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華夏文化之耀星

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華夏文化之耀星

蟠蛇紋鼎(春秋晚期)

口徑:15.6厘米 (6 1?8 吋) 通高:14厘米 (5 1?2 吋)Diam. at mouth: 15.6 cm (6 1?8 in.) Overall height: 14 cm (5 1?2 in.)

出版:《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39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帶蓋,三細蹄腿。蓋作淺圓弧腹,與器身渾然成一體。蓋頂中央設一低矮環形扁鈕,繞鈕再置三浮雕獸首才是真正的蓋鈕。二道寬素麵帶飾將整個蓋面區分出三區,三區內均飾以細密蟠蛇紋,中區內還等距設三個圓形鈕。腹上部飾以同蓋面一致的繁密蟠蛇紋,兩側各置一圓形鈕,前後則嵌飾一浮雕獸首。下腹部素麵無紋。腹部明顯見有兩道範線。

該鼎體量較小,蹄足亦顯?細,但蓋面與器身的裝飾設計頗費了一番工夫,不僅紋飾細密繁複,其浮雕獸首與圓鈕上下錯落配置,既有實用功能,又富有藝術的裝飾美。

弦紋爵(商代早期)

流尾間寬:16.5厘米 (6 1?2 吋) 通高:16厘米 (6 1?4 吋)Length: 16.5 cm (6 1?2 in.) Overall height: 16 cm (6 1?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12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2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飲酒器。前有管狀微曲上昂的槽流,後有尖短尾,流近口沿處兩側各立一釘狀短柱。橢圓形束腰,腰部飾三道凸弦紋,淺腹,平底,一側腰腹之際置有鋬,三稜形錐狀實足。此種管狀流型制的爵淵源於二里頭夏文化時期。

「子述」銘鬲(春秋早期)

通高:11.5厘米 (4 1?2 吋)Overall height: 11.5 cm (4 1?2 in.)

出版:《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23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寬斜折沿,方唇,束頸,淺圓腹寬分檔,下連三蹄足,足底粗大,足內側略平。腹部與足對應處設三道寬弧形出脊,兩側分飾三組對稱的雙目凸出的變體龍紋,龍的體軀以寬線條構成,多帶方折或弧轉。

口沿鑄有11字銘文「子述作鑄鬲,子子孫孫永保用享」,其中子、孫兩字重文。「鬲」字不僅從鬲,還從皿,較為罕見。

告田父乙尊(西周早期)

口徑:20.6厘米 (8 1?8 吋) 底徑:14.3厘米 (5 5?8 吋) 通高:25.5厘米 (10 吋)Diam. at mouth: 20.6 cm (8 1?8 in.) Diam. at base: 14.3 cm (5 5?8 in.) Overall height: 25.5 cm (10 in.)

出版:《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14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盛酒器。大敞口,長頸,頸腹間無折肩,腹部略顯外弧,高圈足近底部外撇,此類尊一般稱筒形尊。腹部滿飾橢方形目外卷角獸面紋,上下界以連珠紋框邊。頸腹之際和圈足上部各飾二和三周凸弦紋。器底內壁鑄有「告田父乙」三字銘。「告田」當是族氏名,為其亡父廟號稱乙的作此器。

天黽山父乙方罍(商代晚期)

口徑:15.5厘米×13.5厘米 (6 1?8×5 1?4 吋) 底徑:16.5厘米×12.4厘米 (6 1?2×4 7?8 吋) 通高:47厘米 (18 1?2 吋)Diam. at mouth:15.5×13.5 cm (6 1?8×5 1?4 in.) Diam. at base:16.5×12.4 cm (6 1?2×4 7?8 in.) Overall height: 47 cm (18 1?2 in.)

