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櫻花夢■吳衍盛

櫻花夢■吳衍盛

吳衍盛國家二級作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協會員、湖北省書協會員,迄今已發表文學作品共計三百多萬字,著有散文集《又見彩虹》《西行斷想》等;先後有8部電視專題片以及20集電視劇《綠衣紅娘》等3部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

櫻花夢(外兩篇)

■吳衍盛

芳菲三月,乍晴還雨,春風搖曳的枝頭綻開了櫻花繽紛的夢……

在這初春時節,雖說許多地方的櫻花早等不及春天的跫(qióng)音臨近,已徑自一樹爛漫了,但我最鍾愛的賞櫻地點仍然是位於珞珈山下的武漢大學。記不得從哪年開始,每當這個時節,自己無論多忙,總要抽個時間大老遠從漢口跑到武昌去,佇足武大校園內一睹櫻花如雲似霞的芳容:在暖暖的驕陽下,或者在綿綿的細雨中,靜靜地看著那滿樹粉白、淡紅的櫻花,彷彿一個個清雅靚麗的虞美人,伴著盈盈的和風,飄飄洒洒地在空中飛舞。由此更羨慕武大的莘莘學子,每天與櫻花相伴,讓心中的激情與滿樹櫻花共同燃燒,該有多麼愜意啊!

「三月雨聲細,櫻花疑杏花」。只見有的花瓣調皮地擁吻著遊人的額頭,有的則蘸著細雨輕輕地扑打在少女的臉頰上,像是要借她們的巧手,用胭脂將女孩子們裝扮得更加漂亮。更有頑皮的,悄悄地趴到正在樹下讀書的學子們的肩頭,好奇地窺視著他們手中的書本呢!

許多人以為櫻花出自東瀛,其實我國很早就有栽種和賞櫻的記述。據多種文獻材料得知,我國古代已有鍾花櫻、垂枝櫻、冬海棠、山櫻等多個品種櫻花栽培。而日本栽種櫻花才千餘年歷史,比我國要晚一千多年。日本學者在其撰著的《櫻大鑒》中也記載證實,日本櫻花最早是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脈傳過去的,這與日本民間傳說相吻合,該傳說稱日本櫻花的祖本,是由僧人從雲南帶過去的。

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我國已在宮苑內栽培櫻花。唐朝詩人白居易詩云:「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南宋詩人趙師秀《採桑子》曰:「梅花謝後櫻花綻,淺淺勻紅。試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可見,我國古代詩詞作品中,早已能尋到櫻花的蹤跡。

對於櫻花,我也曾多處見過,只是隱隱覺得武大校園內的櫻花別有一番美韻。至於不同在哪裡,卻總也想不出個端倪。

巧的是,有一年在英國泰晤士河上泛舟時,幾位活潑可愛的日本少女與我談起了珞珈山下的校園,一個個都懷念不已。我告訴她們說,武大校園內的櫻花樹已有一二十個品種,櫻樹1000多株,尤其是紅垂櫻,每年春季迎風怒放,燦若雲霞,成為友好的象徵。少女們說,上次是搞學術交流,僅在武大獃了幾天,但她們覺得繽紛多姿的櫻花再加上中國的書法藝術那真是美極了!並對那兒的環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兒的櫻花竟然特別好看。我問為什麼,名叫小松美幸的姑娘想了想,仰起一臉的燦爛,認真地說:「可能是因為那兒的人文環境吧。」

我聽了後頓覺豁然開朗,恍然想起明代祝允明《送蔡子華還關中序》中所說:「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情生。」美,不正是人在一個虛空與存在的宇宙中的和諧嗎?德國心理學家利普斯說過:「在對美的對象進行審美的觀照中,並不是面對著對象或者和對象對立,而是自己就在對象裡面。」正是在「物我同一」中,美感才得到了真正的實現。置身武大櫻花園內,油然而生的這種「物我兩忘」「物我同一」的感覺,彷彿使自己融入櫻花雨繽紛的世界中,讓身心得到凈化,讓精神得到升華!而造成這種美妙感覺的,正是武大濃郁的人文環境,恰恰與櫻花一道構成了別具特色的亮麗風景。

試看櫻花與校舍相映生輝,且聽落英共學子讀書有聲。此情此景,分明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怎不讓人流連忘返呢?

