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樂朗讀:成長都是「自得天機自長成」

美樂朗讀:成長都是「自得天機自長成」

「南師讀書會」是佛醫堂發起的一個推廣閱讀南懷瑾老師著作的公益項目,我們每天就一個主題為您朗讀幾段南懷瑾著作中的文章,讓大家可以用碎片化時間,每天讀點南懷瑾。

各位師兄好!歡迎您收聽「南師讀書會」,我是美樂,在這裡每天為您朗讀幾段南懷瑾老師著作中的摘錄,助您每天有所進步。

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南懷瑾老師講述:所謂成長都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主題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啟發。

我想起古人兩首詩,我經常引用的,也是我的一輩子的寫照:

雨後山中蔓草榮,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

「雨後山中蔓草榮」,他說山裡頭,等於我們廟港這個地,原來是荒郊。他說大雨以後荒山裡頭的那個草,得了天上的雨,自己生出來了。「沿溪漫谷可憐生」,這些草沒有人培養,這些樹木是自己成長的。「尋常豈藉栽培力」,尋常就是平常,藉就是依靠,沒有靠哪一個提拔,沒有靠哪一個幫忙。「自得天機自長成」,我從年輕到現在,常常感嘆,自己的一生也是這樣。比如這三位老闆,做生意的許多人,或者做事業的等等,都有這個感慨。

我回到大陸以後,看到這一代,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青年,包括你們四五十歲的幾個,都是自己成長出來的啊!都是一樣的可憐,「沿溪漫谷可憐生」。「三反」「五反」以後,一毛錢沒有,自己怎麼幹上來的?「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好可憐啊!所以像有人說要叫誰來幫忙我啊,都不要,我們都「自得天機自長成」啊!要是人家不要我們長成就算了,做枯草爛草算了嘛,這是菩薩發心。第二首:

自少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干,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兩句詩對於現代的社會、文化、教育、人生,是很悲觀的。人貴自立,要很努力自己站起來。「自少齊埋於小草」,他說一個大樹根苗,跟小草一起生長。「而今漸卻出蓬蒿」,從小看不出來,現在慢慢長大了。「時人不識凌雲干」,時人,當時的人,看它是個小草嘛,理都不理。「直待凌雲始道高」,一直等到這棵樹長得沖向雲霄了,大家就說好偉大的樹啊!所以任何偉大都是從平凡中來的。

「時人不識凌雲干」,世界上的人看現成的,不看你前面怎麼努力。修行也是一樣,出世法,入世法,做人做事都是一樣。

所以這兩首詩我們從小背來,我一輩子都當作自己的鞭策,做事情不求人知,只問自己該做不該做。所以儒家的道理就是「理所當為」,應該做的就做了,不管一切。也就是昨天引用禪宗祖師講的「龍銜海珠,游魚不顧」。這些是是非非,同那些障礙聽都不聽,那是空話,沒有用的,做出來才是真的。

這兩首詩也是偈子,你們每個人可以拿來安慰自己,勉勵自己。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這段話有兩方面的意思。我們研究起來就感覺到這則名言的深度。如配合人生的經驗,一生用之不盡,受用無窮。頭一段「君子不可小知」的「小知」,以客觀而言,我們對偉大成功的人物,不能以小處來看他,等他有成就才可以看出他的偉大;相反的,就是小人看不到大的成就,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他的長處。以主觀而言:君子之大,有偉大的學問、深厚的修養、崇高的道德,看事情不看小處而注意大處。小人則不可太得志,如果給他大受,他受不了,小地方他就滿足了。

這是兩種觀點的解釋,如果在人生體會上,我們看到過許多的聰明人,年紀輕輕一得志就完了,這就是「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有許多人有真的智慧,要看大節,在大節處能受,就是大根大器。

上面古人這首刻畫人生很清楚的詠松詩:「自少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干,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詩是講一棵松樹的幼苗,當小的時候,和一般的草一樣,都埋在那裡,誰也想不到,這一片小草里的這株幼苗,幾十年、幾百年以後,會成為那麼高大的樹。但它在當時是慢慢的出頭,比小草只高一點,當時的人也絕認不出,它將來會變成神木。一般人都等到這棵樹長大了,高得看來差不多挨到了天了,才仰頭來讚歎:「偉大啊!高呀!好!了不起!」人生也就是這樣,當平常在努力的時候,就是那麼可憐,沒人了解,等到成功以後,各個都叫好了。看透了人生,只有自己去努力,到成功了,自然有人讚美、喊偉大。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是這樣。

