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祥:魯迅輯校古籍研究述評

石祥:魯迅輯校古籍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

1979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本科)、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文學博士。現為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曾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魯迅輯校古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清代民國版本學學術史研究——以『範式』形成為中心」,出版專著《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月)。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與新文化運動無可爭議的核心人物,對他的研究早在其生前就已展開,時至今日,研究成果已極為豐富,涵蓋了生平、文學創作、思想等諸方面。可以說,魯迅研究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最為成熟和發達的專門領域。

由於魯迅在歷史上更多是以文學家、思想者的面目出現,因此研究者也將絕大部分精力投注於對「文學家魯迅」、「思想者魯迅」的考察,「學者魯迅」的受關注度明顯遜於前兩者,因此對於魯迅學術活動的研究較少,其中對魯迅輯校古籍的研究尤顯稀少。與其他領域相比,這一領域研究起步晚,成果數量少。以下擬對已有研究,分類擇要評述。

1.魯迅輯校集部古籍的研究現狀

魯迅曾多次校勘《嵇康集》,加之他對「魏晉風度」的偏愛,是以魯迅輯校《嵇康集》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汪和《關於魯迅先生手稿》[1]、陳夢韶《關於魯迅遺著》[2]寫作於手稿發現之初,簡略介紹了手稿情況,考出該稿系魯迅執教廈門大學期間為《廈大國學》所作。徐文玉《發現記》披露了手稿發現過程中的細節。[3]

趙英《魯迅校錄》細緻梳理了魯迅校書的時間脈絡。[4]顧農《關於魯迅校本手稿》全面考察了各種魯迅校本手稿,結合《魯迅日記》等材料,考證魯迅校書史事,將其校書方法歸納為「研究所校之書的版本源流,慎重地選定校勘底本」、「據實際情況,確定校勘操作具體方針」兩點。[5]

相比之下,魯迅校《沈下賢文集》的受關注度明顯遜色。顧農《關於魯迅校本》是僅有的重要成果,考述該書的各種魯迅校本,復原魯迅校書過程。[6]

2.魯迅輯校小說文獻的研究現狀

魯迅對小說文獻(尤其是古小說)系統性、開創性的整理研究,是他對小說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成果當推《古小說鉤沉》,該書本身又是輯佚著作,因此成為魯迅輯校古籍研究的最大熱點。

《古小說鉤沉》的重要研究者首推林辰。《古小說鉤沉》是未完全之作,在篇目次第、輯錄年代、原始規劃等基本問題上均存在不明點,林辰先後撰寫了《關於的輯錄年代》、《所收各書及其作者考略》、《魯迅計劃中的原貌》、《魯迅輯錄的成就及其特色》(均收入所著《魯迅述林》)[7],考證細密,廓清了諸多疑點,結論堅實可信。

其他較為活躍的研究者則有顧農、趙英。顧農針對《古小說鉤沉》的系列論文,較為系統地討論了該書的成書過程、編纂體例、成就不足等諸多問題。[8]趙英《未曾發表過的魯迅撰》披露了之前秘藏的魯迅手稿,更揭示出魯迅在《古小說鉤沉》上未為人知的工作。[9]此外,趙英《籍海探珍——魯迅整理祖國文化遺產擷華》是迄今僅有的探討魯迅與傳統典籍文化關係的專著,書中以相當篇幅考述了多種魯迅輯校之書,重在理清魯迅輯校各種古籍的時間脈絡,對《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著墨尤多。[10]

此外,陳龍通過對具體書籍的實際比勘和版本調查,考證了魯迅輯錄《古小說鉤沉》所用典籍的版本問題。[11]朱成華等人以札記方式訂正了《古小說鉤沉》的錯漏及整理本的點校訛誤。[12]李柏、趙偉則對《古小說鉤沉》所收的具體書籍進行了校勘學方面的訂正辨疑。[13]