出版:《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14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14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盛酒器。器、蓋子母口。直頸,圓弧肩,腹壁斜收,下置外侈的圈足。兩側面肩腹之際中央設獸首環耳,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突起的太陽紋(原一般稱渦紋或火紋)。正背兩面的肩部,上、下分別飾三周和二周細凸弦紋,中央設一高浮雕的雙羊角獸首,兩側各飾一淺浮雕的太陽紋。頸部和圈足四方分別均飾有以凸扉稜作鼻由雙夔龍構成的獸面紋,夔龍均展身上卷尾。罍身腹部均光素無紋,惟四隅線廓清晰流暢,界域分明。蓋作屋頂形,上有屋頂形蓋鈕,但同罍身一樣不講究裝飾,只在屋頂的四方下沿分飾三個淺浮雕凸起的太陽紋。

此方罍的基本造型與近年回歸的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相近,惟其裝飾簡樸,個體也只有後者的一半許。值得注意的是,此方罍體口部內一側鑄有「山父乙」三字銘;在方蓋內一側則鑄有「天黽父乙」(有的釋大黽,實誤)四字銘,即少了一個「山」字,多出「天黽」兩字,如果我們將「山」理解為族屬的話,則「天黽」似應是「山」族的國名,天黽國的山族某氏為其父乙所作之器,這就有如著名的「罍王」皿方罍一樣,其罍身銘文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方蓋銘文則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我想這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巧合,想來商人在青銅鑄造過程中,若蓋、身均鑄作器者名號的話,有一處往往有略去國名或族氏的習慣。

方罍之造型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晚到西周早期,尤其是商晚大件器更多。此件山方罍,器型渾厚大氣,但裝飾簡樸,其上的高浮雕羊獸首及重點要突出表現的太陽紋都是商代晚期的流行紋飾,無地紋的由展身上卷尾的夔龍組成的獸面紋亦是商晚的常見紋飾,故此我們認為將此方罍的年代斷在商代晚期。

過去傳世的有關「山」族的銅器多有發現,其時代亦均斷在商晚,如山父丁觶、山父丁觚(《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冊,增訂本6261、7115、7116、7117,中華書局2007年版),所不同的僅是山族人為其作器的非父乙而是父丁。首陽齋藏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見《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第80、81、84、8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其山父丁三字銘的波滐書體和排列順序都與此山父乙方罍相同,即「山」字在上,父丁在下,作豎行排列,不同的僅是前兩件均為山父丁,後者為山父乙。從首陽齋的山父丁鼎和山父丁盤的造型和紋飾諸特徵看,我們亦認為當屬商代晚期器。至於新中國成立後,陝西扶風、長安等地出現有西周早期的山族銘的銅器那亦不足為怪,只能說明周滅商後,山族人主要活動於這一地區。

壺關鼎(西漢)

口徑:12.5厘米 (5 吋) 通高:14.5厘米 (5 3?4 吋)Diam. at mouth: 12.5 cm (5 in.) Overall height: 14.5 cm (5 3?4 in.)

出版:《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67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飪食器。子母口,體呈半圓形,雙附耳,附耳微曲,帶蓋,三蹄足甚矮,惟上段肥大。淺圓腹蓋上等距置三環形鈕。此種形式鼎是戰國中期至西漢時期最流行的式樣。循口沿一側鑄有一周「壺關銅釘容五升重二斤」十字銘,腹底還特別單獨鑄有「壺關」兩字銘。「釘」與鼎諧音,銅釘即銅鼎。鼎是商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其自名的名稱很多,據有的專家考證統計竟有130餘種(張亞初:《殷周青銅鼎器名、用途綜合研究》油印本,中國古文字年會第六次年會1986年9月),其中有專指功能用途的,有屬地域方言的,也有諧音的。等等。

本品鑄有多個銘文,更顯其珍貴,是研究西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

交龍紋罐(春秋早期)

口徑:17厘米 (6 3?4 吋) 底徑:10.5厘米 (4 1?8 吋) 通高:21厘米 (8 1?4 吋)Diam. at mouth: 17 cm (6 3?4 in.) Diam. at base: 10.5 cm (4 1?8 in.) Overall height: 21 cm (8 1?4 in.)

出版:《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28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斂口,弧肩,深腹,最大徑在上腹部,下腹部明顯向內斜收,底近平而微內凹。兩側口沿下置雙半環耳套環。平蓋,蓋頂中央置一環鈕,蓋沿等距置三環耳。蓋面分飾兩圈交龍紋帶。

整個器身從肩至腹下部分飾三圈交龍紋帶,中以兩道寬素帶紋相隔。交龍紋系由寬線條浮雕形式相互交纏,故效果凸顯,藝術感頗強。腹部前後明顯有一范線。蓋內外及外腹部均有不等的綠銹和藍銹,銹色斑駁,古氣盎然。

