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

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

本文摘自《孫子兵法新解》,[日]岡田武彥 著,重慶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孫子兵法的精髓在於順人性而用之

當敵我雙方的力量在作戰中產生差異時,所使用的「兵」的形態就分為「攻」與「守」。所謂「攻」,就如同「攻則有餘」(《軍形》篇)所言,是通過對敵我雙方的力量進行比較,在我方比敵方有優勢時採用的「軍形」;所謂「守」,就如同「守則不足」(《軍形》篇)所言,是在敵方比我方有優勢時採用的「軍形」。但是,如果把「攻則有餘」「守則不足」解釋成「攻」比「守」更有優勢,也就是攻擊是最好的防禦的意思,那就偏離了孫子的兵法思想的主旨。因為孫子的兵法思想,闡述的是同一層次的二元關係的有無之道,所以絕對的「守」就是「無」,而「無」又是必然取勝之道。「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軍形》篇)所體現的,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篇)的意思。「軍形」上採用防守的「形」,當然是為了保全自我。而保全自我並不僅僅意味著防守的消極性,其內在還包含著進攻的積極性。為保全自我而防守的絕對形態就是「無」。所以孫子說: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軍形》篇)

而且,如果「守」是「無」的話,那麼敵我關係就變成了「有」與「無」的關係。「無」即無窮變化,就如同「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軍形》篇)所言,其自身是具有進攻的絕對性的,由此才能達到「能自保而全勝也」(《軍形》篇)的目的。因此,從絕對的意義上來說,「守」就是「攻」。擅長防守的將領也擅長進攻,這就是兵法的本質。孫子認為,「有」與「無」的對立是必然的,故而將其量化規定,並舉例進行說明。由此可以間接地得出,防守本身即具有內在的進攻性。例如,我方根據情勢確定了與敵軍交戰之地卻不讓敵軍知曉,而此時敵方針對我方的軍形必定是分散的,我方則反而能保持自身的統一。分散與統一的對立必然會形成兵力上的差異,也就是形成多與寡的對立。這是因為,分散導致了其兵力的相對減少,與此相反,統一則導致兵力的相對增多。孫子將這種差異視為以一對十,並且說明了其理由: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虛實》篇)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虛實》篇)

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虛實》篇)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虛實》篇)

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虛實》篇)

以上內容無不闡述了「形而上」與「形而下」、「無」與「有」在具體的作戰行動中的相對關係。

如上所述,「無」與「有」的對立即「統一」與「分散」的對立,保全自我的防守形態就是「統一」之保全。而「統一」之保全在兵法上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它保持了兵法上克敵制勝的積極品格。因此,使軍隊的實體始終保持並形成為一個統一體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統一體的最高形態是有機的統一體,也就是生命體。生命體在生命遇到危險時,亦即陷於死地之際,必然會發揮出統一的力量和戰鬥力。所以孫子說: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

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九地》篇)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九地》篇)

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篇)

孫子將軍隊的實體視為生命體,這是他深入地著眼於人性的必然結果。在此基礎上,孫子又進一步闡述了如何才能避免作戰時的「巧」與「久」,而提出了「拙」與「速」的「兵之情主速」(《九地》篇)的作戰法則,以及「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九地》篇)等兵法原理。這些都是在肯定人性的基礎上而必然發揮的偉大力量。因此,孫子所謂的「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九地》篇),所要闡釋的就是最為精通人性之必然性的兵家之道。在這裡,作為生命體的「兵」所展示的乃是最強的戰鬥力和統一之力量。在孫子看來,用兵之道就是要把我軍始終視為一個生命體,而激發其保全生命的本能並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統一力量及戰鬥力發揮到極致。孫子還借用蛇的比喻,巧妙說明了作為生命體的用兵之道: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九地》篇)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日]岡田武彥 著,重慶出版社,2017年11月版

理解和把握《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不僅能幫助人把握商業法則的精髓,而且還能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等起到較大的作用。

此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日本人解讀《孫子兵法》集大成之作。岡田武彥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極平易的翻譯,並從全新角度對《孫子兵法》進行了解讀,尤其對《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點的解說和分析。不僅對中國古代諸如曹操、杜牧、張預等注評家關於《孫子兵法》各條目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和判斷,而且吸收和採納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徠、佐藤一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將孫子的兵法思想詮釋出了跨越古今的極新高度。

被譽為明代文臣統兵制勝第一人的王陽明之所以能成就偉大事功,正因其喜好兵學,愛讀《孫子兵法》。日本德川幕府時期著名儒學家林羅山就認為:「雖王陽明之才智強記,稱軍旅之事則取孫武之法耳。」而讀《孫子兵法新解》,可以幫助讀者從兵學角度了解王陽明,彌補《傳習錄》等文獻之不足。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日本學者關於《孫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學思想以及王陽明的兵學智慧有更充分的了解。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山水中的深情,相隔千年,也有共鳴
電影中的複合敘事:對影片進行全新的解讀

TAG:騰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