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禁城各路建築簡介及地圖

紫禁城各路建築簡介及地圖

上次推送只有外朝三路

本想外朝內廷分開推送

但發現外朝內廷分開閱讀不是很方便

所以決定把外朝內廷整合到一起

如需無水印地圖,關注本號,回復關鍵字「紫禁城地圖」即可獲得。

紫禁城-世界五大宮殿之首

誇張一點可以說是普天之下人人皆知的地方了

紫-紫微星,即北極星,號稱「斗數之主」,被古人稱為「帝星」。

禁-禁地。皇帝居住的宮城,嚴禁黎民百姓靠近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與慾望的象徵。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餘座,房屋九千餘間。整個布局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營建原則。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建築布置用高低起伏的手法,同時達到了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紫禁城分外朝與內廷,其中外朝3路,內廷5路

分別為:外朝中路、外朝東路、外朝西路

內廷中路、內廷東路、內廷外東路、內廷西路、內廷外西路

▽ 紫禁城各路布局示意圖

▽ 詳細地圖

紫禁城城角樓:位於紫禁城城牆四角,共四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組合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歇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面坡的廡殿組合而成。 屬於紫禁城的防衛設施。

筒子河:紫禁城的護城河,寬52m深4.1m。

金水橋:共12座,分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

太廟:位於紫禁城城牆外,筒子河以南,端門以東。明清兩代祭祀祖先的家廟,是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

社稷壇:位於紫禁城城牆外,筒子河以南,端門以西。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用的祭壇。

華表:漢白玉石柱,柱身雕刻盤龍。共兩對,位於天安門內外。華表頂端各坐一隻犼。外側華表上的犼坐北朝南,名為「望君歸」,內側華表上的犼坐南朝北,名為「望君出」。兩對犼不同的名字各有其含義。

出入口:

外金水橋:位於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共7座,東西最外側兩座原是最窄的,解放後被改為最寬的,橋面裝飾也做了改動。

天安門:紫禁城的正門之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只有重大祭奠或儀式時才會啟用此門。

端門:紫禁城的正門之一,整個建築結構和風格與天安門相同。端門城樓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午門:紫禁城的正門之一,平日最常使用的大門,也是紫禁城正式的大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通高37.95米。進入午門,便進入了紫禁城。

東華門:紫禁城東門,東華門東向,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

西華門:紫禁城西門,西華門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西華門與東華門形制基本相同。

神武門:紫禁城北門。初名玄武門,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神武門。內設鐘鼓,與鐘鼓樓相應,用以起更報時。

外朝中路:

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是5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

協和門:屋宇式大門,建築面積約350㎡。東向,面闊5間,進深2間。位於太和門東側廊廡正中,自太和門廣場出入東華門、文華殿的必經之路。

熙和門:屋宇式大門,建築面積約350㎡。西向,面闊5間,進深2間。位於太和門西側廊廡正中,自太和門廣場出入西華門、武英殿的必經之路。

協和門與熙和門東西對應

太和門: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明代為御門聽政之地,也就是上朝的地方。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昭德門、貞度門:是王公大臣們上朝必經之地,位於太和門東西兩側,昭德門在東,貞度門在西。

體仁閣、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東西兩側。為太和殿的兩廂,體仁閣在東,弘義閣在西。建築形式完全相同。重樓9間,高25米。

左翼門、右翼門:分別位於體仁閣、弘義閣北側。建築形式相同,門座五間。

崇樓:位於紫禁城三大殿四周廊廡的四角,清朝時為內務府的庫房。共四座。

中左門、中右門:位於太和殿東西兩側,左門在東,右門在西。建築形式相同。為王公大臣自太和殿及太和殿廣場進入中和殿、保和殿的必經之路。

太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明清兩代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高35m,佔地2377㎡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中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位於紫禁城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高19m,佔地580㎡。

