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半個月沒更新推文了,寫寫最近的一些反思吧。

我細細地總結,你隨便地看看。

這是2018年的第12篇推文

(全文4300字,寫了4個小時,讀完大概需要10分鐘)

勵志陷阱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

01/

我最近在反思和總結以前的事情,發現了幾個「怪圈」:

1、有些人很努力地減肥,甚至採用了[節食]的方式。一段時間後減肥初見成效了,便覺得應該補償自己減肥時吃過的苦,於是慢慢地放鬆了自己。沒過多久,體重反彈了。減肥—放鬆自己—重量反彈—再減肥,重複出現這樣的模式;

2、有的人一開始很有決心地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可是沒有堅持幾天,很快就偃旗息鼓了。似乎很多事情都這樣,一開始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後來不了了之,沒能達到預期;

3、有的人工作很繁忙,但是又不知道忙了些什麼。急於改變管理自己的時間,於是去報名學習幾個時間管理的課程。可是最後仍不見改善。

目標、計劃、知識;努力、決心、上進、充實,這些[勵志的]形容詞,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成功。這種[不成功的經歷],反反覆復地出現在平常沒有注意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有沒有覺得,這真的很奇怪?

我們就好像在重複著[失敗的輪迴]一樣。

02/

我把這個怪圈稱為[勵志陷阱]——我們明明很「努力」,但總是事與願違,心力交瘁。

我在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掉進這樣的[勵志陷阱]中呢?

事情總是這樣信心滿滿地開始,但最後卻總是差強人意或令人失望地草草收尾。

我們意識到:這種怪事似乎總是重複出現!我們好像掉進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陷阱中,無法逃出,又總受循環的慣性作用,繼續重複著文章開頭所說的事情。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掉進這些勵志陷阱中?

03/

有人說,是因為我們的[方法不對]和[沒有意志力]。

聽起來很合理,而且知識付費的廣告文案也是這樣說的。所以知識付費課程的老師告訴我們:不!這根本就不是意志力的錯。我將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告訴你,我是如何在沒有意志力的情況下,用這3個方法、5個工具、7個技巧成為XXXX的。

我們一聽,便理直氣壯地為自己「正名」:說得太對了,我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方法才……的,趕緊報個課程先……就好像,報名了這個課程,聽完了這個幾個工具方法論就能像課程老師一樣厲害似的……

知識付費課程,讓我們以為自己:[我真上進努力啊,主動學習優秀人的知識,向優秀上進的人看齊]。

而實際上,很多人是想走省力的捷徑,想用這幾十塊錢的付出,拿到別人長久積累的成功經驗罷了。甚至有的人,一開始就是想,用幾十塊錢的付出,讓自己立馬變成授課老師一樣年入百萬……

04/

不是說知識付費沒有用。這個時代信息太多了,通過付費的方式來篩選出有更優質的信息,並沒有什麼毛病。在市場經濟中,優質的服務和產品值得更體面的價錢。

知識付費作為一個信息篩選的方式,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我想說的是:知識付費的營銷文案把我們的失敗原因簡化了,也把改變現狀、走向成功的過程簡化成一條方程式:報名上課=變成與授課老師一樣成功。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那些營銷文案所說的話,那這真的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而如果我們還把聽知識付費的課程,當成一種努力學習,努力奮鬥的方式的話,那這就真的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了。

另外,知識付費只能解決[從不知道變成知道]的問題,而不能解決[從做不到變成做到]的問題。更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時間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而是我們聽過了、知道了以後,還是原來的樣子啊。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我們知道了以後還是沒有做到解決問題罷了。

然而,好多人在[聽完知識付費的課程後仍然沒有改變現狀]後,繼續寄希望於遇到另一個更厲害的大神,用更加牛逼地方法告訴你如何不走彎路地做到如何如何……他們繼續「努力地尋找大神的方法、技巧、套路、經驗……」

