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征6號火箭有哪些獨門秘籍?有一作用不可替代

長征6號火箭有哪些獨門秘籍?有一作用不可替代

(原標題:中國長征6號火箭有哪些獨門秘籍?一作用曝光,已不可替代)

?? ? ? ? ?目前世界各航天大國都熱衷發展載人飛船和空間站以及深空探測器,因此對於運載火箭來說,當然是載重越大越好。火箭運力大意味著它可以搭載更大的航天器、可以裝更多的燃料從而有更大的動力。

然而,在中國的新一代火箭家族中,有一些火箭的運載能力比上一代火箭反倒低了不少,它們能夠向近地軌道發射的最大載荷質量都不超過一噸,這樣的運載能力,也就比這些火箭的「爺爺」、上世紀七十年代服役的長征一號稍微強一點點。

? 這些小火箭的出現,是航天部門在開倒車嗎?當然不是。

除了空間站、載人飛船外,航天器中還有一個數量更為龐大的群體——微小衛星,它們的重量最小的只有10公斤左右,最大的也不超過1噸,送這些「小個頭」上天,如果同樣使用大火箭的話,未免大材小用。

據預測,到2023年,全世界每年發射的小衛星數量可達320顆,中國近幾年的微小衛星也呈現遍地開花的形勢:吉林一號的微小衛星未來將與眾多衛星組成實時監控全球的遙感衛星網;一些高校研發的微小衛星,讓中學生們也擁有了自己的衛星……

吉林一號小衛星拍攝的美國衛星圖

由於微小衛星重量小、成本低,動用運載能力動輒數噸的火箭為其發射不但浪費運載能力,而且發射費用可能會遠遠超過衛星本身的造價。因此,微小衛星以往常要和大衛星「搭便車」發射。

但在這種模式中,「便車」只能把微小衛星送到大衛星的軌道附近,這裡可能並不是微小衛星的最佳工作軌道。同時,衛星之間的結構協調和電磁兼容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制約了搭載發射的選擇範圍。此外,傳統大中型火箭的發射準備時間較長,微小衛星即便幸運地找到了搭車對象,也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上天。

? 為了解決微小衛星的發射需求,長征六號這樣的小火箭應運而生,它們是為微小衛星量身定做的靈活、快捷、經濟的發射工具。

長征六號為液體火箭,可以向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SSO)發射最高780-1100kg的載荷,運行在這個軌道的衛星通常用來執行對地遙感任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拍攝衛星照片」。

同時,它還具有一箭多星的發射能力,可以一次將多顆重量體積較小的微小衛星發射升空,便於它們組網運行,將每顆星的發射成本降到最低,長征六號曾創造出一箭20星的發射紀錄。

長征六號發射升空

如果說「小」是小型火箭的天生優勢,那麼「快」則是它的獨門絕技了。

傳統的大中型火箭,在運抵發射場後要進行複雜的總裝、測試操作。無論是長二、長三在發射架上總裝測試的模式,還是長二F、長五、長七在廠房中總裝測試後再轉運到發射架的模式,耗費的時間都比較長。對於研發周期較長的大型的航天器來說,較長的準備時間不是問題。但對於靈活的微小衛星來說,在商業運作中可能需要根據客戶需求,隨時拿出貨架產品進行發射。

為了實現「快」的發射要求,長征六號採用了「水平總裝、水平測試、水平轉運」的」三平「發射模式。火箭在「躺倒」的姿態下完成各子級間及火箭與衛星的連接,不需要複雜的高空起吊操作。整發火箭安裝在為長征六號專門研發的自行式整體運輸起豎車上進行。

這種車集火箭運輸、起豎、發射臍帶塔功能於一體,火箭總裝完畢後直接由該車運抵發射陣地,完成起豎、加註燃料到發射的所有流程,省去了大型火箭與發射塔連接的準備時間。發射車還可以實現自動導航無人駕駛和精確定位,三向定位精度誤差不超過5毫米。同時,由於不需要固定的發射塔,在少量測控通信車輛的輔助下,發射車可以靈活地選擇發射地點,避免發射地附近人口密集對發射方向的限制。在這些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下,長征六號的發射準備時間由傳統火箭的2-3個月縮短到一周左右。

在發射車上進行轉運的長征六號

為了讓微小衛星的發射更加靈活,小型火箭還配備了天基測控能力。火箭起飛後,以往由地面測控站完成的任務將由高懸於地球同步軌道的「天鏈」中繼衛星完成。火箭通過天基測控天線將數據傳導天鏈衛星上,再由天鏈衛星轉發回地面。得益於四顆在軌運行的天鏈中繼衛星,中國是除美國外唯一一個擁有具備全球覆蓋能力的天基信息傳輸系統的國家。火箭從中國國土的任意一點起飛、朝著任意方向飛行時,都能夠處在天基測控網的有效覆蓋中。

未來,長征六號這樣的小型運載火箭,將與長五、長七等大中型運載火箭,構成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服務的完整「產品線」,為商業航天產業的壯大和航天服務社會生活,作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索尼新款OLED電視再次選擇在中國全球首發
科技巨頭咄咄逼人投資農業,能否重塑農業科技領域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