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談識人

曾國藩談識人

世人敬仰曾國藩,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在於他善識人。說曾國藩善於識人,一來因為曾國藩本人並不是非常善於指揮作戰,不藉助他人之力不可能挽大清於既倒;二來經過曾國藩保舉而成為督撫的官員確實俯仰皆是。所以,曾國藩識人必有過人之處。今天就與諸君分享曾國藩的識人之道。

一、細節識人

有一次,李鴻章向曾國藩推薦幾個人,正巧曾國藩出去散步了。等曾國藩散步歸來,李鴻章說明了來意,想要曾國藩幫忙考察一下這三個人的能力、人品和學識。曾國藩卻說不必了,直接給出了結論:左邊的那位辦事小心,可做後勤供應之類的工作;中間的那位不值得信任,可做無足輕重的工作;右邊的那位是個將才,可以獨當一面。李鴻章見曾國藩為經考鑒就給出精準結論,十分驚詫。曾國藩卻笑著說,他散步回來經過三人的瞬間就已經判斷出了大概:「左邊的那人對我始終低頭不敢仰視,可見是位老實、小心謹慎之人,因此適合做後勤保障類的工作。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過之後,就左顧右盼,可見是一個表裡不一、陽奉陰違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邊的那位,始終挺拔而立,如一根棟樑,雙目正視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將之才。」曾國藩所說的那位將才就是後來擔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

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表現在他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準備充分的場合,舉手投足,尤其是不經意間的舉動都可以展示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所以,曾國藩更喜歡通過一些常人不太注意的細節來考鑒人才。

二、本質識人

生活中、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真實的,有偽善的;有陽光向上的,有心裡灰暗的;有細緻周到的,也有直男直女。儘管你可以說他僅僅是你人生當中的一段插曲,但在某一個時間段里,他與你共處的時間可能並不比你的家人少,他對你的影響也不能說是無足輕重,這時你就需要擦亮你的雙眼,要遠離那些包裝華麗、負能滿心的人。

曾經在一家私企工作,人際簡單,工作節奏也不是很快,大家相處起來倒也輕鬆融洽,因為看不順眼就可以拍屁股走人。

儘管環境寬鬆,我們還是發現同事小N格外細緻周到,組內組外、分內分外的困難,他都能第一時間到位;修養也好,對每個人都是春天般的溫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笑起來眼角的褶皺一直延伸到太陽穴。他也很快獲得了領導的賞識,得到了提職。

可是走上領導崗位一段時間以後,大家發現小N往日的標誌性笑容越來越少了,溝通起來也不再那麼360度無障礙了。他的標配笑容開始成為只有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福利」,甚至,開始對往日的前輩、今天的屬下們聲色俱厲、頤指氣使了,厲聲批評同事的時候,太陽穴上的青筋一蹦一蹦的,規律而有力。有時,他還會因為在家裡發生了不快而遷怒同事,對著印表機咆哮:這出紙速度也太—慢—了!當然這些最後也都多多少少地傳到了總經理的耳朵里。小N又「官復原職」了,但負責的工作卻是可有可無的。

曾國藩認為:「潔者不觀其窮,觀其富也;慎者不觀其危,觀其勢也。苟當窮能潔,當危能慎,戒也,非真也。」就是說人貧窮的時候保持高潔、面臨危險的時候保持謹慎,都是因為有所戒備,而非真實的狀態。

要想準確識人,要在能夠讓當事人顯露真我的狀態下觀察他。當一個人具有了一定的權勢、地位和財富以後,他的所為可能更容縣顯露本質。因為他需要考慮、顧及的因素沒有當初那麼多了。

所以,《菜根譚》里有一句極具辯證觀點的警句:「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

三、辯證識人

曾國藩在給郭筠仙的信中說:「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曉事,即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暖,即為小人。故群譽群悔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就是說,君子小人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個人是非分明之時,就是君子,是非不分之時,就是小人。

所以,沒有永遠的君子和一無是處的小人。關於偉人有過的故事我們都能耳熟能詳。

今天還看到一個小人也會散發人性光輝的故事。說的是在一個吸毒父親長期耳濡目染下,兒子也學會了吸毒。因為父親懂得沒毒可吸的痛苦,所以他在沒有正當收入的情況下,通過「千辛萬苦」偷來的錢為兒子買毒品。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父親十惡不赦。但就是這個父親,他不但「努力」給兒子提供毒品,他還給這種傷天害理定下原則,一不讓兒子接觸供貨的人,二不讓兒子使用二手的注射器,這樣兒子就還能保有戒毒的一線希望。在被兒子舉報販毒之後,他賣了自己唯一的汽車供兒子戒毒。

顯然,這個父親是失敗的、不稱職的、罪惡滔天的,但他仍然是一個有愛有溫度的父親。

君子不可能永遠正確,小人也不可能一無是處。我們永遠都要擦亮雙眼,就事論事、客觀識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說 的精彩文章:

TAG:曾國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