保和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明朝大典前皇帝在此殿更衣;清朝每逢佳節,皇帝於此殿賜宴招待王公大臣,乾隆五十四年後殿試地點由太和殿改至此殿。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高29.5m,佔地1240㎡。

後左門、後右門:位於保和殿東西兩側,左門在東,右門在西。建築形式相同。是自外朝進入乾清門廣場的必經之路。

景運門,隆宗門:景運門與隆宗門均為進入乾清門前廣場的重要門戶,可通往東西內廷各處,被稱作「禁門」。

內左門,內右門:位於乾清門左右兩側,左門是東一長街南端起點,右門是西一長街南端起點。

外奏事處:位於景運門與乾清門之間北側靠牆。負責呈遞奏本及貢物,引帶皇帝召見人員和傳宣諭旨。

軍機處:位於隆宗門與乾清門之間北側靠牆。清朝中樞權力機關。

外朝東路:

內閣大堂:內閣大堂為清代大學士直舍,亦稱大學士堂,位於太和門東廡外東南。大堂南向3間,東西兩廂各3間,皆硬山頂,覆黃琉璃瓦。

內閣大庫:指紅本庫、實錄庫兩座庫房。位於內閣大堂東側。用於存放文書檔案。

依仗庫:儀仗庫位於紫禁城外朝東路南端,內閣大堂東,紅本庫南側。建築形式與紅本庫相同。

鑾駕庫:用於存放皇帝皇后出行儀駕鹵薄。位於紫禁城東南角。

文華殿:位於紫禁城外朝東路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文華殿明代是皇太子的東宮,清代為舉行經筵的地方。

集義殿、本仁殿:位於文華殿東西兩側,為文華殿配殿。

文華門:文華殿宮門。

傳心殿:位於紫禁城東南隅的在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整個院落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5米,佔地2500平方米。

文淵閣:位於紫禁城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

國史館署:位於東華門北內側,緊靠紫禁城東牆。是編纂、管理及收藏史學檔案的地方。

南三所:南三所是一組殿宇的總稱,也叫擷芳殿。明朝為太子東宮之地,清朝興建三所院落為皇子所居。

三座門:始稱前星門。位於東華門內西北方,南三所影壁正南方。為3座隨牆琉璃門。

上駟院:位於左翼門東,南三所影壁西,箭亭以南,文淵閣以北。是掌管宮廷用馬的機構,屬內務府管理。

御茶膳房:內務府下屬機構。最初為「茶房」「膳房」,後兩房合併為「御茶膳房」。位於箭亭東側,南三所西側。主管皇家茶食飲膳。

太醫院:皇家醫療機構。位於南三所東側,後院為御藥房。

箭亭:位於紫禁城東部景運門外、奉先殿南面開闊平地上,是清朝皇帝及其子孫練習騎馬射箭之所。

外朝西路:

武英殿:位於紫禁城外朝西路熙和門以西,與文華殿東西遙對。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 3間。明朝做召見大臣所用,清朝在此開設書局。

敬思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位於武英殿後方,殿間以穿廊相連。

凝道殿、煥章殿:武英殿的東西配殿,凝道殿在東,煥章殿在西。

浴德堂:位於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內西北平台上,其名源自《禮記》中「浴德澡身」之語。用途說法不一。

武英門:武英殿宮門

南薰殿:位於武英殿西南,為一獨立的院落。曾用於存放歷代帝王畫像。

咸安宮:咸安宮位於西華門內,清內務府在宮內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的官學設於此,稱咸安宮官學。現已被毀,僅剩宮門。

咸安門:位於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咸安宮宮門。

寶蘊樓(近代建築):1913年初,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有一批文物要運往北京,為存放這批文物決定在咸安門內,咸安宮舊址修建寶蘊樓。1914年動工,1915年完工。

仁智殿:俗稱白虎殿,故宮博物院武英殿以北、右翼門以西。清朝為內務府公署。

內務府:位於武英殿以北,右翼門以西的仁智殿處。是掌管宮廷事物的一個官署機構。職責與民間的「管家」相似。

內務府造辦處:又稱「匠作處」。位於內務府北,慈寧宮花園東。負責製造、修理、收藏御用品,由內務府管理。

內廷中路:

