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堅守民族情懷 傳承中華匠心

堅守民族情懷 傳承中華匠心

很多人認為匠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複的工作者,但其實,「匠人」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接。手工藝塑造了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身份,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以後,人們會去追尋精神層面的東西,如果只剩下流水線出來的標準化產物,那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同樣面臨現代工業的衝擊,同樣有傳承艱難的危機,但為什麼傳統的工藝精神能夠在德國、日本等國發揚,並且成為他們廣受推崇的文化潮流,而在中國,匠人精神漸漸成為一種遺產,而不是社會文化常態。

在中國古代,有手藝的勞動者,古語謂之「匠」,他們在勞動中所表現的才能,則被稱作「技」。匠,乃罕見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匠」與「技」從古以來,一直是伴隨著勞動者的光榮稱謂,代表著「能人所不能」的自豪,支撐它的是知識,是經驗,是長久的訓練乃至獨一無二的傳承。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創造豐富而精美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孕育、厚植和傳承著一種精神,即「工匠精神」——工匠們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對細節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這在手工製造中表現得最為典型,且成功的事例舉不勝舉。

在《莊子》一書中就有2300年前中國匠人「梓慶」的精妙闡述。梓慶削木為鐻(jù),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通齋)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圖1金鐻

大意如下:梓慶是魯國的一位木匠,鐻( jù )是古代的一種樂器。話說梓慶用木頭雕刻的鐻,見過的人都覺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魯王很驚嘆,就召見梓慶問:「這麼精妙的東西先生能做出來,有什麼奧妙?」梓慶謙遜地說:「我只是一個木匠,哪有什麼奧妙呢?只不過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費精神,靜養聚氣,讓心沉靜。齋戒三天,我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議、誇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我已不為外物所動,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然後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選擇好質地、外形最與鐻相合的,此時鐻的形象已經呈現於我的眼前。然後我將全部心血凝聚於此,專心致志,精雕細刻,用自己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許因為這些吧。」

回顧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那些誕生於工匠手中的亭台樓閣、壁壘城牆、江堤河壩、棧道橋樑、舟車輻輳、耒耜犁鏵、刀槍劍戟、鐘鼎尊彝,等等,哪一項不凝聚著能工巧匠們的心血和汗水。

齊白石曾經對於一位民間工匠說:「你是匠人,我也是匠人,我就喜歡匠人,你在手藝上是有研究,因為我是個木匠,深知匠人手藝之可貴。」白石老人對他的木工出身引以為自豪。正因為他木工出身的經歷,給他的篆刻和繪畫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才讓他終成一代大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在藝術界,人們對「匠人」是持否定態度的。說某某隻不過是個匠人,其實是說他的作品離藝術還很遠。但往往說這話的人,自己就是半缸子水。在我看來,但凡藝術大家都是從「匠人」華麗轉身的。沒有那份清寂的執著與堅守,沒有那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態度,是創造不出好作品的。

中國有2000多年的匠人精神傳承史,由於歷史原因,在近代,中國的匠人精神沒有全面的傳承。在規模化的工業製造衝擊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手藝傳承更加艱難。未來的中國,無論是工業強國戰略下的精工製造,還是對傳統匠藝的保護,都更加需要全面傳承、發揚中國的匠人精神。

日本、德國的工匠精神固然值得借鑒,但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們應該從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尋找根和魂,堅守民族情懷,傳承中華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嶺小哥 的精彩文章:

TAG:秦嶺小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