鑲嵌紅銅龍紋豆(春秋晚期)

口徑:20厘米 (7 7?8 吋) 圈足徑:12厘米 (4 3?4 吋) 通高:22厘米 (8 3?4 吋)Diam. at mouth: 20 cm (7 7?8 in.) Diam. at foot: 12 cm (4 3?4 in.) Overall height: 22 cm (8 3?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54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41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子母口,蓋、器扣合似扁球形,下承短柄圈足。蓋頂設盤形捉手,圍繞捉手和蓋沿用紅銅絲鑲嵌變體龍紋帶兩組。器身兩側各設一近圓形環耳,環耳上飾有三角形卷雲紋,器身亦用紅銅絲鑲嵌上下兩層變體龍紋帶,上層佔據主體位置,佈局亦更寬。更值得注意的是,蓋、器四層變體龍紋帶,唯器身上部一層變體龍紋帶呈一正一反的S形豎狀排列,其他三層均作橫向排列,故器身上部變體龍紋帶顯得特別醒目和突出。

鑲嵌紅銅及所謂錯金銀工藝是肇始於春秋中、晚期的一種新型銅器裝飾工藝,這件鑲嵌紅銅絲的豆形器,雖然紋飾簡煉,但錯紅銅工藝的出現,開啟了戰國時期這種工藝空前發展的先河。

蟠龍紋鼎(春秋晚期)

口徑:23.5厘米 (9 1?4 吋) 通高:23厘米 (9 吋)Diam. at mouth: 23.5 cm (9 1?4 in.) Overall height: 23 cm (9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62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38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

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子口,圓腹,圜平底,三蹄足,雙附耳曲而外撇。蓋作淺弧腹狀,與圓腹渾然成一體,蓋面等距離設置三環鈕。整個蓋面由二素麵窄帶分成三組紋飾,每組紋飾均裝飾蟠龍紋。蓋鈕飾有三角紋和斜線紋。腹部上下以突弦紋為界,各裝飾一周蟠龍紋,弦紋上飾有斜角幾何形卷雲紋。蓋沿和口沿還分別飾一周綯紋,附耳前後亦飾蟠龍紋,頂部及兩側則飾綯紋。三蹄足根部均飾淺浮雕獸面紋。器形和紋飾具有晉文化青銅器特點。

文盨(西周中期)

口徑:23×16厘米 (9×6 1?4 吋) 底徑:22.5×15.8厘米 (8 7/8×6 1?4 吋) 器長:45厘米 (17 3?4 吋) 通高:16厘米 (6 1?4 吋)Diam. at mouth: 23×16 cm(9×6 1?4 in.) Diam. at base: 22.5×15.8 cm(8 7/8×6 1?4 in.) Overall length: 45 cm (17 3?4 in.) Overall height: 16 cm (6 1?4 in.)

出版: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1輯,陳昭容,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2007 年,第220-221頁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12本,吳鎮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05664&05665號《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24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15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盛食器。失蓋。器作橢方形,口微斂,有子口,腹底置略外侈的矮圈足,每邊中央開一壺門形缺口。腹上部兩側飾一周橫向鱗紋,兩側設附耳,腹下部飾瓦紋(或稱瓦楞紋),圈足上飾變形獸紋。器內底鑄有6行 48 字銘文:

唯王二十又三年八月,王命士百父殷南邦君諸侯,乃賜馬。王命文曰:「率導於小南。」唯五月初吉,還至於成周,作旅嬃,用對王休。

此嬃曾經著錄與考釋,被定名為士百父嬃,後吳鎮烽改定為文嬃。整器造型規整,其裝飾的鱗紋和瓦紋等主題紋飾都是西周中晚期的代表性裝飾,特別是器內底長篇銘文,書體規範,排列齊整,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蟠龍紋鎛(戰國早期)

舞徑:20.5×16厘米 (8 吋) 銑徑:22.5×19厘米 (8 7?8 吋) 通高:33.5厘米 (13 1?4 吋)Diam. at top: 20.5×16 cm (8 in.) Diam. at base: 22.5×19 cm (8 7?8 in.) Overall height: 33.5 cm (13 1?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72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49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樂器。《周禮.春官》「序官」「鎛師中士二人」,鄭玄註:「鎛如鍾而大」,按鄭說,鎛的形制如鍾只是形體更大,實際從已發現的自銘「鎛」者和出土的資料看,其基本形制雖與鍾相近,但一個重要特徵是鍾口多呈弧狀,而鎛則多為平口,這應是區別鍾與鎛的最主要因素,而非是大小。鎛有單個,但到東周時期也和鍾一樣多成編組。因鎛的形制與鍾有其基本相近的特點,故現在一般稱鎛,也有的將鎛徑稱鎛鐘。

