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中山王鐵足銅鼎

文物介紹——中山王鐵足銅鼎

原標題:文物介紹——中山王鐵足銅鼎


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姓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子民向東越過太行山,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地帶。這個弱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強敵的不斷侵擾,終於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所滅。逃避於大山之中的中山國桓公勵精圖治,經過20多年抗爭,再度出山復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開疆拓土。然而公元前296年,國力日衰的中山國抵擋不住強敵進攻而陷落,一代強國至此滅亡。


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的山區,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出土的器物中有游牧民族特點的雙耳銅釜、扁方壺、獸首青銅短劍和金腕飾、嵌松石金質虎形牌飾,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與華夏諸國文化交流與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中山國的王陵和都城在平山縣三汲鄉被發掘後,絢爛的中山國終於呈現在考古學家面前了。雄偉的城牆,夯土厚達50多米,突顯出中山國的輝煌繁盛。宏大的「山」字形大墓、豪華的車馬坑、新奇的葬船坑、華美的青銅器……出土的器物之繁多之華美之奇崛,令世人震驚不已。雖然在當時7個「萬乘之國」各建霸業的局面中,中山這個夾在燕趙之間、東西只有500多里的國家,只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小國,然而它卻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堪稱「中華輝煌」的燦爛文化。比如構思拙樸、結體宏大的山字形禮器,顯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獷線條。奇想巧變、設幻詭異的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虎噬鹿屏風座」、「雙翼神獸」、「犀牛器座」等閃爍著鑄造工藝的炫目華美。



最令人驚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銅鼎、方壺、圓壺,上面刻滿了長篇銘文,讓今人看到了嚴整規矩、悠長秀麗、刀法洗鍊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大銅鼎上刻銘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



出土文物最有歷史價值的「中山王三器」為: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考古成果證實,三器相繼鑄於中山王厝去世前後。刻有長篇銘文1101字,不僅確切表明墓主為中山王厝,而且證明中山王厝的世系及有關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銘文提到公元前316年燕王噲讓位於相邦子之的事件,而公元前296年趙即破中山,中山君(大約是)逃亡到齊,故該墓的年代可定為公元前310年左右。



中山王厝 (前344—前308),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國第五任君主,公元前328年中山成王薨(hōng),兒子即中山王位,年僅十六歲。是中山復國後第三任中山王,以此,稱為王厝元年。由於桓王、成王兩代國王的勵精圖治,王厝即位時中山國進入鼎盛時期,躍入了列強行列,在戰國紛爭的形勢中,王厝開創了中山國的新局面。儘管中山王厝稱王不是一帆風順,但經過派出使臣張登遊說齊、趙、魏,燕等國,加之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目的是在於和秦、齊、楚三大國對抗,而燕、趙意在離間中山和齊國的關係,所以都對承認中山稱王採取了堅決支持的立場。中山稱王之事終於為各國所承認。


中山王厝稱王,是中山強盛而有實力的表現,使千乘中山國在激烈的諸侯爭雄中與魏、韓、燕、趙四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了,王厝時年21歲。伐燕擴疆戰爭勝利之後,中山國進入歷史上空前的極盛時期,中山王厝十三年(公元前315年),為祭祀先王功德,命相邦司馬賙,擇燕吉金,鑄鼎、鑄以彝壺」。在鑄造的這組大鼎和方壺上鏤刻銘文,記其功業,謳歌先王,銘記燕國「臣主易立」「而亡其邦」的教訓。王厝時年29歲。



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為子口內斂,兩側有一對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紋一道,平底銅身鐵足,圓腹圜底,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鼎。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中山王鐵足銅鼎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鼎壁與蓋部雲鈕以下、足部以上,刻銘文77行,每行6字(蓋上二字,腹部凸弦紋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發現刻銘戰國銅器中字數最多的。內容記述了該鼎為王十四年所制,斥責燕王噲讓位相邦子之,遭致國破身亡,頌揚自己的相邦司馬,輔佐少君謙恭忠信,以及率師征燕,奪城數十座,擴大疆土數百里的功績。告誡嗣子汲取吳國吞併越國、越國覆滅吳國的教訓,要警惕周圍敵國等。此鼎銘文在戰國金文中最長,在所有金文中僅次於毛公鼎;內容記述了中山乘燕國內亂,伐燕奪取疆土之事,可補史籍之不足;銘文構字秀麗,刀法嫻熟;是研究戰國及中山國歷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此器銅體鐵足的鑄造技法在中國國內十分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明代的金蟬玉葉
歷史故事——楚莊王問鼎中原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