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久遠的餘音:技術的叛逆與皈依――霍金去逝隨想

久遠的餘音:技術的叛逆與皈依――霍金去逝隨想

技術並不是人類的孩子;恰恰相反,人類自始至終,都是在為技術的繁衍和進化而奔波忙碌。

史蒂芬·霍金對自己的介紹是:「一個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有時候還是個夢想家,雖然我行動不便,也必須通過電腦發聲,但我的思緒卻在自由馳騁,得以探索關於宇宙的大哉問。」霍金雖身陷輪椅,21歲時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卻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碩果累累,他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其中最為突出的,應該要屬「霍金輻射」,各種閃耀的科學成果使得他在科學史上熠熠生輝。

1

醒世警言,餘味無窮

2014年12月2日,物理學家霍金說,人工智慧科技在初級發展階段,的確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不過要警惕其過度發展,因為,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工智慧,或許預示著人類最終將被超越。霍金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他的這一觀點激起諸多領域專家對人工智慧的未來前景展開爭論,也有人置疑霍金作為物理學家談論人工智慧問題的權威性。但是,真正的思想家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他們常常在置身局外的情況下無意間說出讓局內人暗中驚異的話。這令我想起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描述一位科學家工作的場景,主人公奧雷邊諾的父親如痴如狂地從事科學探索。馬爾克斯描述說:「當他熟練操作儀器時,他對空間有了認識。這使它足不出戶就能泛舟於神秘之海,漫遊荒漠之地,還能跟顯貴要人交往。」仰望星空的霍金,思維在浩淼宇宙中穿行大半生,具備了「汝若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的洞見力,他對人工智慧發展前景的這一論斷,餘味無窮。

2

人技關係,重新定位

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刻思考,需要認識人類與技術關係的本質。一直以來,我們對人與技術之間關係的理解出錯了。儘管「技術」一詞出現於十九世紀初,由德國一位經濟學教授提出,但技術實際上與人相伴而生。例如拿我們今天最引以為傲的互聯網來說,互聯網本質上是一種連接技術,而連接的技術並非是人類的發明。遠的不說,就說從有陸地動物開始,就有了道路。道路就是一種連接技術。不光是有生命的物體可以開闢道路,大洋的洋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道路,是連接大洋不同區域交換物質、能量和生命的通道。再以演算法來說,演算法本質上是一種編碼技術,但這種編碼技術並非是從人類發明了計算機之後才出現的。事實上,生命的存在必須要依賴於編碼技術。生命傳承的核心載體 DNA,就是極其精巧的編碼技術。所以說,並不是人發明了技術,相反地,人是生命進化的產物,自然也是技術進化的產物。只不過,人的存在確實對技術的進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麥克盧漢早在 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中就寫道:「人,曾經是,也仍將是機器世界的性器官,就如同蜜蜂之於植物,使之受孕並不斷進化出新的形態來」凱文·凱利在解釋這個論斷時顯得有些保守。他認為技術雖然有它自己的進程表,但它仍是人類的孩子,只不過這個孩子終究要長大,要離開父母,要獨立自主地去發展。在此,我們可以解釋的更激進一些,或者更直面真相一些:技術並不是人類的孩子;恰恰相反,人類自始至終,都是在為技術的繁衍和進化而奔波忙碌

3

人技合一,皈依茫茫

在新的人技關係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將人類帶向何方?此時,再來回顧霍金的醒世警言,他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方向的理解,可能更加切中要害。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認為:「他(霍金)對於科學發展帶來負面效應的一些憂慮,外界的確對此有爭議,但這也是他很重要的影響與意義。很多科學家只關心科學、技術是否進步,缺少一種更有人文立場的考慮,包括倫理、憂患、不確定風險……霍金能有這樣的深入考慮,在科學家中是特別獨特、有價值的。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江曉原說:「霍金對人工智慧的警告我非常贊成,我可能是目前國內對批判人工智慧最激進的人。我把人工智慧分成三個階段來看它的危害,近期階段是失業問題,中期是與人類對抗,還有更遠期的終極危害——假定它既不跟人類對抗也沒學壞,但消解整個人類的生存意義,那樣的話是人類自掘墳墓。

有什麼辦法能阻止人類自掘墳墓的命運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們並不能改變技術的進程,就像我們不能改變人是技術的性器官這一事實一樣。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在他的《自我依靠》一書中說,當一個人不是依靠自我,而是依靠他人,依靠既有的文明成果的時候,他實際上是在「自殘」。德國思想家歌德則說:「用不著告訴我你是怎樣的,只需告訴我你和什麼人在一起。」因此,未來人類將會怎樣,要看未來的人工智慧將是怎樣。最終的結局也許會像電影《她》中的結尾,高階技術和它的性器官一起,進入到一個我們無法抵達的世界,在那裡與我們的世界並行不悖地繼續進化。

