維上錯的離譜,更加體現人生命的認識局限。在佛教中稱為五蘊六識的局限。

(上面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高維猜想:在高維時空的思想框架中,人的生命可以通過修行而不斷提升時空維度、不斷超越低維時空的生命狀態和觀念。許多修行人的天目會打開。而且隨著修行的提升,一些修行人的天目層次會越來越高級。於是,修行人可以用相對高維時空的信息能量、光通過天目來觀察人們所涉及的微觀存在。由於相對高維時空的信息能量、光媒介的速度更快、頻率更高,而且更加的智慧,遠遠小於人們用於觀察的光媒介的強度。因而,可以在不干擾微觀粒子的存在狀態下,通過天目建構反映微觀粒子的一些狀態:比如看微觀粒子的運行、位置、旋轉,看微觀粒子的內部狀態、時空狀態,看微觀粒子與其它時空的聯繫等等。比如看見的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狀態,如行星圍繞太陽轉動一樣的精妙。

不過,在宇宙高維時空中,上述這些內容都是宇宙低維時空的一些狀態。修行人以修心為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不斷提升自己生命的時空維度和層次,理解不同層次的宇宙演化、運行過程,理解不同層次的生命建構、演化過程,理解宇宙高維時空的高級生命的能量所演化出來的浩瀚的電子、光子、多維時空的存在,理解在相對高維時空中的更多的天人合一的內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哲學與高維時空 的精彩文章:

物理質量的形成

TAG:科學哲學與高維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