05/

人們焦慮到死,也不肯放棄這種[努力的假象]……

我們很多人把[努力尋求成功套路],當成了努力的真相……然後為未達預期的結果而忿忿不平。有些人安慰自己繼續加油,堅持不懈;而有些人索性破罐子破摔……

假如我們一開始對[努力]這個詞的理解就是「圖謀不軌」的話,那我們根本就無法達成共識了。而假如我們對[努力的方向]的理解也是不正確的,那我們就只能留下更多的抱怨。

對努力這個詞的誤解和誤用,是很多人覺得[明明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的第一個原因。因為很多人所做的事情,根本就是與[努力]本身背道而馳的,或者說根本就不配稱為「努力」,而頂多叫做[想佔便宜]。

06/

說到這裡,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理解:我們上進的「努力」——立flag、設定目標、制定計劃、知識付費,並沒有解決[勵志陷阱]的問題。相反,這些「努力」還給我們製造了一個[勵志的感覺],讓我們更覺得忿忿不平: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卻總是事與願違?

07/

我思考著這些[勵志陷阱]的原因。

這些重複出現的勵志陷阱,就像一股強大的慣性——它們重複出現,而我們也習慣了它們的出現;它們的力量如此強大,而我們甚至沒能洞察到它們是改變自己的。

[勵志陷阱]的原因,已經很難用線性因果來分析和解釋了。它其實是與我們隱性的行為模式和心智模式有關。(篇幅限制,先分析行為模式的部分)

[勵志陷阱]背後,有2個反反覆復地出現的行為模式——[轉移負擔]和[目標侵蝕]。(把這兩個陌生名詞當成人名來看就好)

08/

[轉移負擔]

我們常常很忙,但我們最後發現忙的卻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那些[緊迫的]和[看起來好像也挺重要的]事兒——如:回答部門成員的困惑、完成老闆交代的工作、寫篇總結推文……

這些事情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最重要的事情卻還沒有做。為了完成全部任務我們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

緊迫的時間和延長工作的負擔,使我們變得焦慮。

所以我們內心非常想要逃離,於是[強迫症一般地]頻繁刷新朋友圈動態和微博熱點,尋求短暫的感官上的精神刺激和滿足感以緩和焦慮——張繼科和景甜公布戀情、微商朋友又發轉賬截圖、老家的親戚轉發中朝訪問的國際新聞……

刷了幾分鐘動態,緩和焦慮的「藥效」很快就消退了。然後我們發現kill time的情況更加嚴重了,最重要的那些事情更加完成不了。於是,我們加班加點延長工作時間,還不忘發布朋友圈動態:「見過凌晨4點半的廣州。不怕比你笨的人努力,最怕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奮鬥永遠在路上,加油……」

很扎心的事情,但是很真實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或者自己身上。

我們因為窮忙而導致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面對時間帶來的焦慮,我們內心迫切想逃離現場,於是下意識地尋求kill time的方式來緩和焦慮情緒。等焦慮情緒緩和後,我們發現工作更加完成不了,不得不延長時間,然後我們更加焦慮得想立刻逃離。繼續尋求更多的kill time來緩和焦慮……至死方休。

我們在忙碌的時候越是做這些kill time的小事,我們越是把更多更大的焦慮推遲到下一分鐘。我們終於發現,死循環再次出現了……

其實死循環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把完成工作的負擔,轉移到了尋找緩和焦慮的辦法上面了。解決這個死循環的辦法很簡單——在死循環出現之前,就實施控制。

解決一切壓力和負擔的辦法,應該是樹立自己的[原則],去做最重要的那一兩件事情。如果時間不夠,那也不要盲目行動,先篩選出[真正最重要的事情]來優先完成,用你那有限的時間資源。

因為,[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完成],才是你所有的焦慮產生的源頭,它才是真正應該解決的[負擔]。