人生也是如此,對孩子們的教育也是如此,要使他受得艱難,要給他「自得天機自長成」的環境。父母的愛護過分了,恰恰是毀了他。

我們看了這兩首詩,就可以了解小知大受的道理。偉大成就的人,都要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不要被小聰明自誤,更不要短視。所以《論語》上記載聖人之言了不起的地方,像一具很好的古董放在面前,它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越看越美,從任何角度看,都覺得有新的發現。現在的工業產品就不一樣,初看很漂亮,多擺兩天就完了,很討厭了,非把它毀掉不可。古書就有這個道理,它的含義使我們多方面去發覺、體會。對這幾句書,我們有時不必一定說是哪方面看法,要在人生中多加體會才對。

——《論語別裁》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個人抱不了,要許多人聯手合圍才能環抱。這樣的大樹如何長大的?「生於毫末」,也是從一株秋毫小苗長起來的。初生嬰兒身上的毛,若有若無,叫做毫毛,在毛的頂巔上一點點,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叫做「毫末」。樹苗剛剛生出來的,也是毫末一樣。

講到這裡,我也經常引用古人這首詩,鼓勵青年們要注意,這首詩可以背起來:

自少齊埋於小草,而今漸卻出蓬蒿。

世人不識凌雲干,直到凌雲始道高。

人不要動不動想去自殺,我一點都不同情這種人,沒出息嘛!父母給你一個身體,不能做頂天立地的事情,想不開有什麼用呢?看了古人這首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一首詩是哲學,所以中國的哲學都在詩里,雖是寫一棵松樹,實際的意思是要我們懂得人生。山上一棵大松樹,大陸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來像一條龍一樣。這棵松樹在小的時候,「自少齊埋於小草」,如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它與一般草一樣,種在那裡。它緩緩慢慢地長出來了,漸漸出蓬蒿,頂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樣,許多人對它還要燒香頂禮膜拜呢!

可是,當這棵樹小的時候,看它很平凡。「直到凌雲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曉得看前因;等到樹木長到天一樣高,仰頭來看,頭上的帽子都因仰頭掉下來,這時才說:哦!好高啊!絕不會在幼小的時候看出它的高,這就是人生。所以,青年同學們要注意,人貴自立,要自己站起來,不要剛剛出頭,就想要別人讚美你高,那是高不起來的;等自己真的長高了,別人自然會說,好高啊!

這說明了人生的道理,也是解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的道理。這是自得天機,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也須具備這樣大的勇氣。

我常常給同學們講,從推翻滿清帝制以後,拿最好的學校如有名的北大來講,你們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有哪個人知道第一名是誰的?清華第一名的幾十年來有誰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拿上海來講,你們現在看到每個學校畢業的同學,社會上能立足的、事業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錢的,哪個是名大學畢業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這個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社會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從很好的學校出來的。這就是性情,他的稟賦問題了;教育只是一個增上緣,我們做老師的盡量幫他、培養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稟賦站起來,這是教育的目的。

這兩首詩,我從小几歲背到現在。「自得天機自長成」,我的一生自己就有這個感覺,不是誰培養我出來,是我自己成長起來的。其實受教育的孩子們,將來好壞他自己會成長。我很感慨,一般社會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受過好的教育,當然能受好的教育更好,我們並不否定教育。

有時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難的事情,念佛、禱告上帝仍無法定下來的時候,「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要有這個勇氣,要有這個魄力,這才真是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別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老子他說》《廿十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以上朗讀的內容,是南老師教導我們:看透人生,自己去努力,做事情不求人知,只問自己該做不該做。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要如此。希望大家有所醒悟。

本期南師讀書會的文字部分是摘編自「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公眾號,我們對編者表示感謝。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南懷瑾,多去讀南老師的著作,更推薦大家多來佛醫堂參加共修活動,真正踐行南老師所倡導的「實修」精神。

感謝收聽本期「南師讀書會」,我是佛醫堂的義工美樂,我們下期再會!

「南師讀書會」是佛醫堂所創辦的一項推廣閱讀南懷瑾老師著作的公益項目,如果您對我們的工作有任何建議,請在本文底部「寫留言」,希望我們共同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請注意我們讀誦的內容僅為南懷瑾老師著作中的一點摘錄,旨在讓更多人能輕鬆地學習南懷瑾老師講述的精華內容,但各位師兄不可以偏帶全,建議大家多去閱讀南老師的完整著作。

如需收聽更多「南師讀書會」的音頻,請您用「考拉FM」手機軟體關注「佛醫堂」。(責任編輯/普昕)

「佛醫堂流通處」所銷售利潤均用於支持佛醫堂平台的公益事業,您在本處的消費也是在供養佛醫堂的文化道場,全體義工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聲明

佛醫堂公益事業的一切之功德,皆悉迴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讀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醫堂 的精彩文章:

徐思朗讀:為學與做人
美樂朗讀:在劣根性前,明知故犯最可怕

TAG:佛醫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