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走又停停,你可能患了兩種病

走走又停停,你可能患了兩種病

導語

腿上有毛病,常常出現跛行,這是一種持續的癥狀。但也有一些人,腿、腳外形並無明顯異常,走路開始時也沒有什麼異樣,可是過了幾分鐘或十幾分鐘後,就痛得抬不起腿,腿腳直發麻,不得不坐下來歇一會兒再繼續走。走一會兒,又重複剛才的現象,再坐在路邊……這種毛病,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

走走又停停,分清兩種病

作者:趙廣蘭

這種走走又停停的現象,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為腰椎管狹窄症,一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甚至導致截癱。

腰椎管狹窄症

人到中年以後,脊柱的骨質變得疏鬆,韌帶彈性減弱,作為一種代償便發生骨質增生,韌帶肥厚,用「量」來補「質」的不足,但卻可能因此佔據了密閉椎管內有限的空間,使神經和血管受到擠壓,缺血缺氧。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第4、5腰椎,而這兒的神經主要分布支配兩下肢,故表現為下肢麻、脹、痛等癥狀,不能行走。

如果彎腰、下蹲,可使椎管向前彎曲,容量增大,神經和血管受到的壓迫隨之減輕,病人就覺得舒服一些。

所以,腰椎管狹窄病人下肢發生癥狀時,就自然而然地蹲下休息一會,或彎彎腰再行走。由於騎自行車時,身體前傾,弓腰曲背,同樣能使癥狀減輕或消失。有的病人能騎自行車行幾十里,卻不願步行幾百米。

時間長了,椎管容易越來越小,神經受壓日益加重,纖維變性,病情加重,使肌肉萎縮,感覺遲鈍以至消失,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癱瘓。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中年以後,血管系統常有老化的表現,血管彈性降低,管壁變硬,管腔狹窄。患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時,由於並發動脈硬化、粥樣斑塊、動脈中層變性和繼發血栓形成,導致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

早期病變較輕時,尚可勉強滿足氧、血的基本供應,因而輕微活動時可無癥狀,但步行較遠距離後,由於小腿肌肉營養需求增多,耗氧量增加,代謝產物堆積,而血管狹窄導致肌肉缺血,物質轉運「滑坡」,氧、血「供不應求」,就會觸發下肢發涼、麻木、疼痛。

但只要坐下休息,肌肉耗氧量下降,血液供應不足矛盾相對緩解,癥狀即可很快好轉。

當病情加重,血液中斷時,患肢蒼白或紫紺,足部冰涼,跛行距離有減無增。患肢的動脈搏動常消失,尤其是足背動脈、脛後動脈和胭動脈多見。

後期血管腔越來越小,最終閉塞。可引起足趾或小腿潰瘍、發黑壞疽,患者徹夜難眠,痛不欲生。

中老年人當發現下肢麻、痛,間歇性跛行時,必須及時就醫,切不可疏忽麻痹,貽誤治療時機。

版權聲明:

文本發表於《中醫養生保健》雜誌,由雜誌社授權刊發。作者/趙廣蘭。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古堂 的精彩文章:

慢性病人膳食全攻略

TAG:菁古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