《唐宋傳奇集》是魯迅小說文獻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受關注度卻遠不及《古小說鉤沉》。顧農《關於手稿》考察了該書編纂過程、文獻成就等問題點,是最主要的相關研究成果。[14]

除了針對具體文獻的個案研究,宏觀式的總括研究也是魯迅輯校小說文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維培《魯迅在古代小說文獻學上的貢獻》論述魯迅以《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在構建中國古代小說文獻學基礎的學術成就[15],葉樹聲《魯迅輯佚小說探微》則側重於總結魯迅輯錄小說文獻的方法。[16]

3.魯迅輯校子史典籍的研究現狀

在魯迅輯錄的史部古籍中,《謝承後漢書》較為重要且部帙較大。盧芳、湯穎儀《沒有被忘卻了的工作——以魯迅先生輯校的謝承為限》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對《謝承後漢書》的歷史淵源、魯迅輯佚的過程、方法和成就予以綜合考察。[17]

在子部典籍中,顧農《關於魯迅輯本等五種》以魯迅手稿為研究依據,論及《范子計然》、《魏朗子》、《任奕子》、《志林》、《廣林》等五種古籍的魯迅輯本,考述輯錄時間,論述魯迅輯本的價值成就。[18]

對於魯迅校本《嶺表錄異》,學界研究相對較多,其中以顧農的系列論文最為重要,其研究風格與前列顧氏諸文相同,側重於史事梳理與價值述評。[19]李春桃《及其校本》首先從歷史文獻學的角度清理了該書的基本情況,然後考述魯迅校書過程,並具體比較了魯迅校本與商壁、潘博校本的優劣。[20]

此外魯迅輯校的多種子史典籍(如《雲谷雜記》、《虞預晉書》等),或尚未有研究,或僅流於一般介紹。

4.魯迅輯校鄉邦文獻的研究現狀

對於鄉邦文獻的持久關注與精心整理,是魯迅生命中值得注意的現象。在魯迅輯校的鄉邦文獻中,以《會稽郡故書雜集》最為知名,因此相關研究大多以此書為題。林辰《是怎樣的一部書》對該書的性質、纂集緣起做了提綱挈領的介紹。[21]趙英則利用各種魯迅手稿本,考索該書的編纂經過。[22]李亮《魯迅與》細緻論述了該書的編纂動機、收書範圍與原則、纂集過程、輯校成就等問題。[23]劉思源《關於》描述了該書編纂刊刻過程中的細節。[24]

在對魯迅輯校鄉邦文獻的研究中,綜論性研究佔據了相當比重。李亮指出鄉邦文獻是魯迅學術的起點,魯迅輯校鄉邦文獻雖未脫出傳統學術的範圍,但其中蘊含著學術轉型的因素。[25]邱永山則闡述了魯迅研究鄉邦文獻的初衷、過程、學術方法與成就。[26]

5.魯迅與文獻學、古籍整理關係的研究現狀

就學術分野而言,輯佚校勘屬於古典文獻學研究,因此觀照魯迅與文獻學、古籍整理的關係,也是魯迅輯校古籍研究的常見路徑。此類研究多系宏觀概論,根據內容和研究重點,可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是從宏觀角度闡發魯迅古籍整理的成就貢獻、學術價值。這類研究大多高度評價魯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涉足廣度與研究深度,或是學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而讚揚魯迅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性保護繼承。趙英、徐小蠻、王純、李峰等人的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27]

其二是論述魯迅整理古籍的特點、方法。這類研究同樣主要以正面評價魯迅整理古籍的方法細密、考據嚴謹為主,較為重要的有孫昌熙、王士讓、韓中英的論文。[28]

其三是闡發魯迅與版本學、目錄學關係。主要闡述魯迅對版本學、目錄學的高度熟諳,考述輯校古籍時使用版本目錄學手段、方法的情況,代表性成果有顧農《魯迅與版本目錄之學》,曹之的系列論文等。[29]

其四是探討魯迅輯校古籍的內在動因。此類研究相對較少,主要目的是建立輯校古籍與魯迅精神世界的關係,較具代表性的是許智銀、肖振宇的論文。[30]

