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而為人,真的很抱歉

生而為人,真的很抱歉

蔣方舟在吐槽大會裡講了自己從小到大的討好型人格,不由想起《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女主在牆上寫的這句話。

生而為人,真的很抱歉。

如同最喜歡的書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最喜歡的導演是園子溫和李滄東一樣,無論文學或是其他藝術形式,我本能的抵觸所有陽光的意象,對黑暗的分裂的病態的一切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

我想這也許是我為了平衡自己的討好型人格而找到的一種自救模式吧。畢竟每天做老好人太累了,開朗陽光裝多了,自然就需要更加撕裂的東西來平衡。

何為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將取悅他人作為自己的社交模式,為了讓別人對自己表示認同與滿意,可以無條件讓度自己的底線與原則。

用這樣的標準衡量,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討好型人格。

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

為了避免和他人的爭吵,我可以同意對方所說的一切條件。向別人求助和拒絕他人的請求,簡直是我人生中幾乎無解的兩大命題。

在我的意識里,維護關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雖然我知道這是錯的,但是卻很難擺脫這種思維定式。在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我腦海中常常想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對自我的關注,我會想我現在呈現的狀態是否讓他人滿意,我剛才說的話是不是很愚蠢,對方是不是已經在笑話我了。所以在我與他人的交往中,幾乎很大一部分都是無效的溝通,因為我的注意力很難放在內容本身。而且在我和他人的交流中,幾乎很少出現爭吵,因為我可以為了讓別人滿意讓度我所有的原則,隨時準備著無條件接受別人的所有意見。和一個永遠說好好好是是是的人怎麼能吵的起來呢?

生活中,常被人說社交能力強,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時刻處於一種要迎合所有人的姿態,我不允許冷場的發生,一旦感到氣氛有些僵硬,我就要一定要用語言將這個空間填滿,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更像是老友記里的錢德勒,用一個又一個蹩腳的笑話來掩飾自己不斷出現的尷尬。

我喜歡做公益,喜歡幫助別人,但仔細想來,我其實並不是真的為別人著想,而是從別人的感激中找到價值感。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樂於助人,標準應該是如果受助者沒有表達感激,他是否還願意繼續助人。我的答案是不願意。所以說我最終在意的其實還是別人對我的感受而已,給我帶來價值的只是別人的反饋而不是事情本身。

我常常想,我是怎麼形成這樣的人格的?

我的校園時代可以用一帆風順形容,幾乎到了聽不到別人的讚美就覺得不正常的程度。那時的我似乎覺得我就是這個縣城的主角,當然這個縣城就是當時的我對於世界的定義。

這樣成長起來的我難道不應該驕傲的不可一世么?

如同吐槽大會裡,蔡康永問蔣方舟,你少年成名,不是應該非常自信非常驕傲么?

恰恰相反。

和蔣一樣,我也成長為一個非常自卑的人。

看過一篇文章,分析王菲的心理,探究她為什麼能那麼不在乎別人眼光那麼洒脫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涉及到兩個概念——實體自信和虛體自信。

實體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人格的全方位接納的基礎之上的,這種人對自己有著很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的缺點,卻並不持批判的態度。對自己的信心只是建立在我就是我這個個體之上,與外在無關。

虛體自信則恰恰相反,這種人對自己的信心是建立在外在的各種標籤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反饋上,當這些東西沒有了之後,這個人內在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支撐自我的。

我是徹頭徹尾的後者。

我從小的自信是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導致在我的思維模式里,只有在別人的讚美中才能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但是踏入社會以後,發現自己原來如此平凡,並沒有人天天在身邊讚美自己,反而在工作生活中都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bug,讓自己產生自我懷疑。為了讓自己免於精神崩潰,我只能更加迫切地營造一個一團和氣的假象,在他人的笑容中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與討好型人格相伴相生的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愧疚之心。我甚至很難完整的看完一期電視節目。比如看非誠勿擾,只要看到男嘉賓表現不好,當我預感到他要被滅燈時,我就會異常尷尬,我完全無法用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我感覺自己馬上就變成了尷尬的中心。

比如電影院里有人在打手機嗑瓜子,如果這個電影院里只有我們兩個人,我也許會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到心慌氣喘如坐針氈的感覺,但是只要有第三個人出現,我就感到心裡有巨大的愧疚感,我會問自己,我為什麼不能阻止這個人嗑瓜子,好讓另一個人有一個更加舒適的觀影環境。我彷彿時刻感覺自己要為另一個人的錯誤承擔責任,我覺得所有出現在我周圍的不和諧的事情都與自己有關,都是自己的責任,只要我身邊發生了矛盾,我就要為此承擔責任,但我又並沒有方法去改善這種狀況,所以我能做的就只有不斷的在內心折磨自己。

最可悲的是,討好型人格很難擁有一段真正的關係,因為從來都沒有做真實的自己,自然也無法得到真實的反饋,更無法篩選出真正愛自己的人。

在愛情里,比較作的女生有時反而會招男生喜歡,因為這種女生會表達自己的慾望,她也許有時顯得有些無理取鬧,但她卻是真實鮮活的,那些時刻順從的便利貼女孩,時間久了,卻讓另一半感到乏味。因為女生只擅長附和,男生在這段關係里看到的彷彿只有自己,誰會願意和一個重複的自我戀愛呢?

討好型人格永遠要保持一種端著的姿態,害怕別人看到那個濾鏡之下的自己,因為不真實所以壓抑,但生活中的矛盾又真實存在,所以這種人所營造出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往往也並不如人意。

很久以前就想寫一篇深扒自己心理問題的文章,可是苦於問題太多無從下筆。

我想,講出來就是一種進步吧,起碼不憚於袒露一個不美好的自己。如果有人看了文章發現原來病的沒我厲害,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我們一直都被教育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卻忘了應該更好的成為自己」。為了害怕讓別人不舒服於是選擇讓自己不舒服,為了避免被他人拋棄而率先拋棄了自己,所以這樣活著的意義與樂趣又在哪裡呢?

當每個人都說要替別人考慮的時候,那個真正被考慮的人又在哪裡呢?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蔣方舟

願我們都能學會取悅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罐頭 的精彩文章:

TAG:桃罐頭 |