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目睹親人去世後,我成為了一位心裡諮詢師,願帶你走出死亡陰霾

目睹親人去世後,我成為了一位心裡諮詢師,願帶你走出死亡陰霾

我不知道別人,但我爸爸要死的時候一定是有感覺的,那應該是一種很疼很疼的感覺!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冬日的早晨,那年我12歲,他與往日一樣,匆匆吃過早飯,剛要出屋,突然急而淡地喊了一聲「疼」,雙手摳在胸口,面部整個五官瞬間扭在了一起,身子蜷著倒了下去,之後就再也沒有站起來。我當時是呆的,忘了時間在流逝,只有最後那急而淡的一聲「疼」,留在了我腦海里,從此再也揮之不去。我的爸爸,他就是用這種刻骨銘心的方式,把死亡這個生命課題打入了我那個還不健壯的骨子裡,讓我用一生去思考、去體驗。從此,死亡與我不再陌生,直至今天,成了一名對死亡很感興趣的心理諮詢師。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我們每個人都在儘力維持自己的生命存在,可總有一天,還是要死,沒有人可以避免。不僅我們人類,有生命就有死亡。死亡是我們一種本能的恐懼,大多數人都想法子迴避它,直到要到最後一刻無處可逃之時,自己才想著要去感覺它、了解它。真正的現實是,死亡也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我們也沒必要等待自己要死的時候才去感覺它,就在此時此刻,我們的身體內就有無數的細胞在死亡,也有無數的細胞在重生,生與死始終在相互依存,彼此交融,正是這種依存與交融,才構成了我們現在的生命。只把死亡留給垂死的人是片面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種事實,我們只要稍作反思,就知道死亡並不只是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死亡就已經開始,終點從起點就已經開始,你為什麼要害怕自己的最後一天呢?那一天我們對死亡的貢獻並不比其他的日子更多,除了意外,那只是衰竭了而矣。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去感覺它,會使生命更為豐富充實,而不是使其貧瘠枯竭,雖然肉體的死亡可以毀滅一個人,但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一個人。海德格爾在探討「死亡觀念如何拯救人」的問題時,得到一項重要的洞識:我們對個人死亡的意識起到一種鞭策的作用,促使我們從一種存在模式轉移到更高級的模式。我並不是要歌頌死亡的美好,也不是提倡否認生命的病態,只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我們的基本兩難困境:天地讓我們生,可又必死,更讓我們自我意識到自己終有一死。但死亡觀念的整合不是宣判我們將以恐懼和悲觀主義方式生活,而是告訴我們若欲生命,須備死亡,珍惜當下,不要拖延;我們要向死而生,抱持著對生命饋贈的感恩之心,投入到真誠的生活之中,體驗活著的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貝家園 的精彩文章:

霍金去世,曾與其視頻討論問題的TFBOYS隊長王俊凱發文懷念

TAG:拾貝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