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載炎黃 著我漢服舞霓裳

千載炎黃 著我漢服舞霓裳

文|素一

縱有風姿流韻,更與誰人說。

漢風雅韻,禮樂華章。寬袍廣袖,一脈炎黃。從五千年的歷史深處來看,轉身間秦風漢骨,揮袂時魏晉狷狂。博袖舞姿,瀟洒飄逸,漢家威儀。穿上承載華夏文明的傳統服飾,穿上古樸大氣的博袖衣裳,跳起莊重內斂的漢舞。彷彿一個轉身間,便夢回漢唐。

(一)習舞的意義

習舞之意義,分三層。第一層,身體層面。活筋骨,通氣血,鍛煉身體。第二層,精神層面。享受舞蹈之時的愉悅和自在。怡情養性,讓自己更優雅美好。掌握一項才藝,提升內在氣質。這兩層都是自己的事情:「我喜歡」,「我快樂」。第三層,理想層面。蔡禮旭老師有句話,「為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我們要考慮的,不僅僅是跳舞對我有什麼好處,還要考慮什麼?對觀看舞蹈的人,有什麼影響?《孝經》有言,「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好的音樂能改善社會風氣,有助於國家長治久安。反過來,「靡靡之音,可以亡國」。所以我們有個成語形容一個朝代呈現衰敗的景象,叫「禮崩樂壞」。有些舞蹈,散發出一種邪魅的氣息,渾濁的氣息,沒有正氣,甚至惹人產生不好的念頭。古人云「冶容誨淫」。所以,上升到這一層意義,舞蹈就不再是「我想怎麼跳就怎麼跳」,而是心心念念為觀舞的人考慮,心心念念系著家國天下。有這樣的器量和胸襟,來跳漢舞,跳出來的韻味,才能夠與中國古人的智慧相應,才能夠與中華神韻的一脈相承。

文化,以文化人。舞蹈,以舞化人。讓人看到你的舞姿,再硬的心,也柔軟下來;心中的煩惱、壓力都飛了,覺得心中很輕鬆,很清靜。蝴蝶效應。不要小看一個念頭的力量,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人,還會影響整個社會、家國天下。

(二)習漢舞的意義

人類學家如是說:「請跳一支舞給我看,我將知道你是什麼人。」新疆舞、非洲舞、傣族舞、藏族舞……看服裝,看舞姿,什麼民族,一目了然。桑巴舞,巴西的;倫巴舞,古巴的;恰恰舞,墨西哥;牛仔舞,美國的;鬥牛舞,西班牙……舞蹈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符號,是文化身份的表徵。

一脈氣韻越千年。一個民族的舞姿里有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不能喪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之中,我們學習和承傳漢舞,不僅是為了自己愉悅和清歡,與此同時,舞者也擔負著歷史使命和文化使命。

對比台灣、日本、韓國,在這些地方生活過的人,有一種感受,這些地域相對比較小的地方,他們的東西和語言習慣,比較小而美。人的思維習慣和他所處的生長環境是有關聯的。他們小而美的東西特別多,和中國大陸的風格完全不一樣,我們這邊,動不動就往大了說,往高了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我們相信,雖然我們的文化遭受過劫難,但在我們的民族記憶中,在我們的血液中,還流淌著泱泱大國的心胸格局和民族氣質。

這時,也許有人就說,跳漢唐舞蹈是那些專業舞蹈演員的事,弘揚民族文化也是他們的事,我沒有童子功,不可能跳得像專業舞蹈演員那麼好。那還要不要學呢?

在藏區,人們不是只有在舞台上才會跳舞。西藏的人民在蓋房子的時候,也會一邊唱歌一邊蓋房子,歇息時跳跳舞。舞蹈在西藏是「生活化」的。所以,中國古典舞也不應該只存在於舞台之上,應該是老百姓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的自己國家文化的東西。出外旅遊,看到青山綠水,一時興起,彈一曲古琴,彈一曲古箏,吹個笛子,跳個漢舞,這才是屬於我們中國人應有的詩意情結與生活情趣。所謂「舞入尋常百姓家」是也。

(三)什麼是「舞」

舞蹈的歷史非常悠久,久到什麼程度,還沒有文字之前,甚至還沒有語言之前,就已經有舞蹈了。藝術方式是超越民族,超越所有語言的,更直接的表達。包括音樂、繪畫、舞蹈……都是比語言文字更直接的表達。其中,舞蹈是人們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人類大概在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進入文明時代。而舞蹈的歷史,肯定至少在一萬年以上,也許乾旱許久下一場雨,人類高興得「手舞足蹈」,「舞蹈」就這麼產生了。就連猩猩,高興起來也會「手舞足蹈」,指不定那就是接近於質樸的原始舞蹈的原型。

這是還沒文字之前,舞蹈的原型。有文字之後呢?

中國「舞」字,《說文解字》中指出,古時候的「舞」字是「從羽從亡」,字形採用「羽、亡」會意,表示頭戴羽飾,跳祭祀舞蹈,以悼念亡靈。郭沫若先生也提出過,他認為,甲骨文的「舞」和「巫」是通用的,是同義字。更甚者,有學者認為,「巫」的甲骨文就是兩個人在跳舞。跳「巫舞」的人稱為「巫」,「以舞降神者」,相貌要很端莊很美,而且要能善舞,跳得很好,而且他的德行要能夠通神。所以,我們可以由此推測,中國早期的舞蹈與祭祀有關。

(四)什麼是漢舞?

那麼,什麼是漢舞呢?

