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茶器入手,死磕沖泡技巧

從茶器入手,死磕沖泡技巧

要泡好茶一定要懂茶器,泡茶技巧的關鍵之一在於溫度控制。

瓷器散熱較快,紫砂器相對保溫,因此也利於不同茶性的茶。

生茶宜用瓷蓋碗,熟茶宜用紫砂壺。

茶湯是一種有滋味的熱水,其滋味盡在溫度中釋放。

陶和瓷的區別就在於對溫度高低和溫度保持時長的不同。

溫度的高低可以人為的掌握,但是保溫只能交給器材。

那麼常見的瓷蓋碗、朱泥壺、紫陶壺、紫砂壺、哪種更保溫?

答案在於氣孔。

質地較為疏鬆的紫砂壺擁有最多的氣孔 因此最保溫。最不保溫的則是瓷蓋碗 。

瓷器、精陶、粗陶分別具有不同的散熱,保溫的特性,精準的掌握不同的茶器特性,將更好的在不同茶器中完美釋放茶味。

說茶器自然而然的就先想到陶瓷。

陶瓷取材天然,工藝精巧,美感自然,耐高溫而不影響茶味,在唐煎、宋點、明泡這些變化著的喝茶習慣里一直是茶事器具的首選。陶瓷茶器的存在像金字塔基石一樣堅定穩固,千百年里沒被任何材質取代過,枝繁葉茂的發展生長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茶事到一定程度的人必將追求茶器,追求茶器的人基本都干過蹲守窯口買買買的事,更有終極追求好器的人自己出手設計製作,比如陸羽和千利休……

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在茶圈裡常聽見這樣的責備聲:那些茶都不喝的人,怎麼可能做出能用得了的茶器!但是陶、瓷、青瓷、青花瓷都分不清楚的茶師更像是捏著車鑰匙但沒有駕駛技術的人,直接上不了道。

是的,越懂茶器才越能上道。茶師坐上茶台,泡茶就是能立見其職業修養的技術活。溫度、時間、茶水比 ,樹種、老嫩、浸出物……種種因素可以從手裡的茶器去掌控技術。

古文背完了。來,拿起放大鏡去清楚地盯住一個點看一看氣孔是如何影響陶瓷,影響茶湯的溫度。

把陶瓷這個詞語分開後是兩種品類——陶與瓷。

上萬年前任何一片陸地上生活的遠古人都會燒制陶器,陶器古老而又原始,地下有黏性的黏土都可以取來製作器皿,後來人類學會用火煉鐵冶銅,燒制陶器的溫度也從原始的六七百度,上升到一千多度。陶冶這個詞也說明著制陶和冶金互生的技術變化現象。

漢唐時期的中國人冶煉金屬技術已趨近完善,對制器黏土的顏色、質地研究後採用凈白的高嶺土(名字帶個土字的一種礦物)來製作器皿接著又掌握了上釉技術,聰明的大腦加先進的技術使中國產生了另一種文明——瓷器。

陶與瓷的區別就是,瓷器必須在1280度以上的燒成溫度,質地緊密更加堅固,瓷器透光不透水、不透氣;

陶器低於1280度也可以燒成,打碎後會看到斷裂面有氣孔,陶器透水、透氣不透光,胎質越緊密的陶,氣孔越小,精陶透水、透氣就弱,反之粗陶氣孔更大,胎質疏鬆透水、透氣就更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2018福鼎白茶採摘時間表
關注 堅果茶道文化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