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創:元朝建立之前

原創:元朝建立之前

元朝建立之前

太祖時期

統一與伐金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少數民族。13世紀初,統治華北的金朝在金帝衛紹王的統治下走向衰落,原金朝藩屬國的蒙古諸部經過多次征伐後由蒙古部統一。

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春,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蒙古部鐵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稱號,建國大蒙古國(即蒙古帝國),後被尊稱元太祖。

金朝與蒙古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復仇,然而西南的西夏與金朝聯盟,為了避免被西夏牽制,先後三次率軍(1205年、1207年與1209年—1210年)進攻之,迫使西夏夏襄宗稱臣。

成吉思汗五年(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斷交,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戰役大破四十萬金軍, 隨後攻入華北地區並四處屠殺。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稱臣,並在蒙軍撤退後遷都汴京。隔年5月31日蒙軍南下佔領金中都,並且獲得名相耶律楚材,這對於鞏固華北地區有很大的幫助。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 ,命他持續進攻金朝。木華黎為了鞏度漢地,收降地方自衛勢力如真定史天澤、滿城張柔、東平嚴實與濟南張宏,史稱漢族四大世侯,後來他們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華黎除了對金朝的戰爭讓金朝疆域萎縮剩河南與關中地區之外,並於元太宗三年(1231年)派兵進攻高麗,讓高麗王室退守江華島。

滅西遼與西征

西域方面,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成吉思汗四年(1209年)到成吉思汗五年(1210年)就讓新疆東部的畏兀兒與伊犁河谷的哈剌魯先後歸順。當金朝遷都並將要滅亡之際,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訶末時期崛起,該國訛答剌地方大臣海兒汗(亦納勒術)前後兩次屠殺蒙古商隊並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決心發動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蒙將哲別殺死佔領西遼並稱遼帝的屈出律,攻佔塔里木地區,史稱蒙古攻西遼之戰。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軍十萬西征花剌子模。由於沙阿摩訶末抵擋不了蒙軍攻勢,畏懼而逃,在屠殺掉花剌子模的40個城鎮之後,花剌子模也於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年)亡國。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別追殺摩訶末,摩訶末最後死於裏海。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戰役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年)復國於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

元太宗二年(1230年),札蘭丁被蒙古將軍綽兒馬罕攻滅。速不台和哲別最後於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年)從撒馬爾罕出發經過今伊朗高原北部,進攻殺掠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王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之後,並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抵達欽察(位於俄南),期間攻佔不少國家。於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戰(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更是擊潰基輔羅斯諸國與欽察忽炭汗的聯軍,並向西進軍到今烏克蘭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之後折轉圍攻基輔,之後東返,並於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9月攻擊時伏爾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爾加保加利亞最後渡過伏爾加河東返中亞。成吉思汗將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給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四子拖雷領有蒙古本土,三子窩闊台成為大汗繼承人。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蒙古回師後,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歸師滅西夏。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監國。


滅金與治理漢地

拖雷監國兩年後於元太宗元年(1229年)舉辦庫里爾台大會,窩闊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管理整個蒙古帝國。後尊稱元太宗。

元太宗三年(1231年)窩闊台汗率軍南征金朝,並命四弟拖雷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戰擊潰金軍。

元太宗六年(1234年)蒙宋聯軍聯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朝亡。南宋雖然發起端平入洛以收復河南地,但是華北地區最後由全由蒙古佔領。

元太宗七年(1235年)窩闊台汗定都哈拉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後,藉此率軍南征南宋以報復之,掠奪兩淮地區後北返。蒙古為了防止華北的漢人世侯叛變,派探馬赤軍(振戍軍)進駐漢地;進行兩次人口調查,將半數漢人分封給蒙古功臣。由於需要人才治理國家,窩闊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議,於元太宗十年(1238年)命術忽德和劉中舉辦科舉,史稱戊戌選試。這次考試錄取東平楊奐等名士,為統治華北帶來不少人才,但後來以「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 。


第二次西征

西線方面,元太宗七年(1235年)窩闊台汗命朮赤長子拔都、貴由與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稱拔都西征。元太宗八年(1236年)成吉思汗長子朮赤長子拔都、次子察合台長子拜答兒、三子窩闊台長子貴由、四子拖雷長子蒙哥各統本王室軍,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分遣長子從征,以拔都為統帥,速不台副之,共15萬大軍,自各地出發,秋季抵伏爾加河東岸集中。諸王商定後,各率本部兵前進。

元太宗八年(1236年)至乃馬真元年(1242年)間攻佔欽察草原、基輔羅斯等各公國與匈牙利、摩爾達維亞、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波西米亞與捷克、摩拉維亞與斯洛伐克、威尼斯共和國、原南斯拉夫地區、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拉什卡、神聖羅馬帝國等等中東歐各國,攻佔與殺掠東歐北部與中部,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11月窩闊台汗去世,由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監國,元定宗元年(1246年)3月的庫里勒台大會由其子貴由即位,後追尊稱元定宗。其母乃馬真脫烈哥只得還政與他。貴由在位三年,朝政多由鎮海等人主持。

元定宗二年(1247年)吐蕃諸部歸附大蒙古,史稱涼州會盟。之後,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四代祖師薩班又向西藏僧俗發布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至此,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從而展現了蒙、藏、漢等多個民族大融合。

元定宗三年(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元憲宗元年(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列門失去汗位。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

憲宗漢化

元憲宗二年(1252年)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置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元憲宗三年(1253年)率蒙古軍攻雲南,四年與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國。擴大南宋防線缺口 。元憲宗八年(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跨台,高麗成為藩屬國。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當(今雲南麗江北部)直攻經過安南,進攻宋廣南西路而直攻荊湖南路,並兵臨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 。

蒙哥於元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在川陝四路的夔州路合州的釣魚城之戰戰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奪位。

第三次西征

西線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亞,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元憲宗六年(1256年)旭烈兀攻滅伊斯蘭教的暗殺組織木刺夷。

元憲宗八年(1258年)西征軍攻佔伊斯蘭哈里發最後領地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隔年滅敘利亞阿尤布王朝。

中統元年(1260年)佔領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然而當旭烈兀得知蒙哥於南征南宋時去世的消息後,立即率大軍回師爭位。留下的蒙軍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魯特戰役敗於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徵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小兩口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的小兩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