此件鎛平舞,腔縱向較寬而兩側有銑,平口,舞部中央部位設兩條相對的回首卷尾蟠龍,再在雙龍頭頂置一環鈕,以作懸掛之用,舞面也飾蟠龍紋,惜銹蝕嚴重。鉦部分置十八枚螺旋式乳丁。篆間飾散螭紋,有的稱散虺紋,或羽翅紋、粟點紋等,實際是細密而彎曲的短線段及附著於線段上的似是蝌蚪形和粗圓點形突起,此種散螭紋一般出現於春秋晚期,盛行於戰國早中期。鼓部則飾變體夔龍紋。

此鎛的基本形體特別是舞部之雙回首蟠龍紋鈕與1990年河南浙川八件帶銘鄬子受鎛鍾相近,但考慮其整體篆間的散螭紋風格,當以斷於戰國早中期為宜。

狩獵紋帶蓋壺(戰國早期)

口徑:9.8厘米 (3 7?8 吋) 底徑:13.1厘米 (5 1?8 吋) 通高:31厘米 (12 1?4 吋)Diam. at mouth: 9.8 cm (3 7?8 in.) Diam. at base: 13.1 cm (5 1?8 in.) Overall height: 31 cm (12 1?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82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50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容酒器。侈口,圓唇,短頸,弧肩,圓鼓腹,圈足。帶蓋,蓋面微弧,沿上等距設三環鈕,形如伏鳥,並以三鈕為中心飾以六隻雙陽線構成的變體鳥紋,鳥頭均張口呈S狀,即上唇往後翻捲,下唇向上弧卷,彎角後上卷,體軀呈長條曲而上卷;其上尚有六隻似是展肢翱翔的變異小鳥。整個蓋面除蓋面中央為一素麵圓圈外,滿飾鳥紋,但疏密有致,密而不亂。

頸肩之際和肩腹之間以及腹下部分別以一道稍凸起寬素帶紋相隔,形成四層紋飾帶:頸部飾寬線條的變體獸面紋;肩部兩側設鋪首啣環,左右飾四組狩獵圖,勇士身佩寶劍,正張弓射箭,對像似都為鹿,鹿或狂奔,或對峙,形態各異;腹部紋飾分上下兩層,上層系狩獵鬥獸圖,下層則為神人與羽人搏鬥圖;腹下部亦為寬線條的變體獸面紋。肩部狩獵和腹上部的狩獵鬥獸及與羽人搏鬥圖佔到整個壺體的四分之三左右。

蓋、身份鑄。壺身共見有等分四道豎直范線。細加觀察,各部位的圖案裝飾工藝似不盡一致,蓋面、頸部和腹下部的紋飾系一般的陽紋,而肩部和腹上部即佔四分之三的主題狩獵紋圖案,則是用減地法雕琢成淺浮雕裝飾藝術效果,這是此件狩獵紋壺在裝飾技藝上的與眾不同之處。

蟠龍紋帶蓋提粱鳥足怪人盉(戰國早期)

口徑:9.3厘米 (3 3?4 吋) 通高:24厘米 (9 1?2 吋)Diam. at mouth: 9.3 cm (3 3?4 in.) Overall height: 24 cm (9 1?2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76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51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溫酒器。商、西周時期的盉大多為水器,東周以後的盉則多用於溫酒。小口,短頸,平蓋,蓋中央置一立猴,猴左手抱一小猴,右手緊抓一大套環,此大環與肩上之鈕環鏈相套接,肩部環鈕又與獸首提梁尾部之鈕環套鑄。皆為活絡裝置。提梁通身飾交龍紋鏤空纏繞,獸首張口露齒,雙足扒於肩上,緊咬住鳳嘴流之羽冠。蓋面飾獸紋,蓋沿飾橫「S」形交纏龍紋。