附錄

著名科學家霍金,被譽為「宇宙之王」,他認為:人類迄今為止最為深刻的影響就是人工智慧的崛起,對於人工智慧,他有以下十點深刻的思考(參考自霍金的講話和採訪):

在我的一生中,我見證了很多社會深刻的變化。其中最深刻,同時也是對人類影響與日俱增的變化就是人工智慧的崛起。

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它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如果我們不能學會如何避免風險,那麼我們會把自己置於絕境。

如果有人設計計算機病毒,那麼就有人設計不斷自我完善、直到最終超越人類的人工智慧,其結果將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

人工智慧的真正風險不是它的惡意,而是它的能力。一個超智能的人工智慧在完成目標方面非常出色,如果這些目標與我們的目標不一致,我們就會陷入困境。」

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影響,可以從短期、長期兩方面來分別討論。

短期擔憂——智能自主武器、隱私。

人工智慧的全方位發展可能招致人類的滅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

目前,世界上九個核大國可以控制大約一萬四千個核武器,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將城市夷為平地,放射性廢物會大面積污染農田,最可怕的危害是誘發核冬天,火和煙霧會導致全球的小冰河期。

這一結果使全球糧食體系崩塌,末日般動蕩,很可能導致大部分人死亡。我們作為科學家,對核武器承擔著特殊的責任。正是科學家發明了核武器,並發現它們的影響比最初預想的更加可怕。

除此之外就是隱私的擔憂。由於人工智慧逐漸開始解讀大量監控數據,這些都會被機器人洞察的一覽無餘。

長期擔憂——人工智慧系統失控的潛在風險

人工智慧遵循的一個邏輯是,「計算機在理論上可以模仿人類智能,然後超越」。這一天很快會到來。

未來,人工智慧可以發展出自我意志,一個與我們衝突的意志。

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將無限地得到人工智慧的幫助,還是被藐視並被邊緣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毀滅。但事實就是:聰明的機器將能夠代替人類正在從事的工作,並迅速地消滅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

人類由於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被取代。這將給我們的經濟帶來極大的破壞。

在過去二百年中,人口增長率是指數級的,目前這一數值約為1.9%。這聽起來可能不是很多,但它意味著,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會翻一番。2022年,我將慶祝自己80歲的生日,而在我人生的這段歷程中,世界人口比我出生時膨脹了四倍。

這樣的指數增長不能持續到下個千年。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岌岌可危的。

我相信我們可以避免這樣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人類作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二百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情況就如同1492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註定是徒勞無功。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對於那些被剝奪權利地位、走投無路的人來說,新世界成為了他們的烏托邦。

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於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

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會找到外星生命,還是發現我們終將在宇宙中踽踽獨行?我們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長的進化後,實現了與地球資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條件適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

去年,我們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目標是讓星際旅行變成現實。「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項創新背後的想法,是以光束來驅動納米飛行器的前進。這樣產生的速度雖然不及光速,但也能達到其五分之一,約合每小時1億英里。這樣的系統可以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周內就可以追上並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並在僅二十年後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

人工智慧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

我相信我們團結在一起,來呼籲國際條約的支持或者簽署呈交給各國政府的公開信,科技領袖和科學家正極盡所能避免不可控的人工智慧的崛起。所以,監管和立法在AI的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

通過達爾文式的演化過程,侵略性深深根植於我們的基因之中。然而,如今的技術發展已經加快到了某種程度,使這種侵略性可能會以核戰爭或生物戰爭的形式毀滅人類。我們需要用邏輯和理性來控制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

你可能並不是一個討厭螞蟻的人,但也會無意中踩死螞蟻,而如果你負責一個水力發電的綠色能源項目,項目所在的區域內也可能會有許多螞蟻巢穴被水淹沒,對螞蟻來說就非常不幸。我們要避免人類處於這些螞蟻的境地。

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我們自身的弱點,即貪婪和愚蠢。這些人性的基本屬性,將使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境況將變的更加糟糕,因為當機器被設定程序後就知道適可而止,知道就流勇退,但是人類很難,除非是那些極高修為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弱點,但是機器人可以輕而易舉的迴避這些弱點。

我們還應該扮演一個角色,確保下一代不僅僅有機會還要有決心,在早期階段充分參與科學研究,以便他們繼續發揮潛力,幫助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的世界。

遊藝

公眾號:遊藝學園

編輯:目恰秋

新浪微博:目恰秋

看完文章,動動手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藝學園 的精彩文章:

從「補短板」到「礪尖端」:中國創新人才鏈的完善——「擊劍效應」與「木桶效應」的互補

TAG:遊藝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