乾清門: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清代將御門聽政之地由太和門遷至此處。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

上書房:位於乾清門東側,清代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

南書房:位於乾清門西側,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的地方。

日精門:乾清宮前院東門,位於乾清門內,上書房北側,與月華門東西相對。

月華門:乾清宮前院西門,位於乾清門內,南書房北側,與日精門東西相對。

乾清宮: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一,內廷正殿,明清兩代16位皇帝的寢宮,每逢佳節皇家家宴也在此處舉行。乾清宮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

昭仁殿:乾清宮東側小殿,為藏書之所。

弘德殿:乾清宮西側小殿,明清兩代用途不同。

交泰殿: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及坤寧宮之間。殿名「交泰」取自《周易》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明清時於此舉行冊封皇后和皇后誕辰典禮。

景和門:乾清宮後院東門,位於交泰殿東。

隆福門:乾清宮後院西門,位於交泰殿西。

坤寧宮: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明朝為皇后寢宮,清代改為祭神場所,也是皇帝大婚新房。東西側各有暖閣。

坤寧門:位於坤寧宮正北面,通往御花園。面闊3間,中一間為宮門,兩次間為值房。

御花園:紫禁城內廷中路的後花園,位於坤寧門北面,明朝稱「宮後苑」。佔地12000㎡。

絳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與養性齋東西呼應,是一座小型殿宇,平面為凸字型。是御花園中賞景休息的地方。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與絳雪軒東西呼應,是一座兩層樓閣,平面為凹字型。末代皇帝溥儀曾在此學習英文。

浮碧亭:位於御花園東北,與御花園西北的澄瑞亭東西呼應。

澄瑞亭:位於御花園西北,與御花園東北的浮碧亭東西呼應。

萬春亭:位於浮碧亭南,與千秋亭東西呼應。

千秋亭:位於澄瑞亭南,與萬春亭東西呼應。

四神祠:位於千秋亭東南方,用於供奉四神。

集卉亭:位於絳雪軒西。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東北,浮碧亭北面,倚御花園北牆而建。

位育齋:位於御花園西北,澄瑞亭南面,延輝閣西側。

延輝閣:位於御花園西北,位育齋東側,始稱清望閣。

堆秀山:御花園東北部一座人工假山,山頂建有御景亭。

御景亭:位於堆秀山頂,是皇帝皇后重陽節登高的地方。明朝此處為觀花殿。

凝香亭:位於御花園東北角,摛藻堂東側。與玉翠亭東西呼應。

玉翠亭:位於御花園西北角,位育齋西側。與凝香亭東西呼應。

欽安殿:位於御花園正中,南北中軸線上。殿內供奉「真武大帝」及北方7宿。康熙、雍正曾此處設立道場。

天一門:欽安殿的南門。建築形式與紫禁城西北角處英華門相同。

承光門:欽安殿的北門。位於欽安殿北,順貞門南。

順貞門:御花園的北門,內廷中路的北端。位於承光門北,神武門南。由北進入內廷中路的重要通道。

內廷東路:

齋宮:位於內廷東路南端,日精門東側,東六宮南。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之所。

誠肅殿:齋宮後寢殿,位於齋宮北。初名孚顒殿,面闊7間。東西設游廊與齋宮相接。

齋宮門:齋宮正門,位於齋宮南,毓慶宮西。

毓慶宮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群,前後共四進。位於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箭亭北方。曾為皇子居所。

前星門:隨牆琉璃門,為毓慶宮南門。位於景運門東。

祥旭門:位於前星門北,是毓慶宮第二道宮門,正對前星門。

陽曜門:位於前星門與祥旭門之間西牆,與齋宮相通。

惇本殿:為毓慶宮第二進院正殿。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肅門:位於景運門外,與景運門東西相對。奉先殿第一個出入口,平日不許官員出入。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路,景運門東北方,毓慶宮東側。明清兩代皇家家廟,工字形建築。前殿為正殿,後殿為寢殿。前殿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225.00㎡;後殿面闊9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755.00㎡。

