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四首詩讀懂「良知」

四首詩讀懂「良知」

王陽明在越地講學期間,連續作了很多篇吟詠良知的詩。據傳朱子曾吟誦《性理吟》,傳於後世。詩文論及性理,但究竟是否為朱子所作尚存疑問。而王陽明的《良知吟》,可以稱為思想詩,跟《性理吟》有點類似。

王陽明所作的關於良知的詩中,首先應當舉出《詠良知四首示諸生》(《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

第一首為:「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這首詩主要是講述,人人都和孔子一樣擁有良知。第一句「個個人心有仲尼」,是說每個人都和孔子一樣有一顆聖人之心。東正堂也曾講過(《王文成公全書論考》卷十《詩四·續篇·賦詩》),有點像禪宗宣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聖人之心乃聖人秘傳,非良知莫屬。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當直指之。同樣,王陽明直指良知,教化人們成為聖人。

然而,他又告誡說,世人並未直指心中的良知,卻陷入以知識求之於外的迷惘。因此,在第三句中,他曉諭道,應直指心中的真髓,不要犯了以知識求之於外物的錯誤。並告訴人們,應當相信,我們和聖人一樣,心中具備良知。

下面看第二首:「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這首詩是說,良知才是成為聖人的秘訣,聖學也如同佛教道教那樣有自己的口訣,那就是良知。第四句中援引道教進行說明。後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告訴我們道家煉丹成仙的秘訣。王陽明藉此告訴我們,良知如同道家的參同契中的秘訣一樣,是聖學中的要訣,不可被煩惱見聞迷惑,陷入求天理於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惱,應當直指聖學的真髓。

第三首可以說是王陽明《良知吟》的代表:「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這首詩告訴我們,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盤針那樣給我們指示方向。因此,良知正是宋儒所講的天理,萬事萬物皆有定理,不可陷入外求的迷惘。很明顯,第三句中「從前顛倒見」是指世間儒生奉為正宗的朱子學。

而且,在這首詩中,可以說是明示了王陽明所講的「培根之學」的真髓。總而言之就是良知。相較於培根之學,朱子學就應該被稱為枝葉之學。王陽明述懷道,在領悟良知以前,求道於外部枝葉之學,而不是內部根源,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也就是說,王陽明在提倡「良知」說之前,倡導心即理,認為誠意便可完成《大學》的工夫,主張事上磨鍊,尚未脫離枝葉之學的領域,他肯定覺得有些遺憾。但是,在提倡「良知」說以後,王陽明在這首詩中向世人明示了朱王兩家學說的區別。

最後看一下第四首:「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這首詩是說,良知即天理,而天理不可外求。第一句中的「無聲無臭」是源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詩經·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說無聲無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天理的極致。

王陽明以《大學》中的「獨知」來講述良知,東正堂提到(《王文成公全書論考》卷十《詩四·續篇·賦詩》),《大學》《中庸》中提倡「慎獨(君子必慎其獨)」,朱子註解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就此,王陽明論述道:「所謂人雖不知,而已所獨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處。」(《傳習錄》下卷)在上述詩中,王陽明將朱子說的「獨知之地」改成了「獨知時」,而且認為這就是本心,即良知。將「地」字改為「時」字,大概是跟詩韻有關,不值得討論。

第二句中說,無聲無臭是天地萬物之基礎,也可以說良知即是宇宙的根本。因此,王陽明感嘆道,我心即良知中藏有取之不盡的真理,世人卻不知求其於心內,而是將其拋棄,求之於外,所以在後句中吟道,這就像乞丐乞討一樣。

摘自岡田武彥著《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笑笑生 註:為更好的為心友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本平台將會以「智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變更為企業認證,歡迎廣大心友繼續關注、批評與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修鍊強大的內心;不做紅塵俘虜,不成慾望奴隸!
最大的用心是無心:心中無事,才能日日是好日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