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精氣神是道家養生必不可少的三寶!

精氣神是道家養生必不可少的三寶!

精、氣、神 道家內丹學術語

一、哲學講:精、氣、神

道教內丹學的精、氣、神概念乃發端於先秦哲學與醫學。在上古哲學中,不僅有"精氣"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莊子·列禦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狀態時即使用了"精神"的術語。在《莊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戰國以來的"醫家"既使用"精氣"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即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這裡所謂"陰"指的是蘊藏"精氣"的臟腑,而"陽"指的是保衛臟腑的外圍組織。在《素問》看來,臟腑必須平和,而外圍組織則應堅固而不泄漏。如果臟腑與外圍組織不能配合,則精氣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二、醫學講:精、氣、神

道教內丹學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時所射出的精液。

與"精"相對應,"氣"也有先天與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它體現了先天原火的推動,所以,寫作"炁"。從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點,表示火在下燃燒,這種"火"是生命的原動力。至於"後天之氣"指的是呼吸之氣,也就是宇宙空間外在之氣,對於人的生存來說,呼吸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必須通過"神火"的溫養才能成為內丹修鍊的能源。

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

道醫認為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在古代講究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如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

所以保養精、氣、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則,尤其是當精、氣、神逐漸衰退變化,人已步入老年的時候就更應該珍惜此「三寶」,古人對這點非常重視。

苟子認為:「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這裡說明兩個意思:

一、說要注意精、氣、神的物質補充:

二、強調不可濫耗「三寶」。

一、什麼是精?

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精的來源,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之精是秉受於父母的造化生殖之精,它在整個生命活動中作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但先天之精需要不斷地有物質補充才能保證其精不虧,才能發揮其功能,這種物質即是後天之精。後天之精是來自飲食的營養物質,亦稱水谷精微.有了營養物質的不斷補充,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二、什麼是氣?

氣不僅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氣的含義,既是運行於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因此中醫所說的氣,既是物質,又是功能。用現代語言來理解:氣就是正在發揮特定功能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總括。

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敷布.血液運行,津流濡潤,抵禦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化功能來維持。

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謂:「人由氣生,氣由神往.養氣全神可得其道。」

書中還歸納出古人養氣的一些經驗:「一者,少語言,養氣血;二者,戒色慾,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此七者強調了「慎養」。

由於氣是流行於全身、不斷運動的,所以人體也要適當地運動,促進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才會有利於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什麼是神?

神:就是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現。

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體體現。古人很重視人的神,《素問·移精變氣論》也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中醫治病時,用觀察病人的「神」,來判斷病人的預後,有神氣的,預後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後不良。這也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密切。從中醫學講,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所以說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

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道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王母山隨想——我徜徉在天台之上/趙學銘
仲景退黃十法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