奉先門:奉先殿宮門。位於奉先殿南方。

景仁宮:位於齋宮北,誠肅殿後方。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稱「長安宮」。二進院,正殿面闊5間。宮門南向,名「景仁門」。為嬪妃居所。

延禧宮:位於景仁宮東側。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稱「長壽宮」,後改名「延祺宮」,再改「延禧宮」。建築形式初與景仁宮一致,後因大火燒毀,未能復建。宮門南向,名「延禧門」。為嬪妃居所。

靈沼軒:位於延禧宮院內。西洋風格建築,鋼結構。俗稱「水晶宮」。建造中途遇上辛亥革命,國庫空虛,被迫停建。

承乾宮:位於景仁宮後方。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稱「永寧宮」。建築形式與景仁宮一致。宮門南向,名「承乾門」。為嬪妃居所。

永和宮:位於承乾宮東側。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稱「永安宮」。後院正殿名為「同順齋」。建築形式與景仁宮一致。宮門南向,名「永和門」。為嬪妃居所。

鍾粹宮:位於承乾宮後方。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稱「咸陽宮」。建築形式與景仁宮一致。宮門南向,名「鍾粹門」。為嬪妃居所。

景陽宮:位於鍾粹宮東側。紫禁城東六宮之一,始稱「長陽宮」。建築形式與景仁宮一致。宮門南向,名「景陽門」。明朝為嬪妃居所,清康熙帝改為收貯圖書的地方。後院正殿名為「御書房」。

乾東五所:位於御花園東,內廷東六宮北,又稱「北五所」。是五處院落布局、建築形式相同的院落。每所三進院。五所自西向東排列,曾分別作為「如意館」、「壽藥房」、「敬事房」、「四執庫」、「古董房」。

天穹寶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內廷東路、東小長街北段欽昊門內,東臨東筒子路,西鄰景陽宮。始建於明代,初名玄穹寶殿。

天穹門:天穹寶殿的正南方大門。

欽昊門:位於天穹寶殿前橫向西段,是出入天穹寶殿的唯一通道。

南果房:位於永和宮東側。南果房與其南側兩所院落應為內宮庫房。

內廷外東路:

外奏事房:位於錫慶門西南側,功能職責與位於乾清門外的外奏事處相似。

錫慶門:位於皇極門西南,與斂禧門東西相對。是內廷外東路的主要出入口之一。

斂禧門:位於皇極門東南,與錫慶門東西相對。是內廷外東路的主要出入口之一。

皇極門:位於內廷外東路南端,是寧壽宮區的正門。

九龍壁:位於皇極門南,坐南朝北正對皇極門,為皇極門的影壁。

戲衣庫:位於九龍壁南側,是清朝皇家收藏戲衣的庫房。

寧壽門:位於皇極門北,是寧壽宮區的第二道宮門。

凝祺門、昌澤門:位於皇極殿與寧壽門之間東西兩側的廊廡上,凝祺門在東,昌澤門在西。

皇極殿:位於內廷外東路,是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稱寧壽宮。乾隆皇帝退位後的居住之所。

寧壽宮:位於皇極殿北,初為寧壽宮後殿。乾隆年間將前殿改為皇極殿,前殿匾額移至後殿。後殿便改成「寧壽宮」。

養性門:位於寧壽宮後寢宮區,在寧壽宮北。是後寢宮區的正門。

養性殿:位於寧壽宮後寢宮區,是後寢的主體建築。曾為太上皇寢宮。

樂壽堂:位於養性殿北,慈禧太后曾居於此。

頤和軒:位於樂壽堂北,景祺閣南。南側兩邊有游廊與樂壽堂相連。北側有穿廊與景祺閣相連,形成「工」字型。

景祺閣:位於頤和軒北,位於內廷外東路北端。光緒帝的珍妃曾被慈禧囚禁於此。

珍妃井:位於景祺閣西南方向,貞順門內。原為乾隆花園內的一口澆花使用的井,八國聯軍進京之時,慈禧慌亂逃離紫禁城,走之前命人將囚禁於「景祺閣」的珍妃扔入此井溺死。因此得名「珍妃井」。

