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卦溝 映出古城美麗風韻

八卦溝 映出古城美麗風韻

泉州網3月30日訊 (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 胡彥明 實習生 李淳淳)行走在泉州老城區的街巷中,你可能會留意到在不少街道旁縱橫交錯地分布著一些溝渠。這些溝渠很淺,能看到溝渠的水在汩汩流動。這些溝渠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據有關資料記載,這些溝渠統稱八卦溝,系泉州老城區排水系統,是唐代以來泉州府的子城、羅城遺留的(土+豪)溝和池塘。經過宋元時期逐漸連接而成排水渠道,大小溝渠遍布市區。明萬曆《泉州府志》有載:「羅城、子城內外(土+豪)溝,如人之一身,血脈流灌,通則俱通,滯則俱滯。本期最閩南,小記將沿著八卦溝的水路,探尋隱藏在泉州古街巷道的故事。

八卦溝文廟段洙泗橋

八卦溝竹街鵲鳥橋

八卦溝竹街段

八卦溝金魚巷段

溝旁老字號保留最傳統的泉州味道

65歲的張猛祥在八卦溝(文廟段)旁開深滬小吃店,一開就是20多年,每天,都有不少人特意穿過八卦溝,來到這裡,點上壺仔飯和馬加羹,或者炒米粉和海蠣煎。年輕人特別喜歡他們家的「酸辣湯」,酸爽的味道讓人胃口大開。「21年前,我們的舊店就在中閩百匯正對面,我們前面是大停車場,左邊是中菜市場,你可想而知當時有多熱鬧。」張猛祥回憶起過去這裡的繁華盛景,「我們店的生意自然也是很好,人多扎堆排隊的時候,有客人曾經說『吃你們家的壺仔飯,比生仔還難』。」而今,隨著城市商圈的變化,人流的分散,停車場的取消等因素,加上文廟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來的許多商業經營被嚴格限制,這裡冷清了許多。而張猛祥一直堅守在這裡,保留傳統的原汁原味的味道。

「雖說人流少了,但是老顧客還是很多,我也習慣這裡了,沒想過要搬走。」張猛祥拿著板凳,靠坐著旁邊八卦溝的護欄告訴記者,作為17歲就出海打魚的海邊人,他最懂海鮮,也知道最好的美食是保留食物的鮮味、本味。他說,壺仔飯跟肉粽還是有差別的,需要現蒸現賣,把肉、蛋、香菇、海蠣干、蝦米等配料與飯裝在陶罐中蒸。吃時可直接端著壺仔吃,也可倒到碗里,灑上香蔥、花生,食之油而不膩,別有一番滋味。「把最好的味道給食客,這就滿足了。」張猛祥說。

閑暇時,他和老伴也經常在八卦溝和文廟周邊散散步。這裡的一磚一瓦他都太熟悉了。雖然是晉江人,但是在這裡這麼多年,老城區已經是他第二個家,他希望八卦溝能清澈乾淨起來,還有文廟這邊的一切越來越好。

八卦溝馬坂巷段鴛鴦井

八卦溝市舶司

八卦溝金魚巷段黃氏故居

沿溝遺址見證古泉州海港興衰

沿著八卦溝從文廟側門進入中山路,再拐進水門巷,不由得驚嘆,原來一條八卦溝,竟然也是如此曲徑通幽。

行走在古城區的老街巷,與喧囂的主幹道,完全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感覺。走了不久,在距離水門巷竹街西側不遠處,有一座名為「鵲鳥橋」的石橋橫亘於八卦溝之上。從外觀上看,這座石橋規模小巧,橋面稍顯狹窄,由水泥石板鋪設而成。古橋兩側,則建有由灰磚壘砌而成的低矮護牆。橋畔兩側分布著錯落有致的房屋,是典型的紅磚古厝閩南建築。遠遠望去,猶如懸空漂浮於水面上,頗有幾分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味道。

在「鵲鳥橋」下方,有一條淺淺的水溝。水溝兩岸,長滿了蔥蔥鬱郁的水草植被。據有關史料記載,舊時,這座橋上經常有成群結隊的鵲鳥,停歇在此處嬉戲、玩樂,因而被附近的居民稱為「鵲鳥橋」。而在宋元時期,這條水溝還曾是連接泉州、晉江兩地的重要商船貨運水道,經常能夠看到外商用小船將貨物沿水溝運到市舶司,河上過往船隻頻繁,十分熱鬧。