穿著漢服跳的舞,未必就是漢舞。穿上漢服,未必就是漢人。中國古人對「人」的定義是什麼?假如一個人燒殺搶掠、對父母拳打腳踢,我們怎麼罵他?「簡直不是人!」 「豬狗不如!」 在中國文化當中,人之所以為人,不能沒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中國文化對於「人」的定義,與生物學上的「人」的概念不同,它對一個人的內在有要求。舞蹈也是同樣的道理。

穿著漢服,但跳的不是古典舞動作,自然算不上漢舞。但是穿上漢服,跳的古典舞動作,也未必是漢舞,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鑒賞舞蹈有這樣的經驗:有的舞蹈演員,動作非常專業,非常標準,但是和音樂不協調,感覺她跳的「沒有情感」、「沒有靈魂」。

打個類比,中國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書法是不是寫得越標準越美?每個字都寫得特別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厲不厲害?當然厲害。但是中國的審美情趣遠不止於此。甲金篆隸楷草行。都各有各的美。你不能說行書、草書不標準,就不美。書法是見字如人,從一個人的字能看到一個人的性格和氣度。字寫的標準固然厲害,但我們更注重的是能不能寫出神韻。舞蹈也是同樣的道理,能跳的標準,固然厲害,但我們更看重的,是能不能跳出氣韻。

這也是中西方禮儀的一個區別。西方禮儀在形體上有非常細緻的規定,比如,接待賓客,笑容要怎麼笑呢?要露八顆牙齒。多一顆少一顆都不行。不標準。而中國禮儀是什麼?「誠於中,形於外」。我們更注重的這個心,真誠心,恭敬心,然後「行於外」,用語言和動作去表達出來。同樣的,西方舞蹈,如芭蕾舞,更注重形體。中國舞蹈,則更側重於什麼?更講求「神韻」和「氣韻」。這種韻味不可摹寫,只能意會,使中國舞蹈的藝術魅力從愉悅視覺提升至陶冶心靈。

漢舞是怎麼復原的?

就像現在我們學古琴,有部分曲譜傳承了下來,但是譜子沒有標註句豆符號,一拍還是兩拍,古人是怎麼彈,古時候沒有音頻錄製或者視頻錄製,我們無法親眼所見、親耳所賞了。所以,比如一首簡單的《仙翁操》,在民間不下20多個版本。漢唐古典舞也是,沒有活的流傳下來的,都是現代人去復原出來的。

漢唐古典舞,是以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輝煌的漢、唐精神和藝術氣質為審美主幹,以漢、唐為代表的樂舞文化傳統和明、清以來發展成熟的戲曲舞蹈形式為支點,而創建的中國古典舞學派。岩畫石刻告訴我們——約5000年前,我國已有「鳥獸蹌蹌,鳳凰來儀」,「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等舞蹈雛形。西周初年,舞蹈升華為表演藝術,以雲門等「六大舞」為主的雅樂體系初步形成。

漢朝舞蹈風格相對質樸、恢弘大氣。魏晉時期,發展出兩條線,「清逸風」和「狷狂風」,為後來唐朝鼎盛的古典舞兩大類型「軟舞」和「健舞」奠定了基礎。曾經輝煌的漢唐舞風,明清之際幾乎全部湮沒,未留下一支真正「活著」的中國古典舞。後人只能憑藉典籍的描繪,根據戲曲、繪畫甚至武術,根據詩詞歌賦的記載、根據壁畫的形象,去揣度中華舞蹈的根脈,去復原中華舞蹈的「原貌」。

(五)古典舞的藝術氣質

其一,「柔」。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剛硬如玻璃,卻一摔就碎。柔軟如繩子,卻外柔內韌。漢舞當有柔姿。其二,「正」。柔而不失其正。歷史上多少紅顏禍水,如商紂王的妲己……舞姿也許柔美,也許迷人,但如果沒有正氣,勾人心魄,讓君王沉迷女色,不務國政,這就範兒成了紅顏禍水了。我們不要做亡國女。漢舞當有正氣。其三,「清」。與現代的街舞、搖滾樂的「濁氣」相比。古文當中記載,中國古代舞蹈穿的都是「仙女服」。廣袖飄飄,如仙下凡。漢舞當有清氣。其四,穩。中國禮儀,《禮記》當中講到,「頭容正」,「口容止」。新疆舞頭動來動去的,中國古典舞有沒有這樣的動作?沒有。「口容止」,拉丁舞跳舞時,嘴巴的動作非常誇張,有的咧嘴笑,有的是張大下顎。中國古典舞有沒有這樣的動作?沒有,我們是「口容止」。如果是「古典美女氣質」,那就應該是「笑不露齒」。有沒有見過哪一張古人畫女子把牙齒露出來的?沒有。所以,我們記得2006年的春晚,有個節目叫「千手觀音」。大家去觀察她們的表情,就是中國古典舞的表情。新疆舞挑眉,漢唐古典舞有沒有?沒有。眉眼傳情,但是我們不需要很誇張的表情,淡定、從容、自然,才符合中國古典含蓄美的審美情趣。這就是「穩」的氣質,哪怕動作很快,也是穩紮穩打的,端莊的。

當然,芭蕾舞,也符合「柔清正穩」,但西方舞蹈更講求「形體」,中國舞蹈則更講求「神韻」。

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從中國符號,提升到由內而外的中國味道。 「內核比技巧更重要。找到自己的根、守住舞蹈精神和文化理想,才能在國際舞台上不可替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TAG:鳳凰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