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耄耋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刺繡技藝

草原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耄耋老人飛針走線展示傳世刺繡技藝

圖片|王立力

採訪人:張藝凡

受訪人:高冬蓮

王五月(高東蓮之女)

蒙古族刺繡,是中國刺繡界的一朵奇葩,美得獨特而張揚。色彩搭配艷麗,無拘無束的蒙古族刺繡,盡情地利用綵線抒發自己的情感。在配色上,以原色為主,渡色為輔,因而色彩明快、淳厚。很多綉品在黑底色、紅底色上直接用大紅大綠綉成,色彩對比強烈,富有光澤。

王五月談起母親高冬蓮的刺繡手藝時,言語里都是自豪和驕傲,「這些花的樣式都來源於她自己的想像。在農村,大家喜歡在院子里種花、種草,她就根據那些花想像,然後畫在布上,畫完就綉。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上看到的綉品都是貼了紙,按圖案剪出來的圖紙,然後按照紙樣來綉。蒙古族刺繡不是這樣,不貼那些東西,都是直接往上畫圖案。」

今年81歲的高冬蓮,是蒙古族刺繡藝人,在科左中旗長大,目前和女兒王五月一起住在通遼市。歲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卻不曾影響她手裡的技藝半分。耄耋之年的高冬蓮,有著異於常人的明眸,脊樑筆直,一雙巧手飛針走線,幅幅作品巧奪天工。她說:「我還是小姑娘的時候就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刺繡了。」

高冬蓮

高冬蓮的綉品種類繁多,小到荷包、煙袋,大到蒙古坎肩、蒙古袍,大大小小的綉品箱子堆滿了整個房間。還有一些刺繡作品,仍保留了古老的圖案。

王五月拿出一排煙荷包說道:「這些煙荷包繡得可精緻了,都是老太太一個個綉出來的。一般在農村裡會綉這些花的女性都算是很有才華的,特別像這些鞋上的刺繡,一般人綉不了,有人教也不一定能學會,但是我媽都會做這些綉活。」煙荷包在明清時期是十分流行的生活用品,多為母為子做、妻為夫做、未嫁的姑娘為心上人做,用在分離時表達睹物相思之情。

特別在滿族、蒙古族等習俗中贈送荷包、煙荷包都是常見的禮儀,荷包上的刺繡就體現了姑娘的手藝。通常來說蒙古族婦女都擅長刺繡,技藝母女相承,高冬蓮的母親和外祖母也都是刺繡的能工巧匠。「以前農村裡的方枕頭、煙袋、蒙古袍、蒙古坎肩都需要刺繡,綉上花,還可以綉水裡的魚、綉鴛鴦等等,」王五月說。

刺繡在蒙古,不單是一門傳統刺繡技藝,它滲透在歷史文化里,也滲透在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據羅布桑卻丹所著《蒙古風俗鑒》等有關文獻記載,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極為注重刺繡藝術,並且應用範圍很廣,如耳套、帽子、衣服袖口、衣領、大襟、蒙古袍的邊飾、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飄帶、摔跤服、氈襪腰邊、枕套、蒙古包等。

據相關資料統計,蒙古族刺繡運用最多的地方就是蒙古服飾製作,蒙古袍上面很多地方都展現著刺繡工藝,特別是邊角的刺繡。袍子領口、領子、袖口及底擺上要鑲邊,鑲邊的時候綉上花,腰帶作為袍上最亮眼的部位,也是刺繡工藝著色最重的部位,高冬蓮說她做完一整套蒙古袍上的繡花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王五月說:「母親現在很少做衣服了,沒那麼大精力了,但是她年輕的時候包辦了我們姐妹幾個所有的衣服。」

飛針走線是技藝熟練

圖案紋樣是天賦使然

高冬蓮的刺繡作品,如蒙古族刺繡一樣,大膽、張揚,不受技藝和圖案的束縛。她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然後綉出來。她的綉品有小雞吃食,有院里的小花,有廣袤的草原,有她喜愛的一草一木。其中一個荷包綉品上,有一頭帶角的動物圖案,高冬蓮說那是獅子,但是以前繡的時候不知道獅子長什麼樣,所以自己想像著綉了一隻長角的獅子。