轉移負擔的行為模式下,面對問題的癥狀——因事情沒有做完而感到焦慮,人們往往會使用[癥狀緩解法]——頻繁刷新朋友圈和微博動態來獲得焦慮癥狀的短暫緩解。

比如,把解決焦慮的負擔,從集中時間完成最重要的工作,轉移到了花費時間緩和焦慮上面來。而刷動態這種kill time的做法,緩解了焦慮的同時也在浪費更多的本來就十分有限的時間資源,加重了焦慮,讓人更加無暇思考和尋找根本解決辦法。

自我感動的窮忙,常常是轉移負擔的行為模式作祟。

09/

[目標侵蝕]

我們信心滿滿地制定目標和計劃。開始時我們躊躇滿志,可是漸漸地我們發現行動沒有讓我們的現狀更接近目標。於是我們開始產生負面情緒了。

然而我們沒有意識到行為系統的[延遲]——努力的付出與回報的出現在時空上並不完全地步調一致。[延遲],其實是行為系統中的一個客觀規律。

就好像,我們想通過服藥的方式治癒感冒——從服下藥物,到藥物抵達關鍵器官,到藥物濃度達到治病的濃度,再到感冒痊癒,也是需要時間的。吃感冒藥和治癒感冒之間,有一段時間上的延遲。

當我們的制定目標,採取行動來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行動的付出與目標的實現之間出現了延遲,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就會擴大。

面對現狀和目標之間差距的擴大,在有限時間和外部承諾的壓力下,我們只有兩個解決辦法——要麼讓現狀向目標靠攏,要麼讓目標向現狀靠攏——降低目標。

而人們往往會選擇降低目標的方式——「刷題嘛,其實沒必要每次都做到80分嘛,我做到75分也不錯啊。先降低一會兒標準,等多段時間沒那麼忙了再恢復。」

[目標侵蝕]的行為模式具有隱蔽性。它看似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既緩解了因現狀和目標之間差距帶來的焦慮感,又能形式上「毫無破綻地」讓我們享受到「實現了目標」的快樂。我們的「理性」其實是拒絕洞察和承認[降低目標]這一行為的存在的。

在制定目標和計劃後,我們不自覺地降低目標,漸漸地失去了達到預期目標的成功。而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只能以這樣的口吻總結:「這一年雖然每次做題都只有75分,但是我……In a word,今年還是很不錯的……。」

避免[目標侵蝕],需要貫徹一個原則:保持願景。即使我們要調整短期目標,也一定要保持根本目標或願景不受動搖。

面對差距帶來的焦慮情緒,要冷靜地調整心態。將情緒與事實分開,努力將差距主動轉化成改變的現在的推動力,想辦法把劣勢轉變成自己的優勢。

10/

總結這篇推文的大意:

我發現了幾個反覆出現的怪圈——明明很努力,卻總是事與願違。我把這些怪圈稱為[勵志陷阱]。

然後我思考著,我們經常掉進[勵志陷阱]的原因——人們對[努力]一詞的理解偏差和兩種深層的行為模式。

其實標題已經隱藏著問題的答案:

[明明很努力],想傳遞的是:努力,也只不過是我們自己以為的努力罷了。知識付費的風口使很多人理解曲解了努力這個詞。有時候我們口中的那些努力,可能只是佔便宜而已。在錯誤的理解上所做的努力,方向也是與努力本身的意義背道而馳。

[卻總是事與願違],想揭露的是:兩個隱性的行為模式——[轉移負擔]和[目標侵蝕]。這兩個行為模式,是我們毫無意識地重複惡性循環的原因。

文章的最後,總結跳出[勵志陷阱]的辦法——

1、重新審視自己所說的努力,是不是真的能稱得上努力呢?拒絕盲目立flag,拒絕一時衝動的勵志計劃。

2、當惡性循環重複出現時,條件反射地想到這兩個詞[轉移負擔]和[目標侵蝕],然後翻出這篇推文來看看。(當然嘍,你得先收藏了這篇推文才行)

3、推薦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書《第五項修鍊》,裡面有講到解決辦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jiangnan 的精彩文章:

TAG:Dojiang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