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分:晝夜平分,花朝聽聞餳簫聲

春分:晝夜平分,花朝聽聞餳簫聲

集自張謇書法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這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明媚的春天。「(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古代將春分為三候: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說是春分過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天空中不時會出現雷鳴閃電。此時,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草長鶯飛,桃紅李白迎春黃,鱖魚肥美野菜香。「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時節正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

春分 孔瑋攝

我國民間,每年春分日流行「豎蛋」的遊戲,也叫春分「立蛋」。

4000年前,華夏先民以此慶賀春天的來臨。這個中國習俗也早已傳到國外,成為了世界遊戲。

說到春暖花開,不得不提從唐代就開始的「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中國是花的國度。人們愛花,且視花為朋友。古人想,人類都有生日,百花也應當有自己的生日,遂選定每年農曆二月中旬百花盛開時節的某日作為「百花生日」。根據各地的氣候不同日期有所不同,有二月初二,有二月十二,南通是二月十五。是日,未出閣的女子要祭花神,吃花糕,傳花令,抽花簽,祈禱自己有花一樣的朝氣和容貌,宋代之後風氣更盛,增加了種花、踏青以及貴族士人郊遊雅宴、飲酒賦詩等內容,後來逐漸變為女兒的專利。古代中國,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沒有獨立的地位;但一年中的二月二「接女兒」、二月十五「花朝節」和七月初七「乞巧節」,倒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專門屬於女人的節日。

春山騁懷圖 錐石國畫

「花朝節」和花有著密切的關係。宋朝時,東京把「花朝節」叫做「撲蝶會」。「百花生日是花朝,撲蝶年年習未消。」(《崇川竹枝詞》)說是在花朝節這天,女人要外出郊遊、賞花、撲蝴蝶。這種風習在南通得勢並行時,也就形成了和東京「花朝撲蝶」事實上的呼應。「花朝郊遊訪花,閨中幼女以是日穿耳。」(《乾隆通州志·風土誌》)舊時,姑娘們有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樹上,或者用紅綢子、紅布裹在樹枝上慶賀花壽的風俗,稱「賞紅」。封建社會的女人從小就要裹小腳、穿耳朵。當然現在有的女孩也穿耳朵,但要是擺在從前沒有二話可說,非穿不可!

「兒時穿耳揀花朝,姊妹行中出色嬌;女伴可憐都嫁盡,教儂分取上頭糕。」(《崇川竹枝詞》)詩里說,姑娘穿耳朵還非要揀花朝節這天,難不曾是這天子穿耳朵順遂?還是黃曆上說的「宜穿耳」?不是的。詩人肯定地說,假如姑娘是在花朝節這天穿了耳朵,在姊妹伙里一定是最嬌艷、出眾、出色的,說明了穿耳朵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風情習俗。下面話鋒一轉又嘆息道:可惜呀!姑娘們都出了嫁,現在已經沒有人穿耳朵了,只好來分搶姑娘出嫁時女婿家裡送的、頭上頂的糕了。

「通州好,韻事說花朝。紅樹小窗穿耳女,綠楊深巷賣餳簫。拾翠路迢迢。」(《望江南·通州好》)詞中列數了清乾隆年間南通花朝節的風雅之事:庭院里紅樹旁的小窗前坐著正在穿耳朵的女伢兒,在高大楊樹遮蔽下幽深靜寂的小巷裡,傳來了清脆悠揚的笛鳴。哦!原來是小販在吹簫叫賣斫糖。春風怡盪,姐妹們結伴去游春。「餳」(xíng),指斫糖,小兒戲稱爛汪雞屎糖;「簫」,是豎吹的短簫或一種用樹葉吹響、我們小時候稱之為「嗚里噠」的響器。「拾翠」,原意是指在路上拾取翠鳥的羽毛來做首飾,後來一般指婦女外出郊遊、踏春。詞里既有紅樹小窗、綠楊深巷的景色描寫,又出現了穿耳朵的小女孩、賣斫糖的小販、劃破寂靜的簫聲和游春的婦女。短短二十七幾個字的人物動作和情景描寫,把市井風情和節日風俗描述得活龍活現。

春分 王建國篆刻

《崇川竹枝詞》里的這三首是說「花朝節」的事,可見古人對這個節的重器。另外,三位作者中李懿曾是清乾隆時期的人,李琪和姜長卿都創作於清道光年間。可以看得出,至少在清朝的這個100多年裡,「花朝節」的習俗在南通是風氣極盛的。

留住記憶,會讓人長久收益。我們不必徒勞地留住昨天,但我們要懂得昨天。

王宇明

(作者系南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資深媒體人,著有《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江蘇·南通市區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

春分

節氣介紹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過後,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神州大地到處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2018年春分時間是3月21日00:15:24,農曆2018年二月(大)初五。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農諺道:"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後,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

春分

節氣詩句

春分七絕·蘇醒

南唐·徐鉉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春分

Vernal eq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南通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