貞順門:位於寧壽宮區北端。明朝沒有,修建乾隆花園時修此門為北門。

倦勤齋:位於乾隆花園北端,貞順門西側。曾被乾隆準備作為太上皇的居住之所,但乾隆退位後並沒有完全交出手中權力,所以此齋多被作為聽戲消遣場所。

符望閣:位於倦勤齋南,是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的主體建築。

玉粹軒:位於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符望閣西側,倚宮牆而建。

碧螺亭:位於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符望閣南側假山之上。因形似梅花,構建裝飾為梅花紋,又稱「碧螺梅花亭」。

雲光樓:位於乾隆花園第四進院落西南角,建築形制與建福宮中的「玉壺冰」相仿。東側有游廊與萃賞樓相接。

萃賞樓:位於乾隆花園第三進院落。西側有游廊與雲光樓相接。

聳秀亭:位於乾隆花園第三進院落的假山之上。

延趣樓:位於乾隆花園第三進院落西側。

遂初堂:位於聳秀亭南,是乾隆花園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

古華軒:位於遂初堂南,是乾隆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

旭輝庭:位於乾隆花園第一進院落的西側,貼牆而建。與禊賞亭有游廊相接。

禊賞亭:位於乾隆花園第一進院落西側,旭輝庭南。與旭輝庭有游廊相接。

擷芳亭:位於乾隆花園第一進院落東南角石山之上。

衍祺門:位於養性門西側,乾隆花園南端,是乾隆花園南端主要出入口。

佛日樓:位於寧壽宮後寢區東北,梵華樓西側。樓內曾供奉各種佛像。

梵華樓:位於寧壽宮後勤區東北,佛日樓東側。樓內供設佛像、唐卡、供器。乾隆皇帝曾在此樓修鍊藏傳佛教。

景福宮:位於梵華樓南,景祺閣東。曾為孝惠皇太后的居所。

景福門:位於景福宮南,為景福宮南門。

慶壽堂:一組殿宇的總成,位於景福宮之南,閱是樓之北。

尋沿書屋:慶壽堂第一進院的正殿。

閱是樓:位於尋沿書屋南。皇帝、后妃、皇子們看戲的場所。

暢音閣:位於閱是樓南。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個戲台。

扮戲樓:與暢音閣為一體建築,暢音閣為戲台,扮戲樓為後台。

內廷西路:

養心殿: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月華門西。清代先後有八位皇帝在此居住,順治於此病逝。東西有暖閣,東暖閣為慈禧垂簾聽政之地,西暖閣名曰「三希堂」。後有穿堂,直達後殿。與穿堂、後殿共同形成「工」字形建築。

體順堂:位於養心殿後殿東側。始稱「隆禧館」。為皇后所居。

燕禧堂:位於養心殿後殿西側。始稱「臻祥館」。為嬪妃居所。

養心門:位於養心殿南,為養心殿宮門。

永壽宮:位於養心殿北。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始稱「長樂宮」。二進院,正殿面闊5間。乾隆下嫁第九女、第十女時在此處設宴。

太極殿:位於永壽宮西。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又名「啟祥宮」,始稱「未央宮」。原為二進院,後改建與北側的長春宮相連形成四進院。

翊坤宮:位於永壽宮北。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始稱「萬安宮」。原為二進院,晚晴時期改建與北側的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

長春宮:位於太極殿北。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始稱「長春宮」,後更名「永寧宮」,再復稱「長春宮」。原為二進院,後改建與南側的太極殿相連形成四進院。