盉體作廣肩扁圓腹,肩腹之際一側置短曲狀的鳳鳥流,鳥尖喙,上顎有環相套成活動狀。肩腹之際與腹部中間各飾一周寬凹弦紋將其區分為三層,上層肩部飾多組相對前奔的變形鹿紋,其下襯托有延展變體之獸紋;中層即腹上部飾多組對稱的獸體和蛇紋,獸和蛇均展身且相互纏繞,並襯以粟點紋作地紋;腹下部等距置三足,足呈神異人物座立狀,神人頭頂立有浮雕展翅神鳥,有學者視之為「是鳥攫怪人之狀」,神鳥兩側各飾一展體鳥紋。

此件盉設計構圖之精巧,裝飾紋樣之繁複,在同類器物中甚為少見,目前僅見的頗與收入在《商周彝器通考》中之圖492即蟠蛇紋鐎相類似。

此種扁圓腹、小口有蓋、肩腹際有曲喙鳳嘴流並帶提梁之器,宋以來至清學者都稱之為盉,現代多數學者亦多沿用稱盉,但容庚氏卻認為將此稱盉與他盉之著盉名者不類,故改稱之為鐎,以別於盉,且識定此類器是溫酒器(《商周彝器通考》),今朱鳳瀚也支持容氏說稱鐎(見《中國青銅器綜論》上,第174至17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從器型來看,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時期的盉,確與商、西周時期的傳統盉器有明顯區別,故容氏為有別於盉改稱為鐎也不無一定道理,但考慮到1980年江蘇吳縣何山的同類器上自銘曰:「楚叔之孫途為之盉」,加以宋以來又都一直稱盉,故約定俗成將這類器稱盉。

博山爐(西漢)

爐徑:8厘米 (3 1?8 吋) 圈足徑:7.6厘米 (3 吋) 通高:18厘米 (7 吋)Diam. at mouth: 8 cm (3 1?8 in.) Diam. at foot: 7.6 cm (3 in.) Overall height: 18 cm (7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88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73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焚香的器具。由爐蓋、爐身(有的稱爐盤)和座柄、底座組成。蓋與爐身設子母口。爐身似豆形,圓腹,腹中部一道凸弦紋,上部飾卷雲紋;座柄上也置一凸弦紋;圈足底座上鏤空透雕三條蟠龍,作相互纏繞狀。

最關鍵部位是爐蓋似博山,鏤空透雕,從下部至頂部縷空透雕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多層山巒,山巒間神獸出沒,雲霧繚繞,或虎豹奔走,或小猴蹲踞,或獵人逐獸,或仙人顯現等等生動場景,尚有奇花異草乃至二三枝小樹點綴其間,實是一幅時人想像中的人間仙境逢萊島的景觀。可以想像,當主人在爐內焚香時,室內煙霧繚繞,又面對此景此情,怎能不令人感到身處神秘莫測的人間仙境中!

獸面紋鋪首四件(漢代)

通寬:10厘米 (4 吋) 通高:10.5厘米 (4 1?8 吋)Overall width: 10 cm (4 in.) Overall height: 10.5 cm (4 1?8 in.)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銅質獸面鋪首兩對,面部特徵刻畫完整,線條流暢輕盈,纖毫畢現,雙目圓睜,欖核形,眉心戴箭形冠飾,內點綴以珠紋,兩頰與額頭皆勾勒麟片,寬鼻啣環,卷眉連鼻直上,接長髯飄拂頭頂,尖耳、雙角外卷,頰部鬣毛與眉毛內卷,皆作對稱形制。西漢至東漢為鋪首造型的成熟時期,多出現在畫像、石墓門扉上,陶瓷、銅器上,造型多樣,因其時世人多崇信神鬼,鋪首被賦予了辟邪升仙之功用。

秦子戈(春秋早期)

內長:7.8厘米 (3 吋) 通長:19.5厘米 (7 3?4 吋)Length of tang: 7.8 cm (3 in.) Overall length: 19.5 cm (7 3?4 in.)