6.對研究現狀的思考

如上所見,對魯迅輯校古籍的已有研究集中於以下兩方面:一是對具體文獻的介紹與考證。研究者大量利用魯迅手稿等原始材料,考述輯校史事,闡述價值成就,評騭優劣得失,其中大多以對魯迅輯校書籍的具體過程進行編年性梳理為研究重點。二是對魯迅輯校古籍的學術活動予以宏觀總結,這類研究多採取舉例論述和宏觀敘事相結合的論述形式。

總體而言,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廓清了不少事實層面的疑點,在學理層面,也有一定深度的闡發。不過,輯校古籍佔據了魯迅生命的相當部分,但卻是魯迅研究中最冷清的領域之一,兩者間存在很大落差,這必然不利於研究深度的推進。大體而言,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研究選題「冷熱不均」,研究完整度存在欠缺。具體表現為文學典籍熱而其他典籍冷,知名典籍熱而一般典籍冷。大量研究集中於《嵇康集》、《古小說鉤沉》,子史典籍與鄉邦文獻相對較「冷」,少人垂顧,但其中最為知名的《會稽郡故書雜集》又相對較受青睞。

其次,對魯迅輯校古籍的研究的基礎目標應是復原歷史現場,構建完整的歷史敘述。如前述,已有研究普遍重視利用魯迅手稿,能以文獻學方法展開研究,尤其注重還原魯迅輯校古籍的歷時性脈絡,考索同一古籍各種手稿的先後次序與相互關係。存在的問題則是:1.尚有多種魯迅輯校古籍未被研究,或流於一般介紹。2.在論述優劣得失時(如選擇底本是否精當合理、比勘異文是否有遺漏,搜集佚文是否完備等),已有研究多以舉例說明的方式,缺乏對輯校文本的徹底考察與對魯迅輯校操作的全面描述。

再次,在評估魯迅輯校古籍的成就價值時,已有研究大多單純從文獻整理的角度出發,缺少對學術史意義的申發。事實上,「學者魯迅」應是小說史家、文獻學者和學術轉型人物的合像。通過對魯迅輯校古籍的研究,就微觀個案而言,可以為考察「小說史家魯迅」提供新視野,使對魯迅的小說史學加以通觀成為可能;大而言之,則可深入探討20世紀初中國學術面臨現代轉型時,輯佚校勘這一傳統學術技能是如何被融入現代學術的,特別是如何在構建文學研究(特別是小說史)的史料基礎中發揮作用的。即便是以文獻學眼光評判魯迅輯校古籍,也應重視通過橫向比較(與同輩學者)、縱向比較(與前代學者),給出準確的學術定位。已有研究對此方面的論述尚顯單薄。

此外,透過輯校古籍這一看似潛心於故紙堆的學術行為,探討其與魯迅的文學觀、文學創作、知識結構、閱讀選擇乃至其精神世界之間的內在聯繫,將為考察「文學家魯迅」、「思想者魯迅」提供新角度和新空間。目前此類研究為數尚少,研究深度也有待推進。

綜言之,先行研究雖已取得不少成就,但輯校古籍仍是魯迅研究的一大「價值窪地」,尚有大量問題點可供開掘或再研究,這有待於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汪和.關於魯迅先生手稿嵇康集考[J].歷史研究,1954(2):104.

[2]陳夢韶.關於魯迅遺著嵇康集考[J].歷史研究,1955(3):84.

[3]徐文玉.嵇康集考發現記[J].魯迅研究動態,1989(4):61-62.

[4]趙英.魯迅校錄嵇康集[J].魯迅研究月刊,1990(7):48-51.

[5]顧農.關於魯迅校本嵇康集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4(8):27-32.

[6]顧農.關於魯迅校本沈下賢文集[J].魯迅研究月刊,1994(2):59-64.