我見幾位日本少女聽得很有興緻,便告訴她們,目前武大校區及周邊環境更好了。幾位姑娘都興奮地表示,一定要專程到武大看看櫻花的。

今年開春,我曾幾次從漢口趕到武昌,期盼的心情不亞於去會見久違的戀人,終於在一個金色的早晨,見到枝頭上綻放出許多綠葉與花蕾,一副副生機勃勃、蓄勢待發的樣子,還有櫻花樹下正在潛心讀書的少年郎,我不由得放緩了腳步,惟恐驚擾了他們醞釀了一個冬季的準備隨時放飛的夢呢!……

楊柳報春

乍暖還寒的日子,正是春天的腳步向我們走近的時刻。最讓人心動的地方,是小河邊一排排垂柳。幾天前,或許是眨個眼神前,還是暗褐色的枝條,眼下竟魔術似地變得淺黃鮮嫩起來,輕手扶起看時,那胭脂色的葉苞里露出一點點毛茸茸、淺綠色的新葉來,極像是花轎里新娘子欲遮還掩、羞怯怯露出來的半個臉……

儘管路旁的迎春花早已絢麗多姿地架起了無數的小喇叭,但人們總是固執地說,當柳枝兒變綠了,引得雛燕雙飛的時候,春天才真正是來了,毋怪乎民間自古就有「九九加一九,河邊看楊柳」的說法。

記得當年寄寓他鄉,我們居住的地方十分偏僻,山坡上禿石突兀,很少有樹木與青草。但透過窗欞,可以窺見屋前水塘邊種植的一棵高大的楊柳樹。每當柳枝兒泛綠,搖曳著婆娑的身影,逗得鳥雀兒撲閃騰躍,喳喳亂叫的時候,我們便高興地拍著手掌說:「啊!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其後,我們又在住房附近到小集鎮去的路上,都插栽了柳樹枝。真箇是「隨意插柳柳成蔭」「給點陽光就燦爛」,短短几年時間,她們都已由「小囡子」長大成「秀髮披肩」「姿色撩人」的「春姑娘」了。尤其是當地有位老先生見我們幾個人都喜歡書法,便點撥說:「清風徐來,垂柳條條更顯婀娜多姿,不正是妙得天趣的章法嗎?」寥寥數語,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或許是人們對春天的喜愛,而楊柳又象徵春天的緣故,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插栽柳樹的習慣,據說唐代詩人白居易出外做官時,總愛在宅旁植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文成公主入藏後,在拉薩大昭寺前也栽種了一棵柳樹,被稱之為「唐柳」。東晉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後,特意在房前栽了五棵柳樹,自稱「五柳先生」。清代左宗棠出征西北時,更令軍士在甘肅潼關至新疆一帶,沿途數千公里皆種上柳樹,以作歸途標記。有詩嘆曰:「大將西徵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贏得春風度玉門。」

由此看來,誰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呢?楊柳在這裡不是充當了春天的使者嗎?有趣的是,古往今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多對楊柳喜愛有加,歷代文人雅士們更是追捧不已。齊武帝就稱讚其「風流可愛」,將益州刺史劉悛之獻上的數株蜀柳種植在了太昌雲和殿前。唐代詩人賀知章《詠柳》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擬人化的手法將楊柳比作裊裊婷婷、秀髮披拂、年輕貌美的女子。一個「裁」字又活靈活現地把孕育萬物的春風給形象化了。宋代詩人徐俯《春遊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蔭來。」猶如一幅美不勝收的春景圖,簡直讓讀者如同身臨其事,身入其境。