儲秀宮:位於玉坤宮北。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始稱「壽昌宮」。原為二進院,後改建與南側的翊坤宮相連形成四進院。

咸福宮:位於儲秀宮西。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始稱「壽安宮」。二進院。正殿面闊5間。為嬪妃居所。嘉慶帝、咸豐帝曾於此守孝。

漱芳齋:位於御花園西側一牆之隔,原為乾西五所的頭所。二所改建為重華宮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

重華宮:位於漱芳齋西側,原為乾西五所的二所。是乾隆為寶親王時居住的地方,乾隆登基後,將二所改建為重華宮。宮門南向,名「重華門」。

崇敬殿:位於重華宮南,為重華宮前院正殿。

翠雲館:位於重華宮北,為後院正殿。

葆中殿、浴德殿:重華宮的東西配殿,葆中在東,浴德在西。

重華宮廚房:原為乾西五所的三所,乾隆登基後改建二所為重華宮,將三所作為廚房。

內廷外西路:

延慶殿:位於太極殿東,南為延慶門。立春之時皇帝於延慶殿九叩迎春,為民祈福。

延慶門:位於延慶殿南。門北為延慶殿,門南有院無門。

廣德門:位於延慶殿北。向北可達建福門。

建福門:位於廣德門北。為建福宮宮門。

扶辰殿:位於建福門北側,咸福宮西側,為建福宮的前殿。

建福宮:位於扶辰殿北側。由乾西五所中的四所改建而成,為四進院落。乾隆將自己收藏的珍奇文物藏於此宮。嘉慶年間下令此宮寶物全部封存。1923年,此宮連同宮中寶物被一場大火化為烏有。1999年復建,2005年完工。現用做接待外賓。

惠風亭:位於建福宮後院中央。

靜怡軒:位於惠風亭北。是建福宮的後寢宮。

慧曜樓:位於靜怡軒北側,是一座佛樓,內供佛像。

吉雲樓:位於建福宮花園北部,慧曜樓西側。1923年隨建福宮一起被大火燒毀,後重建。

敬勝齋:位於吉雲樓西側,共9間,分東五間和西四間兩部分。有游廊與延春閣相連。

延春閣:位於敬勝齋東五間正南方。隨建福宮大火一起被毀,後重建。

碧琳館:位於敬勝齋與延春閣之間西側宮牆處。妙蓮華室北側。

妙蓮華室:位於碧琳館南側,凝暉堂北側。

凝暉堂:位於妙蓮華室南側,玉壺冰北。

玉壺冰:位於延春閣南面假山西南方。是一處轉角游廊。

澹遠樓:位於積翠亭南方,緊靠玉壺冰。因「淡」與「澹」發音相同,有人認為是同一座建築。但也有人認為淡遠樓與澹遠樓是兩座不同的建築,澹遠樓與玉壺冰是同一座轉角游廊。坐西朝東為「玉壺冰」,坐南朝北為「澹遠樓」。此建築好像史料記載不明確,我也不能確定其真實身份,只能確定位置是在玉壺冰南偏東一側。

雨花閣:位於延慶殿西。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座佛堂。

昭福門:位於雨花閣北。連通中正殿與雨花閣。

寶華殿:位於昭福門內。殿中供奉釋迦摩尼佛。

中正殿:位於建福宮花園南側。是紫禁城內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主殿中正殿內供奉無量壽佛。建福宮大火中被毀,現已重建。

淡遠樓:位於中正殿北。是一座「六品佛樓」。

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明朝是前代皇貴妃居所,清朝順治十年以後稱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居所,太妃隨居。