泉州的古街巷中,從來不缺廟宇祠堂。沿著鵲鳥橋繼續往前走,不多遠,便有一座廟宇映入眼帘——水仙宮。與其他的宮廟不同,這座廟宇在泉州海上交通史上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和地位。水仙宮始建於明成化初年,曾經是「福建市舶司」遺址,也是全國唯一的舊海關遺址。宮旁立著一塊碎裂的碑石,是古港繁榮的見證。據史料記載,北宋元祐二年,泉州城水門巷設立了市舶司,掌管海上貿易。明成化八年,市舶司遷往福州,其舊址被改建成了奉祀神祗的水仙宮。水仙宮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的風雨滄桑,上世紀七十年代,宮廟長期被學校佔用,昔日光彩逐漸暗淡。21世紀,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再一次被重申,而水仙宮是建立在市舶司遺址的廟宇,因此水仙宮得以重建,重煥光彩。水仙宮是一座水木石結構的古寺廟,整體建築沿襲了傳統閩南古建築的風格,紅瓦朱牆,古香古色。宮殿由前後兩殿及東大廳、石埕等建築組成,面積近200平方米。廟宇前殿供奉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及田都元帥等。大殿左邊是文物管理委員會市舶司遺址保護小組的所在地,保護小組存有大量圖文資料、眾多名人字畫,盡述泉州專設市舶司之歷史與古泉州海港貿易的繁榮興盛。

老人在八卦溝金魚巷段住了70年

八卦溝五保謝奶奶

臨溝居民 一條溝渠就是一生

出生在八卦溝邊,喝著八卦溝的水長大,彈指一揮間,已經過了七八十年,而城市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變。而八卦溝最初是怎麼樣的?它又曾有過怎樣的歷史變遷、發生過哪些有趣故事?或許,八卦溝邊的老居民們,最有發言權。

81歲的吳秀滿老人是水仙宮負責人,她的家就在附近的八卦溝旁。八十年前,她剛滿周歲就來到這裡定居。可以說,這條八卦溝陪伴她度過了一輩子。據她回憶,新中國成立之前八卦溝里的水清澈見底,不僅能看到溝里的魚蝦,還經常看到各式各樣、滿載著蚝殼的漁船從這裡經過。「記得在我小的時候,經常拿著自製的工具,和小夥伴們一起到這條溝裡面抓魚、釣毛蟹。有一次,我還用畚斗在溝里抓了一條大約有三十厘米長的鬍子魚呢!這裡記錄了我童年的歡聲笑語。」吳秀滿說。

鄭老先生是一位獨居老人,今年已經79歲了,但身體看上去還算硬朗。記者走訪的時候,他正沿著八卦溝邊遛著兩隻小狗。兩隻狗一黑一白,他把它們分別叫做「大黑」和「小白」。對於他來說,它們就如同陪伴著自己的親人一般。「住在這裡,最大的好處就是安靜、方便,不會像臨街的住戶那樣,每天都得面對車馬的喧囂,而且,從這裡只要走幾步,便能直達菜市場買菜。」鄭老先生說。他是從20多歲就搬到這裡居住的,如今也已經住了大半個世紀了。雖然現在上了年紀自己一個人住,但他一點都不覺得孤單。沿著八卦溝,散散步、遛遛狗,倚靠著八卦溝上的護欄,曬會兒太陽,日子雖然過得簡單平淡,卻真實有趣。

在八卦溝的兩側,到處生長著鬱鬱蔥蔥的植被,透露出蓬勃的生命力。記者的鏡頭,似乎讓82歲的謝阿婆略感緊張。「你要找誰?」一聽到記者用閩南話說明了來意,阿婆的態度簡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瞬間變得和藹了起來。「我是在20多歲的時候嫁到這裡的。當我剛過來的時候,八卦溝里的水很清澈,裡面的溪水,甚至可以直接飲用。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時候,這裡的水依然很乾凈。」謝阿姨告訴記者,溝裡面的水其實是活水,現在水位很低。只有等開閘後,溝裡面的水才會漲起來。

一條溝渠,繞遍了大半個泉州古城,講述了居於溝渠邊人家平凡的一生。歷史只是沉積於溝底的淤泥和腐葉,而激蕩起的每一朵生命的浪花,卻映照出了古城最美的一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泉州網 的精彩文章:

家庭誤會引發口角 毆打卧床老父 兒子被訓誡教育

TAG:泉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