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活的美好,從《詩經》里吃出來

生活的美好,從《詩經》里吃出來

春季,淺草青青,萬物萌蘇,

在這個春意融融的季節里,

最適合閱讀和植物有關的書,

隨手翻開那本千年前的歌謠──《詩經》,

一絲遠古的草木芬芳飄來,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先民對生活的感恩和熱愛,

寄托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蔬一果之上,

這些帶著香氣的語句,

總能讓身處都市的我們,

找到那一份對土地的念想,

和對四時美味的盼望。

|君子求淑女 吃貨求菜羹|

〔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詩經》最早出現的水生植物,是荇菜。荇菜又叫「金蓮兒」,葉片如蓮,花開時彌覆頃畝,太陽下一朵朵黃灼灼的小花泛光如金,隨波流轉,用來形容淑女難求,確實貼切。

除了外表嬌俏,荇菜的莖葉柔軟滑嫩,適合作一味清新小菜。在江南一帶,人們喜歡用荇菜加魚肉煮羹,入口清甜順滑,風味和水八仙之一的蒓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嫩可作佳肴,老能裝仙丹|

〔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匏就是今天常見的葫蘆。《小雅·瓤葉》里說:「蟠蟠瓤葉,采之亨之」,意思就是將葫蘆葉子摘下來烹調成美味的小菜,除此之外,人們還會將嫩葫蘆和肉做羹,或者蜜煎做果脯,削條作干。

不過葫蘆只有在嫩的時候才能吃,成熟後會變干變硬。人們把它做成各種器皿、水瓢,於是就有了小說里各種各樣的仙丹葫蘆瓶了。

|酸味紅寶石|

〔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一直很喜歡「投桃報李」這個成語,既充滿了人情味,又洋溢著果香味。

李子是南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不過現在遠未到收穫時。從前的李樹是長在山林里的,逢春開白花,夏暑掛青果,秋上成熟,密密匝匝掛滿一樹嫣紅,令人光看就腦補了滿口的酸甜爽脆。

小時候街上常有賣南華李的攤檔,用塑料袋裝著,灌進清水,提著邊走邊吃,鮮紅的果肉,酸溜溜的,那是最快活的童年滋味。

|真假「木瓜」的相親往事|

〔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

春秋時代,每到水果成熟的季節,衛國的適齡男女青年就會聚集在樹林之中,一邊唱起悠揚的歌謠,一邊向對方扔木瓜示愛……小時候讀到這裡很納悶,那麼大一個,扔出去不會摔壞嗎?

其實,《詩經》里的木瓜不是我們今天常吃的那種「番木瓜」。正宗的中國木瓜,個頭小,光滑爽脆,香氣濃郁,不過味道酸中帶澀,所以古人一般做成蜜餞來吃。

後來香甜可口的番木瓜傳入中國,取代了它的位置,於是木瓜的身影便留存在詩經的美好故事裡,待後人遙想了。

|小小漿果,藏著酸酸甜甜的愛恨情愁|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 〕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小時候讀《氓》的故事,還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愛恨情愁,如今重看,發現選擇離開「渣男」的女主角很有些思想覺醒的意味。傳說鳩吃多了桑葚就會昏醉,用來比喻熱戀人頭腦發昏,放在這個故事裡,特別發人深省。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又叫桑子。人們很早就遍植桑樹,養蠶採桑,像漢樂府「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宋詞則有「採桑子」的浪漫詞牌。

魯迅先生回憶百草堂,也提到了紫紅的桑葚,一顆顆掛枝頭,看得人手癢嘴干,常常伸手一摘不洗就咬嘴裡,唇舌間濺開酸酸甜甜的汁液,讓人吃得停不下來。

仔細一想,這不正是一番不經意的勾引嗎?不論是對美味,還是對愛情,人總是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過度而昏醉啊。

|我的可愛,你要慢慢懂|

〔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

在紅薯和馬鈴薯未傳入中國之時,古人吃的都是粉葛。後來因為粉葛的產量不及前兩位,而且口感也略顯粗糙寡淡,慢慢地就不太受歡迎了。

但是老一輩似乎對粉葛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每次回老家,一定要被長輩「勒令」吃至少一大塊粉葛,喝兩到三碗粉葛湯。

湯倒還好,配著瘦肉或者鯪魚,在澱粉的作用下,透著奶白,口感渾厚豐腴,頗為甘甜。粉葛就不然了,我總要磨蹭半天才夾起一塊,艱難地一口口啃下那種沙質混合著拉絲的質感,吃得眉頭大皺。

母親對我如同遭刑的表情「視而不見」,只說,祛濕,很有益的。「良藥苦口」,這個質樸道理,只得耐著性子慢慢感受了。

|在湯里尋找留住青春的秘密|

〔 湛湛露斯,在彼枸杞。顯允君子,莫不令德。 〕

有人說,飲一盅老火靚湯,除了把湯汁喝個底朝天,最後還要把沉底的粒粒紅艷枸杞也撈出來吃完,這湯才算是喝好了。聞之不禁會心一笑,不由得想起那吸飽湯汁的枸杞子在唇齒間的軟糯。

古時候,人們認為常食枸杞可以"留住青春美色"、"與天地齊壽",幾乎奉若神物。如今倒沒這麼誇張了,不過這小小的枸杞,也能考驗一個人對飲食、生活是否講究。一粒粒色澤鮮艷的枸杞,隨著勺子的攪動時隱時現,不特地「捕撈」是吃不到全部的,有足夠的閑情和耐心,才能品嘗到一點點難得的鮮甜。肯在這般小事情上花功夫的人,才能得到養生養顏的美好饋賞啊。

《詩經》就像一個綠油油的菜園,

總有看不盡、吃不完的新鮮美味。

有人說:

「我們的饞,是從祖先那裡遺傳過來的」。

其實,我們繼承的除了這份饞,

還有一份對自然生活的熱愛。

先民用質樸的歌謠告訴我們,

幸福,就是知天時,感天意,

與自然同呼吸,世界再嘈雜,

我們也要面向陽光,認真生活。

本文轉載自說詞解字,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藏書樓
驚蟄詩詞:一聲大震龍蛇起,頓然草木精神別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