大佛堂:位於慈寧宮北,是慈寧宮後殿。為太后、太妃禮佛之地。

徽音左門、徽音右門:位於慈寧宮東西兩廡正中,為屋宇式大門。左門在東,右門在西。

慈寧門:位於慈寧宮南。為慈寧宮南門。

長信門:位於慈寧門南。門外是一狹長通道,通道南端為南天門。

南天門:位於長信門南。與長信門之間有一狹長通道。每當元旦、冬至及太后誕辰,百官於通道內站立、行禮。

西三所、壽三宮:位於慈寧宮東、南兩側。六所院落分別為「頭所殿」「二所殿」「三所殿」和「東宮殿」「中宮殿」「西宮殿」。曾為太妃居所。建國後,這裡作為文物修復組的工作場所,出現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中。房間內陳設早就不是太妃們住的樣子了。

壽康宮:位於慈寧宮西側,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紅極一時的《甄嬛傳》中甄嬛的人物原型孝聖憲皇后曾在此宮中起居。(歷史上孝聖憲皇后是乾隆帝的生母,《甄嬛傳》中甄嬛是乾隆的養母,這一點《甄嬛傳》是有悖歷史的,各位看官不要被誤導。)

壽康門:位於壽康宮南,為壽康宮南門。

咸若館:位於慈寧宮花園內,始稱「咸若亭」,後改建。清朝是太后、太妃禮佛的地方。

慈蔭樓:位於咸若館北。是紫禁城中的一所藏經樓。

延壽堂、含清齋:位於慈寧宮花園內。兩座建築同時修建。延壽堂一般作為太后、太妃療養之處。含清齋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之用。

臨溪亭:位於慈寧宮花園中部偏南。始稱「臨溪館」。為慈寧宮花園中主要建築之一,是太后太妃們賞花觀魚的場所。

壽安宮:位於壽康宮北,雨花閣西。始稱「咸熙宮」,後更名「咸安宮」。康熙帝曾兩次禁廢太子於此。雍正年間設立咸安宮官學,乾隆年間將咸安宮官學遷至武英殿西側,此處便改名「壽安宮」。為太后太妃居所。

春禧殿:位於壽安宮北,是壽安宮的後殿。此處原為戲台,後修建暢音閣後戲台逐漸荒廢,便改建為春禧殿。

壽安門:位於壽安宮南,為壽安宮正門。

福宜齋、萱壽堂:位於壽安宮北,第三進院內。東側小殿為「福宜齋」,西側小殿為「萱壽堂」。

英華殿:位於壽安宮北,建福宮花園西。始稱「隆禧殿」。明清兩朝均為舉辦佛事、禮佛場所。

英華門:位於英華殿南,為英華殿第二進院門。

碑亭:位於英華門與殿之間,石碑上刻有菩提樹歌、菩提樹詩。

城隍廟:位於紫禁城西北角。城隍,為中國道教中守護城池的神。紫禁城既為城,便少不了城隍廟。一般紫禁城城隍廟祭祀由內務府負責。

景山:

一座形似玄武的土山。位於紫禁城北方。景山是挖紫禁城護城河時將挖出的土堆積而成。景山與午門形成了「前朱雀,後玄武」與金水河形成了「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

綺望樓:位於景山南向半山腰。樓內供奉孔子牌位。

山脊五亭:位於景山脊線上,自東向西非別為「周賞亭」「觀妙亭」「萬春亭」「輯芳亭」「富覽亭」。五座亭中原本各有一尊佛像,被八國聯軍擄走四座,砸毀一座。

壽皇殿:位於景山正北,建築形式仿太廟,是清代皇家祭祖的地方。

永思殿:位於壽皇殿東面,自成一院。清代是皇帝皇后停靈的地方。

觀德殿:位於景山東北方向。明清兩代是皇帝觀賞皇子射箭的地方。

(南薰殿附近,太醫院南面有一批小型建築沒能來得及找到名稱及用途。各位看官如有了解歡迎補充,如發現錯誤歡迎指正)

▽ 衛星地圖

各位看官記得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喲

轉發關注防止迷路

本文前兩張地圖為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提供,我在其基礎上做了改動與補充

衛星地圖是我在百度衛星地圖截圖後拼接所得,名稱是手動添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言多必失,有些話是一定不可以說
美麗的愛琴海,還有這段史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