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禁咒排第一!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禁咒排第一!

李伯聰先生在他的《扁鵲與扁鵲學派研究》 (西安,陝西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一書中提出: 第一,中醫的學派爭鳴始於戰國時期,而不是「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第二,中醫史的發展歷程不是「一元,一個學派,一脈正統傳承」的過程,而是「多元,多個學派,爭鳴非進」的過程。因此,扁鵲學派是中醫史上出現最早,在戰國、秦漢時期享譽最高、影響最大的學派。李伯聰先生還具體考證出: 中醫史上的第一個學源不是黃帝學派而是扁鵲學派。它是戰國、秦漢時期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學派。它有本學派醫經和醫方。《黃帝扁鵲之脈書》指《史記 倉公傳》所引《黃帝之脈書》、《上經》、《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葯論》、《石神》、《接陰陽禁書》等十部) 是戰國時期扁鵲派著作; 《扁鵲內。外經》是其派醫經; 《扁鵲俞附方) 是其派經方。古籍中所見署名「扁鵲」、「子義」、「吳普」、「李當之」的本草,都是扁鵲派的本草著作。今傳之《難經》、《中藏經》,不是發揮《內經》奧旨之作,而是扁鵲學派東漢和六朝時期的著作。《漢書。方技略》醫經總論使用了扁鵲派傳統術語,反映了扁鵲派某些獨有的醫學觀,是以概括扁鵲學派醫經為主而撰寫的。《褚氏遺書》、《扁鵲心書> 是宋代扁鵲派著作。其派人物有漢代著名醫家淳于意、華佗、涪翁、程高、郭玉,南北朝世醫徐氏(七世十一人,如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 及以「第三扁鵲」自命的南宋竇材等。

李伯聰先生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為我們揭開祖國醫學神秘的面紗提供了活潑的思路。從扁鵲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早期醫學的醫、葯不同源的特徵,而且還可以進而明確祖國醫學的基本源頭是黃老學派。黃老思想作為完整的道醫學,在扁鵲時代,還是完整的,但是後來,醫學的源頭只剩下了「黃」,而不見了「老」,神治一脈不再為人所知。

扁鵲學派的基本特點

1扁鵲學派的源頭之一是禁咒

黃帝學派是不主張禁咒的,禁咒顯然另有其源。《素問。五勝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在扁鵲學派存在並興旺時期的戰國秦漢之際,醫巫尚未分離,醫學仍把巫術當成自身的一個組成部分,直至唐代都是如此。據《史記》載,長桑君傳扁鵲「我有禁方」,陽慶傳淳于意十種醫書中,也有《接陰陽禁書》。以後南北朝時世醫徐氏的醫術,從《南史》的記載中也有巫術成份。《中藏經》中也可見「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 《中藏經。陰陽大要調神論》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5.) 等提法。雖然史載淳于意是堅決反對巫術的,但從整個學派來說,是保留了不少巫術成份的痕迹。長桑君,道教仙人。據傳說,長桑君曾傳扁鵲醫術,是扁鵲的師父。扁鵲年輕時為舍長,長桑君寄宿在舍內,扁鵲覺長桑君非同一般的人,便恭敬禮貌待長桑君十餘年。一日,長桑君悄悄地將扁鵲叫到一旁,對扁鵲說: 我有醫道方面的秘方,我現在老了,想傳授與你,希望你不要外傳。扁鵲答應他後,他拿出懷裡的葯對扁鵲說: 你服用此葯後三十日,可以洞察一切。並將珍藏的秘方全部給了扁鵲後,忽然隱身化形不見了。扁鵲按照長桑君給他說的方法服藥後三十日,果然就能看清楚病人的五臟六腑病因所在,以此診病而成為名醫了。

禁咒既為「不可外傳」的「禁方」,故後世只聞其名,不明其理。至於扁鵲本人雖然身懷絕技,也不曾為此絕學張目,也在情理之中。

2本草源頭是「五苦六辛」

「五苦六辛」出自《漢書。方技略》,是扁鵲學派本草學的重要理論,其義今已不傳,《內經》亦無此說。張子和根據攻邪理論及汗吐下三法的運用經驗,結合藥物性味,闡釋為:「五者,五臟也,臟者里也; 六者,腑也,腑者表也。病在里屬分,宜以苦寒之葯涌之泄之,病在表屬陽分,宜以辛溫之劑發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並結合五積六聚、表熱里寨、用藥方法等具體臨床運用說明這一理論。《儒門事親》舉吐葯29味,汗葯40味,下藥30味,《本草綱目》參照此錄入,對後人影響較大。但有相當比例的藥物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均未載它們的汗吐下功用,後世醫家習慣上也未把它們作汗吐下藥對待。據史料記載,高後八年陽慶傳淳于意之書有《葯論》,扁鵲弟子有《子儀本草》,華佗弟子有《李當之本草》、《吳普本草》,現均不存,僅《吳普本草》部分佚文保存在《證類本草》、《本草綱目》中。《吳普本草》引「扁鵲」、「神農」二家,不同之處頗多,當各是一家之言。然而張子和引用這些藥物時,均申明「以本草考之」,「以本草校之」,必有所本。既然《神農本草》系統無載,則極可能在扁鵲學派本草中這些藥物均被認為有汗吐下效用。

3決死生

「決死生」,後人亦稱「短期」,即敢於準確預測患者的生死,是扁鵲學派的重要學術特徵。淳于意自述:「即嘗已為人治,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北京: 中華書局,1996: 2813),在其「診籍」25例醫案中也貫穿「決死生」思想。華佗治督郵徐毅、軍吏梅平、廣陵太守等案,均有決死生之預測(陳壽《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北京: 中華書局,1959: 799.)。

《脈經。第五》有「扁鵲診諸反逆要訣」的篇目,也反映了這種學術特徵。而《內經》中卻迴避甚至批評這種理論。《素問。陰陽類論》中,「雷公曰: 問短期,黃帝不應。」《素問。疏五過論》「...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扁鵲學派的影響

扁鵲學派自唐以後已漸衰微,但仍承學有人。特別是到了宋金時期,在中醫學的格局又一歷史性轉折的前夜,竟又出現了一些極力推崇和讚譽扁鵲學派的醫家。如宋代醫家許希以針術治療仁宗疾愈,得帝之賜,「希拜謝已,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日:「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脫脫《宋史》四百六十二.方技傳北京: 中華書局,1975)?宋代名醫龐安時雲:「世所謂醫術,予皆見之,惟扁鵲之言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求於其書,而言之不詳,意者使人自求之歟!予之術,蓋出於此」(同上)。南宋初,竇材著《扁鵲心書》(公元1146年) 自稱為「第三扁鵲」。李伯聰先生認為竇材是最後一位扁鵲派醫家,《扁鵲心書》是最後一部扁鵲派的著作,扁鵲派發展的歷史也至此而宣告終結。但據其他學者研究,張子和應是黃、扁兩大學派交融的重要人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子和更多地傳承了扁鵲學派的理論及治療方法。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一針多穴與一穴多針
術數、運氣、全息診斷與生命之美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