在她的諸多綉品圖案中,最有特色的是的蝴蝶。它的綉法和圖案都是自己琢磨創新的,每一隻蝴蝶就像真的一樣,栩栩如生,起名為空中蝴蝶。

成吉思汗與奇蹟

「我媽媽八十多歲的人了,刺繡不需要戴眼鏡,這讓身為兒女的我們看起來很神奇。」王五月說高冬蓮刺繡時不僅不戴眼鏡,而且能以極快的速度把線穿入極細的綉針孔里。高冬蓮說,這源於一次「神奇的作品」。

高冬蓮71歲的時候,正在綉一幅成吉思汗掛像,那一年她的身體狀況非常不好,沒有任何預兆地就患了一場重病。王五月說:「我媽媽年輕時干過特別苦的活,落下的病根兒全在那年表現出來了。她先是牙齒脫落,醫生告訴我們說這還是好現象,如果牙齒不脫落可能還會出現心臟問題。緊接著她眼睛也失明了,全失明的狀態持續了幾個月,後來通過吃藥恢復了一點視力,但僅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就這樣了,她還放不下綉活,摸索著綉這幅成吉思汗像。」

這幅畫像現在掛在高冬蓮房間的正中間。白底的掛布,正中間綉著成吉思汗頭像,不算大,但是人像臉部都用細細的白線填滿,很難想像這是一位老太太在視線模糊的情況下綉出的作品。高冬蓮說:「成吉思汗的繡像,缺一點都不行,每一處都要填滿。」頭像上方綉著成吉思汗的生辰,下方綉著蓮花,意喻水裡生花,頭像周圍還有鳳凰、馬和蘇魯錠,畫像的最上面綉一個「囍」字。她說成吉思汗出現的時候有鳳凰跟隨,騎著馬,帶著武器,這些東西一樣都不能少。

令人驚奇的是,綉完畫像的高冬蓮眼疾痊癒了,一雙眼睛變得炯炯有神。王五月認為是信仰的力量讓母親獲得了這樣的奇蹟,高冬蓮則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保佑。在此之後的每一年,高冬蓮都會綉一幅成吉思汗像,給眾兒女各送一幅,其餘都由自己珍藏,她覺得這是回報奇蹟最好的方式。

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是精神延續

高冬蓮的一生,是藝術的一生,在她用心傳承蒙古族刺繡技藝的同時,也用千針萬線綉出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在她的房間里,除了滿屋的綉品,就是兒女的照片。床頭、柜子等可以放置物品的地方,都擺放著孩子們的照片,她充滿成就感地介紹到:「我有兩個孫兒,六個孫女,現在孫女個個都有了孩子。」

王五月說,當年母親之所以離開老家來到通遼,就是為了幫她照顧孩子。孩子們雖然都沒跟高冬蓮學會蒙古刺繡手藝,但是老太太身上的這股認真勁頭被完美地傳承了下來,不管做什麼都懂得堅持。她最小的孫子,也就是王五月的兒子,今年十九歲,身高一米九,成了國家網球運動員。客廳最顯眼的地方放著這位網球小將的照片,在網球場上站得筆直,一雙眼睛和高冬蓮一樣神采奕奕。

王五月

人們的生活在不斷地變化,時代也在不停地催促人們跟上它前進的步伐,傳統活兒不再有良好的傳承環境,但凝結它的那份對生活的熱情卻不會消失,它會跟著那股勁頭到新的地方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再結出甘美的果實。

這也許是傳承的另一種方式。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手藝不為人知不為人道。跟隨「傳統活兒」,帶你見識真正的民間手藝,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的真實生活現狀,是怎樣的。

民藝

徵集令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手藝人,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真的熱情,去講述、傳播、幫助他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活兒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活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