仔細尋思,楊柳能為人們普遍喜愛與推崇,不僅是其形象婀娜多姿、楚楚動人,更在其別具一格的品質。地球上植物千姿百態,迄今已被人們發現的就多達四十餘萬種,但像楊柳這樣,地不分南北,大漠水鄉皆能廣泛種植;物不分貴賤,百姓宅前、宮牆之內,皆能成景者,卻是不多。正所謂「下得廚房,入得廳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者也,足見其「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品質。

畫家豐子愷先生讚美說,柳樹長得越高,垂得越低,楊柳千萬枝,條條不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部拜舞和親吻。民間傳說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一手持凈瓶,一手持楊柳枝,其楊柳枝的作用主要就是為人類治病消災的,真正具有「妙手回春」的神力呢!

金門夜月

傍晚時分,島上驟降大雨,萬千雨點彈地而起,猶如疾馳的馬蹄,徑直掃過眼前碧綠的田野,掃過波驚瀾起的湖水,斜弋著划出一道長長的雨帶來……

好在不多會,風小了,雨也住了。漸漸地,天邊流雲翻滾,並自個兒變幻出許多顏色與形狀來:烏黑色、淡灰色、胭脂色……最奇的是,之後從交織的雲層中竟然硬擠出一綹金色的餘暉來,投映到靜靜的水面上,惹得正在湖邊吃草的黃牯牛一個勁叫喚不停。

夜風清涼,空氣中瀰漫著青草的氣息和牛糞的味道,沿著蜿蜒的柏油小路漫步,雨後的金門島更顯得寧靜、祥和。我們的思緒,卻依然如天空中翻飛騰挪的流雲跌蕩不已……

我隨武漢作家代表團是今天上午由廈門乘坐「五緣」號輪抵達金門的,緊接著,導遊就帶領我們走馬燈似地參觀了茗光樓、霍山坑道、金水國小、金門公園等,雖然景點並不算多,但也足以顯示了金門作為彙集閩南、戰地、僑鄉三位一體的文化櫥窗的鮮明特色。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途中邂逅的幾位村民在與我們這些從大陸過來的遊客談起金門島波詭雲譎的近代史時,依舊氣定神閑,語氣那樣平和,彷彿我們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相互之間傾心交談,讓人感到十分親切。一位陳姓村民告訴我們,雖然他們家來金門已是第三代人,但思鄉之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中斷,至今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多次看到爺爺在金色的夕照中望著遠方發獃……

思鄉,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它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的心中,時時刻刻表露在我們的言行上,唐代詩人王維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非常形象地表現了一個久在異鄉的人,一旦見到家鄉的親友,那種分外急切的心情。

交談正濃,陳姓村民熱情地邀請我們去他家裡小坐,品賞香茗,更讓我們驚喜的是,這位儒雅的陳姓村民進裡屋又拿來筆墨宣紙,即興書寫了一幅唐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其筆意奔放,濃枯相間,馳滯互替,足見其書道多年,功力不淺。我正稱讚之,陳姓村民卻搖了搖頭,似有無限感慨之意。

我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便不再言語,接過他的筆,書寫了一幅唐代王維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陳姓村民見罷,與我相視一笑。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於一個民族的確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而漢字正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它既是人們在理性層次上對民族的認同,也是人們在感情層次上的精神依賴。而作為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書法藝術恰好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兩岸人民有著共同血緣,同屬中華民族,理所當然要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形成兩岸「大交流、大發展」,創造兩岸「大和平、大繁榮」。

60多年彈指一揮間,今夜金門島顯得恁么平和,恁么寧靜。抬頭望去,一輪上弦月從朦朧的太武山峰爬了上來,不時眨著雙眼,慈祥地注視著這一灣海域。我想,在月亮老人的眼中,如今的金門島早已不再是什麼「骨頭」或是「刺」了,而是像一隻美麗的蝴蝶翩翩舞於海上呢!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清代書法流派略述■王忠敏
李東陽草書《贈廷韶詩軸》 ■李金豹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