[7]林辰.魯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8]顧農.古小說鉤沉的成就與遺留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84(3):125-130.顧農.古小說鉤沉的成書過程[J].東北師大學報,1985(1):58-60.顧農.關於古小說鉤沉[J].魯迅研究月刊,1990(12):34-39;1991(1):27-32.

[9]趙英.未曾發表過的魯迅撰說目[J].魯迅研究月刊,1991(3):58-59.

[10]趙英.籍海探珍——魯迅整理祖國文化遺產擷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11]陳龍.也談古小說鉤沉的用書版本——以辯正論為中心的考察[J].文學遺產,2011(2):140-143.

[12]朱成華.魯迅古小說鉤沉甄異傳輯佚一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7):94-95.朱成華.古小說鉤沉列異傳校勘商兌二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8):70-71.朱成華.古小說鉤沉札記二則[J].魯迅研究月刊,2011(9):74-75.陳龍.古小說鉤沉校勘一則[J].魯迅研究月刊,2009(2):74-75.謝政偉.古小說鉤沉點校補正[J].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35-138.

[13]李柏.魯迅所輯郭子校勘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6):45-47.趙偉.魯迅輯佚俗說辨疑[J].魯迅研究月刊,2010(4):77-79.

[14]顧農.關於唐宋傳奇集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3(4):30-35.

[15]周維培.魯迅在古代小說文獻學上的貢獻[J].學術界,1990(4):59-63.

[16]葉樹聲.魯迅輯佚小說探微[J].津圖學刊,1994(4):66-68.

[17]盧芳,湯穎儀.沒有被忘卻了的工作——以魯迅先生輯校的謝承後漢書為限[J].魯迅研究月刊,2007(9):69-73.

[18]顧農.關於魯迅輯本范子計然等五種[J].文獻,2000(4):254-263,253.

[19]顧農.魯迅校本嶺表錄異的成就及其遺留問題[J].揚州師院學報,1981(3):27-33.顧農.關於魯迅校本嶺表錄異手稿[J].魯迅研究月刊,1995(7):45-47.

[20]李春桃.嶺表錄異及其校本[J].社會科學家,2004(3):158-160.

[21]林辰.魯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60-64.

[22]趙英.從會稽郡故書雜集手稿看魯迅的治學精神[J].魯迅研究動態,1986(2):60-61.

[23]李亮.魯迅與會稽郡故書雜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6(1):61-72.

[24]劉思源.關於會稽郡故書雜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0(1):85-86,81.

[25]李亮.論魯迅與鄉邦文獻[D].青島:青島大學,2006.

[26]邱永山.魯迅與鄉邦文獻及鄉賢故書[J].魯迅研究月刊,1995(10):43-49.

[27]趙英.魯迅在整理祖國文化遺產中的非凡貢獻[J].魯迅研究動態,1987(4):2-9.徐小蠻.魯迅輯校古籍手稿及其研究價值[J].魯迅研究動態,1987(8):4-10.王純.魯迅先生對文獻學的貢獻[J].圖書情報工作.2001(3):92-94.李峰.魯迅的文獻學成就[J].史學史研究,2004(4):42-47.

[28]孫昌熙.魯迅整理研究我國古籍的科學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2):14-17.王士讓.魯迅古籍整理研究概述[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6(4):47-51.韓中英.魯迅古典文獻研究初探[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

[29]顧農.魯迅與版本目錄之學[J].貴州大學學報,1987(1):53-59.曹之.魯迅與古籍版本學[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5(1):17-22.曹之.魯迅與目錄[J].圖書情報論壇,1994(2):67-71.

[30]許智銀.論魯迅整理古籍的動因及方法[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2001(4):115-118.肖振宇.苦悶的精神標記——魯迅輯校古籍、抄古碑原因新探[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2005(3):73-7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研究動態 的精彩文章:

李繼凱「送去主義」與「書法外交」 ——以魯迅與日本為例
葛濤:許廣平為何在1926年把魯迅選為「社會十大柱石」?

TAG:魯迅研究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