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80%的家長都不知道!

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80%的家長都不知道!

之前,物理君整理了「中考前最不該說的四句話」,很多同學都表示,這些他們不願意聽的話,家長都特別愛說。而很多的家長也表示,紛紛「中槍」,但又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去避免。因此,物理君今天整理了這樣一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初中學生與家長之間更好地溝通。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某位媽媽說,讀初二的兒子每天和她只有三句話:「嗯、好的、知道了」。一回到家,就關上房門,做作業、玩電腦,吃晚飯要叫上好幾遍。有時,她試著利用吃飯的時間問幾句學習情況,兒子卻把碗一擱:「飯也不讓我好好吃,煩不煩!」但是,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能眉飛色舞說上半個多小時。家長該如何與兒子溝通?

某位爸爸說,孩子頂撞他、不服從管教,對他的話陽奉陰違,他為此多次動手打了孩子,可至今仍沒什麼效果,怎麼辦?

一份針對初二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86%的同學表示心裡話只願意「跟同學、朋友說」。調查還顯示,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徵就是「居高臨下」。

其實,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不能只是一本正經地說教。比如,父母能不能試著和孩子談論一下他感興趣的事情?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認真聽聽他們學校發生的事情?

家長要引導教育孩子,首先必須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熟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如果單純以教育者的面目出現,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使父母是正確的,孩子也聽不進。

此外,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觀點、看法不屑一顧,認為孩子年紀小,想法幼稚、單純,以至傷害了孩子的自尊。由於家長的生活、工作壓力較大,難免將不愉快的情緒帶回家裡,對孩子說的話不耐煩,也會對孩子產生一定影響。

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誰都會犯錯,家長有時候應該寬容一些,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自然會與家長多一些交流。

而對於叛逆的孩子,家長應該明確兩點:一是孩子為什麼不服從家長管教;二是怎樣管教孩子才有效。

第一點,孩子不服管必有其原因,家長應搞清原因,特別應摸透孩子的心理,然後才能正確施教。比如,如果孩子放學後想玩一會兒再寫作業,家長應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想:如果自己在學校學了一天,能不累嗎?回到家先放鬆一下再學,那樣不是會學得更好嗎?

因此,若孩子的想法對,家長就應支持,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而不是動輒以「不聽話」去責備孩子。當然,孩子自制能力差,常常管不住自己,光玩不學,那當然不行。家長該管就管,決不能遷就。

第二點,是教育的方法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要十分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強行規定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多以商量的口氣與孩子溝通,通過婉轉的方式來告訴孩子是非對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決定。反過來,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服從、聽話,剝奪了孩子發展個性的權利,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進入中學後,孩子變得越來越獨立,求知慾更強了。周末,家長可帶孩子參加展覽會之類的活動,讓他見見大場面,開開眼界;能獨自處理的事情我們都放手讓他去做,如制定合理的學習、生活計劃;如果做錯了什麼事,父母不一定要直接指出,可以讓他自己將那些不對的行為和中學生守則對照,讓孩子自己去領會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中,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彷彿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干,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在長大,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過去看上去不錯的「親子關係」好像一下子出了問題。為了改變孩子,父母從批評、斥責、吵鬧到無可奈何、焦慮不安。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

要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首先父母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滿足家長虛榮心的一個物品,或者延續父母意志的複製品;其次要明白培養的唯一方式就是引發孩子自身的成長力,讓他有意識地自己去成長,而不是讓他為了父母或者別的什麼去成長。

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中,有「三條高壓線」和「兩個陷阱」是家長應該特別注意的。「三條高壓線」分別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它們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意識,破壞親子關係。「兩個陷阱」是「有條件的愛」和「輸不起的心態」。

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做某件事的動力,這是交易而不是愛,在這種條件下,你無論做什麼,孩子都不會感受到你的愛,他不會感激你,他認為這是有條件的交換。調查數據顯示,仍然有23%的家長保有此種心態,他們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

「輸不起的心態」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時刻監視孩子,知道他(她)的一舉一動,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和關係。

如何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依靠八個工具——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制定規則和批評。

1

每個父母都會說自己的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們的愛呢?

要像聽領導說話一樣聽孩子說話;有話要直接和孩子說,永遠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不要人前教子,特別是不要在外人面前給自己家孩子下定義,諸如「嗨,我家孩子啊就是膽子小!」這樣的話也不可取哦;要充滿愛意地看孩子,不盯著孩子的成績單;為孩子所做的事情要適度恰當,不要過多和過少。」

2

表揚是一個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長卻認為表揚會讓孩子驕傲,「只要表揚的方式得當,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揚孩子的優點和即時表揚,具體步驟是:陳述事實,確認值得表揚的原因,表達高興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繼續保持的願望,最後還要有身體接觸,比如擁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3

無論在孩子失敗還是成功的時候,父母都應該多鼓勵孩子,給孩子重新再來的勇氣和再接再厲的信心。

4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麼做或者具備什麼品質,那麼當發現孩子某次這樣做了,父母就要大聲地說出來加以確認,這會讓孩子記憶深刻,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形成好的習慣。

5

父母要多和孩子輕鬆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

父母要儘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怎樣做的,才能和他們交流,讓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

6

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規則,他才能遵守,才有用。

7

發現孩子犯錯後給予批評時,應該就事論事,陳述事實並指出後果,注意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表達正面的希望。

8

家長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是「真的」不要只盯著成績單,例如有的孩子會覺得說「我媽雖然嘴上說成績排名沒太大關係,但是每當我考砸了,她就特別失望」。根據網路調查,有超過三分一的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的成績走。

許多家長常常抱怨,『我的孩子數學不好』、『他英語不行』等等,這就是家長盯著成績在給孩子「定性」。這種定性會對孩子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學不好數學了』、『我沒語言天分,學不了英語』,這會限制了孩子的進步。家長應該從正面鼓勵孩子,要看到孩子在暫時學得不太好的科目上擁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和潛力。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偏科,文科成績不太好,作文還老跑題。這時候你大可不必去指責或者定義他,說「我家孩子,別的都還可以,就是這個語文特別差!怎麼都不行!」,而是可以轉變成「我覺得你的語文有很大的潛力,其他科目都那麼優秀,語文一定也沒問題,咱們慢慢來,肯定能提上去的!」

以上就是物理君帶來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學生們有什麼想「抱怨」的也可以跟物理君說說喲。物理君會「轉告」給你的家長,幫助他們好好「改正」的~~~

聲明:本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中物理 的精彩文章:

物理難拿滿分?你可能沒弄清這些最容易出錯的考點

TAG:初中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