出版:《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12本,吳鎮鋒,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7209號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32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兵器。長援,前鋒兩側呈三角形似玉器的圭頭,援部上、下刃微內凹,近上闌處有一長方形穿,其下有曲尺形凸起,胡近闌部有二豎長方形穿,下有長闌,闌端收束成尖狀。內較長,中央置橫長方形穿,末下端有一小缺口。胡部刻有兩行計14字銘文:「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巿魼,逸宜。」另見「寶尊彝」三字,系偽刻。

此種型式的戈,多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馬承源等學者稱之為「圭援短胡式」。帶銘文的秦子戈,早年曾見有三件,它們分別藏於廣州市博物館和北京故宮以及澳門肖春源珍秦齋 。後來又見據說出土於甘肅某地的「秦子元用」戈 等。今又新見的朱昌言先生所藏秦子戈,是至今我們所能見到的至少是第八件秦子戈了。秦子戈的形制基本相近,稍有差異的是,廣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秦子戈和朱昌言先生收藏的此件秦子戈,在援本上緣長方穿下有一曲尺形凸起,其它幾件似無,而且除「秦子元用」戈外,其它四件銘文也大同小異,特別是廣州市博物館所藏秦子戈的銘文為:「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巿魼,用逸宜。」幾乎和朱昌言先生收藏的此件秦子戈銘文完全相同,僅最後多了一個「用」字。秦子是何人?很長時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意見,李學勤和吳鎮烽都認為是秦文公長子即靜公的可能性較大。 據《秦本紀》:(秦文公) 「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號為竫(靜)公。」這一年系西元前718年,當是春秋早期,我們認為此種觀點正與諸件秦子戈、矛的形制風格相吻合。

羊首刀(商代晚期)

通長:26厘米 (10 1?4 吋)Overall length: 26 cm (10 1?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94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9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隨身佩帶短兵器。刀、柄連鑄,鋒刃微弧,背部寬厚,刃柄間有一尖突出於刃緣之外。柄系長扁橢圖形,惟中脊鏤空,週身飾四排櫛齒紋,柄首鑄一向下彎曲的羊首,羊張口,雙目鑲嵌綠松石,雙角分別向後彎曲然後轉而向前上捲成扁環狀,故顯得特別凸出,奪人眼目,頸下尚設一圓環,以作佩帶懸掛之用。

此類羊首刀,或馬首、鹿首刀等都是商晚到西周時期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常見的短兵器,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雲紋劍(戰國)

通長:53厘米 (20 7?8 吋) 寬:4.5厘米 (1 3?4 吋)Overall length: 53 cm (20 7?8 in.) Width: 4.5 cm (1 3?4 in.)

出版: 《朱氏九如園 中國青銅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第90頁

《九如園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上海博物館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63號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展覽: 朱氏九如園藏中國青銅器展,2016年5月28-31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劍身修長,中部起脊,劍刃鋒芒犀利,寬格,格部兩面鑄有高浮變體獸面,空隙處似未見有鑲綠松石痕。劍莖為圓柱體,上置兩凸起雙箍,箍上飾有卷雲紋。圓盤形首,內飾有八圈細密同心圓紋。整器除格部及少量部位有綠銹外,都完整如初,寒光閃灼。

劍首的同心圓紋以及暗格紋劍、復合劍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的獨特鑄造技藝,為中原它國所不及。

青銅瓦鈕印四方(戰國—漢)

印面: 最大2.5厘米 (7?8 吋)Wide at base: The largest, 2.5 cm ( 7?8 in.)

印文:「君司馬印」、「部曲督印」、「左尉囗囗」、「司馬囗囗」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青銅瓦鈕印共計四方,精銅冶煉鑄制,均為官印,為典型的漢代風格。

青銅駝鈕印兩方(戰國—漢)

印面: 最大2.5厘米 (7?8 吋)Wide at base: The largest, 2.5 cm ( 7?8 in.)

印文:「漢氏佰長」、「魏率善羌仟長」

來源: 朱氏九如園珍藏,20世紀80年代購於香港

印兩方,以橐駝為鈕,其後亦有之,皆以此為源。駝背聳兩峰高,如嘶欲起,神態畢現,駝鈕較之龜鈕更為少見,值得納藏賞玩

寶粹

微信ID:Bc-Art

寶粹出品,精品不斷。

定期推送新鮮、有趣、有用的獨到資訊,為讀者提供古玩收藏常識性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粹藝術 的精彩文章:

明萬曆 藍地百花百鶴長壽罐
宋臨汝窯三足盤

TAG:寶粹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