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嘮叨教育行不通 中國棍棒出孝子 那美國教育呢?

嘮叨教育行不通 中國棍棒出孝子 那美國教育呢?

中美兩國文化和傳統上存在巨大差異,這也使得兩個國家的家長在教育下一代和孩子溝通方面迥然有別。總體而言,中國的家長大多是「嘮叨」式,而美國的家長更注重「交流」式;從姿態上看,中國的家長是以老對少、上對下的「命令」口吻;而美國家長大多是以「朋友」方式和孩子相互討論,誰對聽誰的。哪種教育方式好?目前看還沒有定論。

有中國教育專家表示,若孩子因為叛逆而不聽話,家長必須先學會如何「做父母」,悉心與孩子溝通,搭建和孩子之間的心靈橋樑,而不是數落孩子。圖為一家長在批評犯錯的孩子。(圖片來源:CFP)

兩個孩子,兩種教育方式

南加州哈崗學區教委張金生在東方教育體制下長大,如今擔任西方世界的教育專家,他對東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他以自己的兩個孩子為例,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兒子小的時候他用的是東方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老子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沒那麼多『為什麼』,沒時間給你解釋,老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老子走的橋比你走的路要長,做父母的沒有害兒女的,聽話就是了!」

然而兒子畢竟是在美國學習長大,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爸爸讓兒子長大經商,兒子偏不聽,自己選擇了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到了一家公司做法律顧問,讓張金生的自尊備受打擊。

女兒出生後,當了教委的張金生試著用西式溝通方式和女兒交流,不再像老大那樣,只講其然,不解釋「所以然」。

女兒上學的時候,張金生放下身段,以「朋友」的方式向女兒解釋每一件事情,不僅告訴她該怎麼做,更耐心講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他耐心地告訴女兒每個專業畢業後會做什麼,有沒有前途,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然後由女兒自己決定選擇哪一所大學,學什麼專業。女兒最終選擇了密執根大學醫學專業,現在成為一名頂級的手術醫生,目前正參加機器人做手術的項目研究。

張金生總結道,不能簡單地把東西方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進行歸類,誰好誰壞。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以中國小留學生為例,他們在初高中的時候明顯比美國學生的學業要強,但到了大學,華人學生總的來說就沒有美國學生的創新優勢了,原因是中國學生大多在灌輸式教學下長大,擅長死記硬背,記憶能力比美國學生強,九九乘法口訣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國學生張嘴就來,美國學生則要掰著手指算。

但美國學生在開放式家庭溝通與學習環境下長大,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普遍比中國學生要強。從初高中開始,學生上課就不再是老師「填鴨式」灌輸,而是老師設立項目主題,由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尋找解決方案,老師只是在一旁觀察、指導。這種獨立完成作業,挖掘個人潛力的學習交流能力到了大學就得到了如魚得水的發揮。

父親「嘮叨」加「棍棒」把女兒氣跑

洛杉磯華人家長付先生在女兒17歲的時候把她移民來了美國。他表示,之所以沒有提早讓女兒移民美國,是怕孩子太小不懂事,來美後跟著美國孩子早戀、吸毒、加入幫派,心想等孩子大了點,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和價值判斷後再來美國,加上中國的基礎教育比美國好,所以他寧願讓女兒的初高中在中國念完。

不出所料,女兒一來美國就交了男朋友,而且每天回家也越來越晚。付先生和女兒約法三章,說孩子大了交男友他不管,但每天晚上必須12時前回家。女兒嘴上同意了,可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到了後半夜兩時還沒回家。付先生一氣之下把家門反鎖上,結果女兒炸鍋了,對他大發脾氣,「你把家門反鎖上,就不怕女兒黑夜受凍、遭人搶劫嗎」?

付先生反問道:「你要是知道回來晚了有危險為什麼不守約在12時前回家?你到了後半夜兩三時才回來還讓不讓我睡覺」?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付先生情急之下扇了女兒一巴掌,結果女兒第二天搬出去,和男友住在了一起,卧室內留個紙條:「我18歲了,可以獨立了,搬去和男友住,以後你自己照顧好自己……」

事情過去了半年,付先生不時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嘮嘮叨叨」讓女兒產生了逆反心理,是不是「棍棒出孝子」的說法在美國行不通了?

嘮叨並非一無是處

對很多華裔家庭來說,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是家長們最為關心也最費腦筋的一個問題。

麻省理工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多與孩子交談有利於提升兒童智力。關於如何利用交談的方法幫助孩子成長,記者採訪了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華盛頓州西北中文學校校長馬冬,在他看來,交談只是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交談的內容。

對於青少年家庭教育,馬冬認為應該從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心的角度出發,幫助孩子塑造完善的人格,孩子的成績自然也會改善。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格養成和個性開發的關鍵渠道,正確的引導和榜樣的力量在他們心智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馬冬對此十分認同。「很多東西在人小時候就已經形成,後天的培養應當說是錦上添花。」他認為,這些在小時候就已經固化的認識應當就是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因此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馬冬指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言傳身教。「如果家長待人接物很有禮貌,孩子也會模仿學習,久而久之便懂得了與人相處之道。」

他還強調,幫助孩子成長並不是幫孩子做題目、拿書包,而是在心靈上和思想上對孩子產生影響,通過交流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愛好很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愛好,不少家長願意跟孩子分享共同的興趣,但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迫使孩子替家長實現他們未曾實現理想。

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難免有時會從談心變成嘮叨。馬冬覺得,嘮叨並不是一種不好的教育方式,這恰恰體現了對孩子的關心。生活中可能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家長和孩子之間比較理想的相處模式應當讓雙方都能夠接受或是適應。嘮叨和談心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溝通方式,從廣義上來看,這兩種方式都可能對孩子成長產生促進的動力。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家長的教育模式不應當被單一定義為某種方式好,某種方式壞,而應該更加多元化。

對於開發孩子潛能、提升兒童智力,馬冬認為智育是伴隨著德育而來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學在招生時特別看重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參與公益活動,積極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孩子在接觸社會的同時,豐富世界觀,完善價值觀,了解社會各界民眾的生活,摸索學習在社會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馬冬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看待問題的觀點會受到影響發生改變,這有利於他們多視角的對待事物,應用到學業上也有助於開拓他們的思維。

馬冬很推薦孩子們多看關於歷史、文化的書籍,他覺得作為家長應當引導孩子理解,看書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在與書中的人物對話。通過這種與書本的交流,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的思維更具廣度和深度,一旦思維打開了,學習就不再成為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家長自然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註:本文系僑報獨家策劃專題【嘮叨教育】系列之一,敬請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華裔男子前往移民局面談辦身份 突遭ICE當場抓捕關進監獄
30天對同一人水刑83次!美國中情局首位女局長心狠手辣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