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轉中國互聯網音樂

反轉中國互聯網音樂

版權總算塵埃落定了,可以好好迎接未來的較量了。

作者 | 小野

編輯 | 未來

中國的互聯網音樂圈越來越熱鬧了。

3月第一天,網易雲和華研達成戰略合作,這場表演就開始了,那天,是一整天的(網易雲的)用戶高潮、行業高潮、和媒體高潮。

好看的總是在後頭。

反轉

對另一部分用戶來說,噩耗在第二天傳來。

3月2日晚上,我18歲的弟弟,指著QQ音樂上面林宥嘉的一首歌問我:「為什麼我昨天剛聽的歌,今天就聽不了?」

就在第二天,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面下架華研國際旗下歌曲,別說田馥甄和林宥嘉的最近專輯,就連《Super Star》如此有年代的歌曲都不例外。

雖然是情理之中,但卻是意料之外。

無論是網易雲不轉授還是騰訊不接盤,於網易雲而言,都背上了「獨家」的風險——這樣的結果,網易自己沒想到,也並不想看到。

於是,就有了第二次反轉。

3月6日,網易雲音樂與阿里音樂共同宣布,雙方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有媒體稱這次合作為一波「騷操作」,為什麼這樣說?

第一,網易雲音樂剛剛從阿里音樂手中搶下華研,按說兩家應該是剛剛結下樑子,不過轉眼就達成和解,成了戰友;

第二,網易雲以華研、天娛為底牌,換取了自己一直缺失的滾石、S.M.等重要的華語和韓流曲庫;

第三,隨著華研從阿里去了網易,之前騰訊因與阿里轉授而得到的華研版權再次失去——如去年騰訊和阿里落下網易一樣,這次,阿里和網易也落下了騰訊。

這樣一來,網易雲既摘掉了「獨家」的風險,又完善了曲庫,一定程度上又阻擊了騰訊,可能藉此機會再帶來一波用戶增長。所以很多人說,在這相繼的兩波版權操作中,網易雲成為最大贏家,然而,從既已形成的事實和數字音樂的未來來看,可能並不會如此。

結局

我們先看一下發生的這3次轉授,這真是中國互聯網音樂圈難得的大同,短短半年間,騰訊、阿里、網易達成了兩兩交叉相互轉授權,這是之前所不能想像的。

從明面上說,兩兩轉授,每家原有的獨家內容,再加上其他兩家的獨家內容,這樣的話每個app的曲庫都應該是最全的,用1個app就能聽全——然而,這是理想狀態,前提是建立在相互轉授都能達到100%

事實,目前還不是如此。

且不說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相互轉授權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明確表示了是99%,而在沒有表明的騰訊與阿里,阿里與網易雲的兩次轉授,也並不是100%,每家都留了一手。

(好了,我們要放大招了)

我們用一張圖,直觀的看一下目前主流唱片公司的版權分布。

這是目前主流唱片公司的版權分布,每家都有哪些藝人的版權我們不再詳述。從這張表,我們有5個發現:

第一,目前,沒有一家app可以擁有最全曲庫。

第二,騰訊沒有網易拿到的華研和天娛,網易沒有騰訊拿到的YG、英皇和相信音樂,這就是那未達成轉授的1%(一部分)。

第三,阿里音樂基本全部轉授了自己獨家合作的唱片公司,包含SM、滾石、寰亞和BMG。不過也有,為數不多的例外,比如馬雲和王菲合唱的《風清揚》,騰訊沒有,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首歌網易雲也沒有,比如自己推出的《尋光集》、《尋找未曝光少年》、《Next Level》等等。

第四,阿里音樂擁有了騰訊和網易獨家合作的唱片公司版權,唯獨缺了另一版權大戶——太合音樂,包括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和摩登天空(太合代理)。

第五,百度音樂越來越沒落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太合自家版權和去年買下的滾石,在版權方面已經基本不投入了。

單從曲庫角度,如果只看這些唱片公司的版權,「騰訊、阿里與網易雲三足鼎立」這個點是站得住的。

然而,又有然而,版權不僅僅是這些唱片公司,還有歌手工作室,還有獨立音樂人,還有影視歌曲,還有音樂綜藝……這些我們來看下面的表。

部分歌手和音樂綜藝版權分布

這張表一出來,關於曲庫的誰多誰少,我想我們就不必再爭論了。騰訊音樂在流量級歌手、音樂綜藝、影視歌曲方面全面領先,並居於主動地位。在與網易與阿里的兩次轉授中,這三部分的曲庫大部分都沒有轉授,而這正是騰訊音樂能夠鉗制對手的命門。

在傳統唱片時代留下來的存量版權,騰訊、阿里與網易雲基本形成了三家共享,而樂壇新產生的歌曲基本由騰訊掌握,網易雲和蝦米雖然有自家的音樂人計劃推出的新歌,但重量級還遠遠不夠。

對騰訊目前的唯一對手網易雲來說,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拿到這些是非常有必要的。

未來

3月1日的那場狂歡,淹沒了一個對中國數字音樂的未來更為重要的消息。在網易雲和華研轉授的同一天, Spotify正式向美交所提交了招股書,這份公開的文件顯示,它持有騰訊音樂9%的股份,價值為9.1億歐元。照此推算,騰訊音樂的估值為101.1億歐元,相當於123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去年彭博社報道的100億美元再次提高。並且,比目前同為騰訊體系分拆出來的閱文集團705億港幣的市值(約90億美元)還要高。

我們說後版權時代,比產品、比體驗、比服務,但作為一家商業公司,賺錢才是正經事。終極目標,都要講自己的商業故事。

不同的產品、不同體驗、不同的服務,會造就不同的用戶,擁有不同的優勢,產生不同的盈利方式。太合音樂雖然不願在百度音樂再投入版權成本,但自己作為唱片公司的版權收入卻也是賺的盆滿缽滿;網易雲音樂雖然沒說盈利,卻也在電商和知識付費踏出第一步;最接近上市的騰訊音樂,可能更多元化。

回想過去幾年,還有什麼事能讓用戶、行業和媒體都高潮呢,其實,除了版權,還真沒有。

從2015年7月的「最嚴版權令」時代開始,我們說「數字音樂在2016年進入了下半場」,然後是「2017」,然後是「2018」,不過今年的辭彙已經是「後版權時代」了。

現在總算塵埃落定了(暫時)可以好好迎接未來的較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新聲意 的精彩文章:

TAG:音樂新聲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